1.形容长白头发的诗词歌赋叹白发 唐·王维 我年一何长。 鬓发日已白。俯仰天地间。 能为几时客。惆怅故山云。 俳徊空日夕。何事与时人。 东城复南陌。 髫,小儿发也。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髫,小二垂发) 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佛门的皈依倾向。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 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白居易《长恨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宝髻松松挽就 铅华淡淡妆成 红姻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不如不见 有情还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微醒 深愿月明人静 ---司马光《西江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叹白发。 2.描写最长的头发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的~我以前看到过 今天上网时恰好看到楼主提问了 真巧~后面不是我写的了啊: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 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 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 了森冷的感觉。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连无情 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 唐王朝的政治腐败,乱象已成,诗人对整个局势怀着很深的忧虑。自已 的理想不能实现,相反地受到压抑和排挤。但是,有节操、有抱负的诗人, 不肯迎合统治阶级,他愤慨地叹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大约是他的愁绪郁结的原因了。 3.描写最长的头发的古诗诗歌名称:《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翻译: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 缘:原因、因为。 个:如此,这般。 作者: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扩展资料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把酒论诗,快意非常。北游幽蓟时,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 4.形容最长的头发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古诗全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释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扩展资料 诗句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不仅理想得不到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所以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白发三千丈 5.形容最长的头发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古诗全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释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扩展资料 诗句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 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不仅理想得不到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 所以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发三千丈。 6.描写白发的诗词叹白发 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白发 韦应物 还同一叶落,对此孤镜晓。丝缕乍难分,杨花复相绕。 时役人易衰,吾年白犹少。 叹白发 岑参 白发生偏速,交人不奈何。今朝两鬓上,更较数茎多。 白发叹 卢纶 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 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权德舆 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 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 和韩侍御白发 权德舆 白发今朝见,虚斋晓镜清。乍分霜简色,微映铁冠生。 幕下多能事,周行挹令名。流年未可叹,正遇太阶平。 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柳宗元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镜中叹白发 吕温 年过潘岳才三岁,还见星星两鬓中。 纵使他时能早达,定知不作黑头公。 7.描写最长的头发的诗句z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我以前看到过 今天上网时恰好看到楼主提问了 真巧~后面不是我写的了啊: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 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 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 了森冷的感觉.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连无情 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的政治腐败,乱象已成,诗人对整个局势怀着很深的忧虑.自已 的理想不能实现,相反地受到压抑和排挤.但是,有节操、有抱负的诗人,不肯迎合统治阶级,他愤慨地叹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大约是他的愁绪郁结的原因了.。 8.形容一夜白头的诗句1、《白发叹》——唐代卢纶 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 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 译文:头发已经花白早上起来梳理头发,女儿惊讶妻子流泪。 不知道青丝改色之后,还能经得过几度初秋。 2、《秋浦歌·其十五》——唐代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3、《将进酒·君不见》——唐代李白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译文: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那一头的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晚上却变得如雪一般。 4、《题龙阳县青草湖》——元代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译文: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 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梦中,我卧在天河上。 5、《秋浦歌·其四》——唐代李白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译文: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