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诗赋在唐朝最繁荣唐文学比起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太康、齐梁诸时期来,是一个规模空前的发皇时期。自建安以来在文学形式上极被重视的声律和对偶化运动,唐朝达到了解决的境界,并且得到大发展。东晋以来对骈文处于劣势地位的散文运动,唐朝也达到了解决的境界而大为发展。近体诗(律诗)和古文(散文)是代表唐朝文学的主要文体,由此破坏了或者派生了其他若干文体,影响后代文学至为巨大。刘勰《文心雕龙》说,六朝以前各种文体无不溯源于六经。照这样说,两宋以下至语体文流行的一千年间,各种文体的渊源,应该是唐朝。唐文学所以如此重要,只是因为它吸收南朝文学的英华,并创造出融合南北的新境界。 一 初唐诗人 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无法参与社会活动。诗提到这样高的地位,实是南朝士族衰朽堕落,精神萎靡的表现。这种陋习到唐朝愈益盛行,这是因为南朗士人作诗,固然由于“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以取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不过还未曾明文规定诗为禄利之路。唐朝以进士科取士,作诗成为取禄利的正路,后来甚至非科第出身的人,不得为宰相。唐朝文人多少乎无一不是诗人,只有好不好的区别,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唐时作诗的人既多,诗篇自然也不少,经过时间的淘汰,较好的部分被保存下来,清康熙时辑《全唐诗》,尚存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亲人,时间是公正的裁判者,被淘汰的诗篇和诗人,可能比上列数目要大得多,不过湮没无闻是毫不足惜的。没有理由该对应当湮役的事物表示惋惜。大抵诗人(一切文人)必须先有高尚的抱负,尽管是迂阔不切事情的抱负,有了抱负,才能产生高尚的意境,高尚的意境又产生高尚的作品,当然,作诗的技巧,如声律对偶之类,也很重要,但始终居于辅佐地位,作主导的不能不是意境。 二 盛唐诗人 唐玄宗开元时期,唐朝政治经济发达到了最高峰。代表唐朝的文学——古近体诗,也达到了最高峰。开元时期,天下安宁,士大夫生活富裕,有人制得佳篇秀句,即传诵人口,流播远近。有些诗人所作被采入乐章,名登朝廷,为统治阶级所敬重。作诗是得名的捷径,因此多少乎全部文人,都用全力作诗,大诗人接踵而出,每个大诗人都得到社会的尊敬和优厚的待遇。 三 中唐诗人 盛唐中唐交界处,不必机械地划分,唐代宗大历年间有不少著名诗人,其中卢纶、韩翃(音宏hóng)、刘长卿、钱起、郎士元、皇甫冉、李嘉祐、李端、李益、司空曙等人,号称大历十才子。他们多是天宝年间进士,正遇安史大乱,他们做的诗,没有一人能象杜甫反映现实。伸张正义,足见这些人不过是能作诗的一般文士,做诗不能表现时代的特点,只能被看作一般文士做一般诗。杜甫死后(大历五年杜甫死),经过一个不长的时间,到了唐德宗时,杜诗的影响深入诗苑的各方面,多少个大派别都是从杜诗派生出来。中唐诗苑盛况并不亚于盛唐,所差是在一些作者,虽然各有创造,自成大家,但未能超出杜甫已经开辟出来的境界。从这一点说,中唐比盛唐不免落入第二流。 四 晚唐诗人和词人 一般总以为诗至晚唐,已入衰境,诗苑中只剩下一些残花败叶,不再有中唐时期那种胜景。其实晚唐时期多少个主要诗人,非但不比中唐主要诗人差,而且成就还高出中唐诗人。第一是晚唐诗人脱离五言七言诗的旧形式,开辟出诗的新体长短句(词)的广阔境界。第二是起源于六朝,解决于唐朝,作为唐诗特长的律诗,至晚店达到最精美的程度。当然,唐诗经中唐人穷搜苦索,连穷寒境鬼境都搜索到,境界尽辟,似乎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了。晚唐诗人开辟艳情一境,其中一部分确是说男女相悦之情,一部分则是模仿楚辞,托言夫人香草借以写君臣朋友问的恩怨离合。所以对晚唐诗,不能看作全是房中之言,也不能看作全是模仿楚、骚。大抵唐文宗时,牛李朋党互相陷害,党争开始激化,以后愈演愈烈,界限非常分明,准要是牵连入党局,谁就被摈出仕途,在政敌当权的时候,休想仕进。宦官,势力自唐宪宗以来,比任何势力都强大,有些士大夫投靠宦官取得富贵,有些人不肯对宦宫屈身,满怀忧愤,又不敢公开议论,招致祸害,士大夫在朋党宦官双重压力下,避免吐露平直的语言,有意说得恍惚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埋没意绪,不使敌人发现踪迹,用心是很苦的。盾朝风教废弛,习俗淫靡,晚唐淫风愈盛,诗人沾染陋俗,并不讳言情欲,不过,多用曲折隐约的语言来谈情,往往与寄兴于美人香草的文意(“为芳草以怨王孙,借夫人以喻君子”)混淆难分。 2.初唐诗歌成就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初唐诗人对盛唐诗歌的成就 爱问知识您好! 初唐诗歌创作起到了前承汉魏后启盛唐的历史作用,代表了当时诗风变革的方向。 (1),努力开拓诗歌的境界,题才内容突破了宫体,"由宫廷走到了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譬如说,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酬唱和咏物,而到了"四杰"的时代,则成为他们言志抒怀,写景抒情,伤怀赠别的抒情手段。 像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诗写书生投笔从戎,赴边参战,表现出自己向往边塞,为国立功的豪情。首联写烽火报警,引起对入侵之敌愤恨之情,一个"自"字反映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 颔联写大军出征,描写出直捣敌巢的气势,展示出诗人的站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颈联写艰苦的战斗生活和高昂的士气:大雪弥漫使得战旗上的图案也黯然失色,风声怒吼,夹杂在填然的战鼓声中,气氛悲壮激烈。 尾联直抒志向,回应开头。这是初唐很有气魄的一首边塞诗。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就是一首沿用宫体而突破宫体的诗歌, 在题材上由宫廷走到了市井,在内容上由赞美享乐变为批判荒淫。全诗长达十八句,首先铺写长安从豪门贵族到市井倡家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接着写长安上层社会中的争权夺利,相互倾扎,最后慨世道之变迁而伤一己之淹滞。 宫廷诗人应制咏物时颂美为主的写诗倾向,至此完全转向了独抒怀抱,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意义。 (2),重视抒怀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追求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的开启了新的诗风。 如果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后半段("别有豪华称将相"至"飞来飞去袭衣裾")其思想感情亦不限于个人遭际命运而进入到沧海桑田,历史人生变迁的思索之中,短暂无常的主题 在这里是温和的,带有普遍意义;不是正式的政治批评,但也表现了宫廷世界的幻灭,从而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所以闻一多先生说:"在它的背面有着厚积的力量支撑着,这力量,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所以卢,骆的到来,能使人们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 "(《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的五言律诗,也显示出一种非常自负的豪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 "四杰"的送别诗,于送别之外有一种昂扬的报复和气概。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临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写送别友人,但一反传统送别诗所表现黯然消魂的情绪,虽然意识到羁旅的苦辛和离别的孤独,但表现的却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境界开阔,有一种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慨。 特别是颈联,饱含友谊,蕴涵哲理,为一篇之警策,千古之名句。 (3),"四杰"的诗歌创作,使五言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七言歌行(七古)更为完美。 王,杨专攻五律,他们的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卢,骆长于歌行,他们的优秀作品,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到了市井的转变,而且表现出壮大的气势和力量。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3.初唐四杰的代表作品和诗句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浴浪鸟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 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4.初唐时期的十大诗人“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 唐代十大诗人 第十 陈子昂 初唐的诗歌大部分还沿用着前人浮糜的笔风,唐人诗歌至陈公方真正大变。他开启了后来的李白杜甫,也影响了盛唐乃至以后的众多诗人。我将他排进前十只要考虑了他对后人的影响,当然也因为他确实留下了一些绝唱。 第九 杜牧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代表,诗至晚唐,已经明显走了下风,不如前人的大气。但“小李杜”的出现却使晚唐出现了一片诗歌的新的景象。可就写诗的艺术性和对文字的驾御力,杜牧还是逊于李商隐的。但就整个唐朝来说,能比他强的,恐怕也不多了。 第八 王昌龄 以绝句驰名大唐的王昌龄,诗歌或是浑壮有力,或是暗喻深情,笔法的彰弛是很少有对手的。他的绝句在唐朝和李白齐名,可以说是唐人绝句的绝顶人物之一。放眼大唐,能在绝句上与王昌龄一争高下的,恐怕也只有李白一人。所以我将他列在第八。 第七 李商隐 作为晚唐诗人的第一代言人,他的诗歌水平是不容别人说二话的。特别是他自开一派诗风,其诗令人百思而百得。绝句和律诗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其诗歌给唐诗开了一片洞天。我将其排在了第七。 第六 孟浩然 虽然常有人把他和王维放在一起,但要是真论起来,他和王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其文风自然,笔法不食烟火,对文字的驾御能力是唐人少有的。就其对诗歌的影响力确实是少有人能比,基于此,我还是将他排进了前六名。 第五 崔灏 也许我将他排在这里会有很多人不服气,但是就其在诗歌上的真正成就来说,崔灏确实在孟浩然李商隐之上。 能和杜甫在其看家本事上律诗上一较高下的,唐人中仅有崔灏一人。虽然王昌龄也能在李白擅长的绝句上一争高下,但是李白真正纵横诗坛的却是古风,也就是古体歌行。崔灏一首《黄鹤楼》令李白都不得不叹“眼前有景题不得”,也让杜甫虽然律诗众多,却始终不能拿得“第一律诗”的称号。就此一点,已经是李商隐、孟浩然比不了的。况且崔灏极长长篇古体歌行,在盛唐能在这方面强于崔灏的,也只有李白杜甫二人而已。所以我将他排在第五。 第四 白居易 以诗歌的水平而论,白居易和王维是不分高下的。但是在白王之间,我更偏爱王维。所以只能将白居易放在王维后面了。白居易是中唐第一诗人,也是新乐府诗的代表,长于长篇叙事,深受杜甫影响。其诗歌的艺术水平,放眼大唐,能真正压过他的,也只有李白和杜甫了。 第三 王维 王维是多才多艺的诗人,众体皆善,其山水诗在唐朝可以说是没有对手。他的诗歌意境深远,笔法如出水芙蓉,又尽带蝉性。只可惜,他对自己的才华没有好好开发,否则他也许真能和李白杜甫一争高下。但历史不能假设,所以他还是落在了李杜之下。 第二 杜甫 第一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