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的体裁有何特点从体裁所产生的时代来分,即是古体和今体(律体)两类,但古体之中,又应该区分出乐府一类.这样即是律体、古体、乐府体三大类.但元稹又根据是否有寄兴讽咏之意旨,在每类中又区分出古讽、乐讽、律讽三类. 从唐人这个体裁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包含两个重要关系:一是古与今的关系,一是诗与乐的关系.应该说,这是唐诗体裁系统中的两大矛盾,即古体与今体(即唐人近体)的矛盾,诗与音乐的矛盾. 这是唐人的诗歌创作中客观地存在着的两大矛盾,如唐人存在着重古体与重近体的矛盾,如沈宋以大历十才等重视近体,《箧中集》、韩孟诗派则有复古倾向.这有时还存于诗人创作的内部,如白居易的创作中就存在这个矛盾.诗与音乐的矛盾,不像古近体之矛盾那样明显,但它在唐诗发展中是始终存在的.首先,唐诗中古乐府体、歌行体,其体裁或来自对汉魏以来乐府歌词的模拟(如古乐府),或是以带有音乐性的歌行为体(即歌行体),即元稹上文所说的“流在乐府”或“词实乐流”.在这部分诗歌的写作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诗体与歌体、诗的功能与歌的功能的矛盾.其次,唐诗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入乐的歌词.这就造成唐诗体裁中歌体与诗体的矛盾.但是,存在于唐诗体裁系统中的两大矛盾,实际也正是它的两大优势.由矛盾而产生一种张力与活力,使唐诗在新旧体之间、歌与诗之间保持着一种矛盾中的平衡,形成了诗歌艺术有效发展的张力. 关于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学术上已经研究得很多.任二北的《唐声诗》[2],对唐诗入乐情况作了很详细的考证.此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考证声诗即唐入乐歌诗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乐府、词之区分,论定声诗之范围.下编考证150余种唐声诗格调.新近出版的王昆吾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3]则是考证唐曲子词系统之外的唐杂言诗的入歌情况.近来,葛晓音、户仓英美合作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日本所存唐乐歌舞谱的研究,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音乐背景.当然,关于唐诗入乐、入歌、入舞的问题,可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重新检讨的必要.笔者感到,历来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诗乐关系事实方面的考证上,未能将唐诗与音乐关系之研究由事实考证延伸到诗歌艺术本身的研究上,即通过唐诗与音乐之关系,来重新认识唐诗的艺术成因.纯诗与歌辞,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艺术.纯诗是纯文学性质的,诗歌脱离音乐之后,作为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来发展.遵循的是语言艺术的发展规律.而歌辞则遵循着音乐艺术的规律来发展.两者各有其艺术上的优势.唐诗体裁中,有些体裁偏向于歌词,如绝句;有的则偏向纯诗,如古风;但在唐代,很难说哪种体裁与音乐绝无关系,同样也没有哪一种体裁是完全入乐的.综观唐诗入乐的情况,可以说,各体裁一方面保持纯粹的诗歌体裁的独立性,即唐诗体裁系统不同汉乐府,也不同于唐五代北宋的曲子词,仍依附着音乐.唐诗各种体裁从本质上看,都已脱离音乐而独立.但它与宋元明清古近体诗完全与音乐绝缘又不一样,所有唐诗,都同时保留着作为歌词的预备资格,都有可能与音乐重新获得配合的机会. 就唐诗体裁与音乐的关系来看,音乐并没有规范着诗,诗却仍有与音乐配合的条件.这方面造成唐诗在艺术上的优势是巨大的.可以说,唐诗在作为语言艺术的诗与作为音乐的歌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中古和唐代的五七言诗,源于汉魏乐府,在汉魏时期,乐府是作为歌的体制而存在的,其语言艺术相对音乐功能来说,是次要性的.从魏晋之间,歌与诗分流,其后的文人诗创作,从中古迄唐,都是以纯粹的诗歌艺术为主流.唐诗不仅在体裁上是对中古诗的继承与发展,其在语言艺术上,也是对中古诗歌语言艺术,包括诗歌语汇、意象、诗意、章法、句式等多种因素的继承.所以唐诗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诗歌语言,达到纯粹诗歌艺术的精致巧妙的境地.但同时,唐诗仍有部分的歌词的功能.歌体的特点是,平易自然,抒情性强.比之于后世的古近体诗,唐诗的语言艺术是比较自然的,不失抒发之自由.单纯从语言艺术的使用与技巧来说,唐诗并没有将语言功能发展到极致的境地.如宋诗对诗歌语言在体物、寓理、幽默机趣各方面的发展,是唐诗所未备的.但唐诗总体上保持着一种抒情性和音乐性.没有让诗成为纯粹的语言艺术.可以说,在诗的语言功能与歌的语言功能之间,在艺术的追琢精妙与自然抒发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在一种发展到相当高阶段的语言艺术的纯诗中,甚至连抒情也要落到第二性,宋诗、清诗就常给人这样的感觉.一句好诗,让我们感觉起美感作用的并不是其中的情感成分,而是艺术的成分.而唐诗是意象、语言之美与音乐、情感之美平衡地发生审美作用的. 二 唐诗的另一体裁优势是新旧两类体裁的并用. 这个问题比前面这个问题复杂得多.唐诗的新旧两类体裁之间,是一种既对立、矛盾而又相互影响的关系.从矛盾的方面来看,新旧两体是互相排斥的.诗体今古之矛盾,并非始于唐代,在南朝后期,这个问题就已出现.齐梁以降,诗体逐代而新.齐梁人看汉魏晋人的诗,就已觉其体制属古.钟嵘《诗品序》在批评其当代风气时说:“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月兆今古独步.”又。 2.朋友仔歌词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打勾勾--范玮琪 友谊第一,朋友仔,你最勇敢,我们的纪念册--twins 友谊万岁--杨千桦 友情岁月--陈小春 郑伊健 美丽新世界,记得要忘记--s。 h。e 同类,我也很想他--孙燕姿 分手快乐--梁静茹 线上游戏--黄义达 寂寞沙洲冷--小刚 真心朋友--许志安 终结孤单--五月天 相识满天下 知音有几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高山流水觅知音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g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3.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词的创作一般称为“填词”,也就是说在古代,词是用来配合一定的音律来演唱的。 不同的词牌即对应的不同的音乐。 词 是 一 种 音 ??文 ?W , 它 的 产 生 、发 展 , 以 及 ?? 作 、流 ??都 与 音 ??有 直 接 关 ?S 。 词 最 初 被 称 ??“ 曲 子 词 ” 或 “ 曲 子 ” , 是 一 种 以 ????主 、依 ??谱 填 词 歌 唱 、字 ??固 定 、格 律 化 的 长 短 句 抒 情 ? 。 由 於 词 与 音 ??有 密 切 关 ?S , 词 在 宋 代 又 有 “ ??府 ” 、“ ??章 ” 、“ 歌 曲 ” 、“ 小 歌 词 ” 、“ 倚 ? ” 等 ?e 名 。 词 的 体 制 形 式 的 主 要 特 点 , 都 与 词 的 入 ??歌 唱 的 性 质 有 直 接 关 ?S 。 词 所 配 合 的 音 ??是 所 谓 燕 ??, 又 叫 宴 ??, 其 主 要 成 分 是 北 周 和 隋 以 ??由 西 域 胡 ??与 民 间 里 巷 之 曲 相 融 而 成 的 一 种 新 型 音 ??, 主 要 用 於 ????和 宴 ??的 演 奏 , 隋 代 已 开 始 流 行 。 而 配 合 燕 ??的 词 的 起 源 , 也 就 可 以 上 溯 到 隋 代 。 宋 人 王 灼 《 碧 鸡 漫 志 》 卷 一 说 : “ 盖 隋 以 ??, 今 之 所 谓 曲 子 者 ?u 兴 , 至 唐 稍 盛 。 ” 词 最 初 主 要 流 行 於 民 间 , 《 敦 煌 曲 子 词 集 》 收 ? 的 一 百 六 十 多 首 作 品 , 大 多 是 ??盛 唐 到 唐 末 五 代 的 民 间 歌 曲 。 大 约 到 中 唐 ?r 期 , ? 人 ?? 志 和 、韦 ??物 、白 居 易 、??禹 锡 等 人 开 始 ?? 词 , 把 这 一 文 体 引 入 了 文 ??。 到 晚 唐 五 代 ?r 期 , 文 人 词 有 了 很 大 的 发 展 , 晚 唐 词 人 ??庭 筠 以 及 以 他 ??代 表 的 “ 花 间 ” 派 词 人 和 以 李 煜 、冯 延 巳 ??代 表 的 南 唐 词 人 的 ?? 作 , 都 ??词 体 的 成 熟 和 基 本 抒 情 风 格 的 建 立 作 出 了 重 要 ? 献 。 词 终 於 在 ? 之 外 ?e ??一 ??, 成 ??中 ??古 代 最 ??突 出 的 文 ?W 体 裁 之 一 。 进 入 宋 代 , 词 的 ?? 作 逐 步 蔚 ??大 观 , 产 生 了 大 批 成 就 突 出 的 词 人 , 名 篇 佳 作 ??出 不 穷 , ?K 出 现 了 各 种 风 格 、流 派 。 《 全 宋 词 》 共 收 ? 流 ??到 今 天 的 词 作 一 千 三 百 三 十 多 家 ??近 ??万 首 , ??这 一 ??字 可 以 推 想 ? ?r ?? 作 的 盛 ?r 。 词 的 起 源 虽 早 , 但 词 的 发 展 高 峰 ?t 是 在 宋 代 , 因 此 后 人 便 把 词 看 作 是 宋 代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文 ?W , 与 唐 代 ? 歌 ?K 列 , 而 有 了 所 谓 “ 唐 ? 、宋 词 ” 的 说 法 。 词 的 ? ? 格 律 也 与 音 ??有 关 。 押 ? 的 位 置 , 各 ?? 词 调 都 有 不 同 的 要 求 , 词 调 音 ??曲 度 不 同 , ? 位 也 就 不 同 。 词 ??? 律 的 要 求 比 律 ? 更 ? 、更 ??, 不 ?H 分 平 仄 , ? 要 辨 四 ? , 这 也 是 因 ??词 要 “ 倚 ? ” 歌 唱 , 必 ? 使 字 调 的 升 降 高 低 与 ??曲 相 ?f 的 ? 故 。 词 的 曲 谱 大 多 失 ??后 , 后 人 填 词 同 ??要 遵 循 前 人 词 作 的 平 仄 ? ? 才 算 合 律 , ?K 且 ? 根 ??前 人 作 品 的 ? 律 整 理 出 字 句 的 平 仄 ? ? 谱 作 ??填 词 的 ????。 这 种 谱 一 般 称 ??“ 词 谱 。 每 首 词 都 有 一 ?? 词 调 。 词 调 的 名 称 叫 词 牌 , 如 《 水 调 歌 头 》 、《 ?M 江 红 》 、《 念 奴 ??》 、《 菩 萨 蛮 》 之 ? 。 它 ??明 一 首 词 的 ??谱 曲 调 , 本 身 不 是 题 目 。 每 ?? 词 调 都 是 “ 调 有 定 句 , 句 有 定 字 , 字 有 定 ? ” , 依 ????曲 ??字 ??、句 法 、平 仄 、? 脚 作 出 基 本 的 ? 定 。 词 调 不 同 , 意 味 ??曲 的 旋 律 ? 拍 、? 情 风 格 不 同 , 文 辞 的 格 律 也 不 同 。 词 调 的 ??曲 有 令 、引 、近 、慢 等 ?^ ?e 。 最 短 的 ??“ 令 ” , 大 约 起 源 於 唐 代 宴 席 上 所 行 的 酒 令 。 “ 引 ” 、“ 近 ” 本 是 摘 取 大 曲 中 的 一 部 分 而 成 , 一 般 比 “ 令 ” 长 。 “ 慢 ” 即 慢 曲 子 , 指 曲 调 慢 长 、? 奏 舒 ? 的 ??曲 , 与 “ 急 曲 ” 相 ??而 言 , 依 “ 慢 曲 ” 所 填 的 词 , 称 ??慢 词 。 ??? 明 起 ? , 一 般 又 把 各 种 词 调 ?w 纳 ??3 ? : 小 令 、中 调 和 长 调 。 清 人 ? ??字 ??上 ?^ 分 , 5 8 字 以 ????小 令 , 5 9 至 9 0 字 ??中 调 , 9 1 字 以 上 ??长 调 。 这 种 分 法 ?K 不 科 ?W , ?? 际 上 界 限 ?K 不 这 ??分 明 , 但 因 ? 用 已 久 , 遂 沿 用 至 今 。 > 宋 人 俞 文 豹 《 吹 ??续 ? 》 ? 载 , 大 词 人 苏 轼 有 一 次 ?? 一 ?? 善 歌 的 人 : “ 我 词 比 柳 ﹙ 永 ﹚ 词 何 如 ? ” 那 人 答 道 : “ 柳 郎 中 词 , 只 好 十 七 八 女 孩 ??, ??红 牙 拍 板 唱 ‘ ??柳 外 ﹙ 岸 ﹚ , ??风 ?? 月 ’ 。 ?W 士 词 ? 关 西 大 ?h ??铁 板 唱 ‘ 大 江 ?| 去 ’ 。 ” 这 ?? 有 名 的 故 事 形 象 地 描 述 了 宋 词 中 ? 柔 与 ? ?? ??种 风 格 的 不 同 。 不 过 , 我 ?? ? ??? 注 意 , 这 位 善 歌 的 人 评 ?r 苏 、柳 的 不 同 词 风 , 首 先 是 眼 於 “ 唱 ” 。 不 同 风 格 的 歌 词 , 与 不 同 的 词 调 ??曲 ? 情 相 结 合 , 要 在 歌 唱 之 中 , 才 能 全 面 体 现 它 的 ?? 美 特 徵 。 这 正 反 映 了 宋 人 ??词 与 音 ??关 ?S 的 普 遍 认 识 。 宋 人 作 词 首 先 要 考 ?] 的 就 是 它 的 歌 唱 性 , 李 清 照 作 《 词 ? 》 提 出 “ 词 ?e 是 一 家 ” 的 说 法 , ??。 4.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 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生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的渊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 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是水**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 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 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诗歌传唱的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 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来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二)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在我国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 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温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在。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时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不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 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得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二、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才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下就从诗歌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韵律美来展开说明:(一)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在我国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音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与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 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 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 可见,诗歌与音乐的韵律与感情的抒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历代的诗歌与乐上十分注重“韵律美”,但“韵律。 5.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 阅读答案18.答案:“热闹”这里指其他音乐的空前繁盛与活跃;“静静”指中国古典音乐发展中的不随流俗。 评分:答对1个词义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示例:中国古典音乐是流动着的诗词,而唐诗宋词则是永久固定下来的圣音。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中国古典音乐和唐诗宋词水**融的关系。 评分:写出句子得2分,写出理解得3分,共5分。 20. 答案:江南初春细密的雨丝,笛声,轻柔和婉约,形象生动表现了皇甫松《梦江南》这首诗词的灵动和朦胧,给人极大的审美愉悦。 评分:答对一处得1分,作用答对得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1. 答案示例:岳飞的《满江红》,配琵琶曲《十面埋伏》;因为《十面埋伏》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战场上的壮阔画面,和《满江红》气冲斗牛、壮怀激烈的感情是一致的,能起到烘托作用。(4分) 评分:选出诗词、配乐恰当各1分、理由正确4分,共6分。 6.与音乐有关的古诗钱起《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陈季、王邕、庄若讷、魏璀四人所作《湘灵鼓瑟》 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 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徵幽契,繁声入杳冥。 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 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 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临江仙 秦观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月亮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唐.白居易 法曲法曲歌大定,积德重熙有馀庆。永徽之人舞而咏, 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 法曲法曲歌堂堂,堂堂之庆垂无疆。中宗肃宗复鸿业, 唐祚中兴万万叶。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 以乱干和天宝末,明年胡尘犯宫阙。乃知法曲本华风, 苟能审音与政通。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 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玉声如乐〗唐.刘轲 玉叩能旋止,人言与乐并。繁音忽已阕,雅韵诎然清。 佩想停仙步,泉疑咽夜声。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 特达知难拟,玲珑岂易名。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杨柳枝词〗唐.刘禹锡 塞上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嵩岳闻笙〗唐.刘希夷 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 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 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 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 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