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柳为意象在诗词中的相同点是什么1、柳者,留也。柳意象有丰富的内涵,最常见的还是离别挽留的不舍之情。 2、柳的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易栽易活,加之其修长、柔弱的外部形态,常常使人们将柳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特殊的事物、现象乃至于情感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极为丰富的意蕴及情致。所以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3、柳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后,柳被文人墨客反复地吟咏,成为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即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与衬托,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追慕与同情。 4、柳,作为一种有着丰富意蕴的意象频频出现于古代诗人笔下,源于它在文人心理上的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诗歌中积累、沉淀的柳意象,在读者接受之后,不知不觉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后代人创作时,往往受其影响,沿用并发展前人用过的意象。 之后,松浦友久先生在《中国诗歌特点》一文中说道:“这样做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车’总是‘辚辚’地响,‘马’常常‘萧萧’地鸣,‘雨’净是‘霏霏’地下,‘杨柳’一概‘依依’地垂。至少这样的倾向十分明显”。杨柳意象为历代所沿用的情况正是如此,它逐渐成为唐宋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5、“杨柳”意象在唐宋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因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因此,意象实际上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锁,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不同。 6、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蕴是多重的,在古代诗人笔下,“柳”是春天的使者,既可成为离别情思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相思情爱的信使,又可以表现思乡情结,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诗人的同情。而在唐诗宋词诸多意象体系中,“柳”更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意象,且涵义丰富。 2.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3.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4.在古诗中柳有什么象征意义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 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无限遐想。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 “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4、象征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5、以柳喻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柳树。 5.诗歌鉴赏说说曲词中的意象包含怎样的内容(对比于唐诗宋词)1."柳1."柳丝长玉骢难系" 写的是离情难舍,寸阴可贵 (1)“斑骓(杂色的马)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李商隐 此诗写一闺中女子深夜不眠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2)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辛弃疾 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曲岸、垂杨,宛然如旧,而人去楼空了;只有似曾相识之飞燕,在呢喃地向人诉说,为人惋惜而已。 2."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一切愁绪都如流水般涛涛不绝.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武陵春) 忧愁之情。 6.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7.柳树在唐诗宋词意蕴唐宋两朝,我国诗歌迎来黄金时代,杨柳意象也急速膨胀,成为古诗中内涵最丰富的审美意象之一。 “柳眼春相继”——嫩芽乍吐,那是春回大地;“寒食春风御柳斜”——柔条轻拂,那是春风送暖;“春尽絮飞留不得”——白絮漫吹,那是春天在告别人间。多情的诗人在它身上看到了整个春天的历程。 在众多树木中,诗人只选中杨柳,捧为春天使者。 然而杨柳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能体会人世间的别离之苦。 柳者,留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这一滥觞于《诗经》的杨柳意象,在唐诗宋词中终于定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新叶,传递著知心好友的惜别之意。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陌头柳色,勾起闺中少妇的盼夫之情。 亲友折柳送别:“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又折柳盼归:“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