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谚语、俗语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一叶障目 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5、断章取义 6、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7、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8、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9、站得高,看得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好汉不吃眼前亏 10、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颗耗子屡搅坏一锅汤;一失足成千古恨 11、火烧眉毛顾眼前。 2.体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及方法论的成语、俗语、警句、诗词,并写出成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俗语 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 警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两者的含义不同。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两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效 部分: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1. 、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2.、相互影响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采纳啊 3.有关整体的成语或词语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详细解释 1。 习用的古语。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不节烈( 中国 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2。 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 大多由四字组成。 清 任泰学 《质疑·经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赵树理 《金字》:“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烤凸讶恕?“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大多来源佛教 略举一些:一切众生,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瓣心香,七手八脚,七颠八倒,人穷智短,八面玲珑,三生有幸,三灾八难,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千差万别,口碑载道,大千世界,大发慈悲,大吹大擂,。 4.描人物整体局部的句子他是一个相貌出众的人,特别是鼻子,高高挺挺的非常好看。 1她细高个子,瓜子脸,淡眉圆服,眼白是浅浅的蓝色,跟眸闪着水莹莹的光。 2、她最多六七岁,有一对亮晶晶的眼睛,仿佛两潭清水,又深又亮。挺直鼻梁,薄薄的舌尖儿灵活地舔着嘴唇,显得多恬静呀。 3、这大娘骂起人来,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一气呵成。 4、她最多只有七八岁,穿着肮脏的破衣烂衫;她的一双小脚,没有穿袜子,穿在一双破鞋里。 5、你看,她下身白短裤,上身白色短袖衬衫,头戴白色太阳帽,脚穿白袜、白跑鞋,浑身雪白耀眼。. 6、陈磊的确是个很特别的人物。你瞧,他长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塌鼻梁,大嘴巴,尤其那个大头特别引人注意,简直大得出奇,再加上一双总乱动的手和两只总不安分的脚,乍一看,仿佛是一一个泥塑的大头娃娃。有时,班上有些同学与陈磊开玩笑说:“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你有大头。”随后,便爆发出一阵哄笑声。而陈磊并不介意这些善意的玩笑,就与同学们一笑而过。 7、现在她继续向上旋转着,体育馆那灯光闪烁的屋顶,充满了她的视野。她好像正向着那繁星灿烂的高空飞去。当她凌空旋转了三百六十度的时候,她又屈起身子在空中作第二次旋转,观众被她转得眼花缭乱。天翻地覆。观众们欢呼着,惊叫着!观众席沸腾了! 8、描写人物的优美段落——动作 9、她的声音明亮如山泉,她的细若游丝的行腔也是清响激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