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宇文所安唐诗

1.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但愿此后长远过着欢乐的日子,生生世世携手共度此生。

【出处节选】《凛凛岁云暮》——两汉·佚名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白话译文】梦中的夫君还是殷殷眷恋着往日的欢爱,梦中见到他依稀还是初来迎娶的样子。但愿此后长远过着欢乐的日子,生生世世携手共度此生。梦中良人归来没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闺同自己亲热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只恨自己没有鸷鸟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凌风飞去,飞到良人的身边。

扩展资料

1、《凛凛岁云暮》创作背景

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一般认为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其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凛凛岁云暮》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考证。

2、《凛凛岁云暮》鉴赏

此诗凡二十句,支、微韵通押,一韵到底。诗分五节,每节四句,层次分明。前人对最末一节的前两句略有争议。据胡克家《文选考异》云:“六臣本校云:‘善(指李善注本)无此二句。’此或尤本校添。但依文义,恐不当有。”这两句不惟应当有,而且有承上启下之妙用,正自缺少不得。

最终乃点出结局,只有“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了,而全诗至此亦摇曳而止,情韵不匮。这后四句实际是从眼神作文章,始而“眄睐”,继而“遥睎”,终于“垂涕”,短短四句,主人公感情的变化便跃然纸上,却又写得质朴自然,毫无矫饰。

2.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构的作用是,表达啦怎样的情感

全诗结构诗人使用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作用是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出自《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两汉: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诗的开头四句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一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

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3.<<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意思: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

《庭中有奇树》 【作者】佚名 【朝代】汉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扩展资料: 《庭中有奇树》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环境,后四句抒发情感。诗中每两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象,四个意象正是起、承、转、合的安排,层次井然,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情感深挚。

创作背景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

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

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庭中有奇树。

4.古诗《行行重行行》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行行重行行 【作者】佚名 【朝代】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思妇离愁别恨的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

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

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

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行行重行行》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

随着时间的飞驰,游 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

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 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 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 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 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5.王志清:唐诗是怎样炼成的 之三 横制颓波的陈子昂

“横制颓波”的陈子昂

韩愈诗赞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子昂的那些对策、奏疏,采用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写法,在唐代开风气之先,唐代古文大家如萧颖士、梁肃等,也给予他崇高评价。

陈子昂的诗颇有争议。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云:“沈宋横驰翰墨扬,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比较权威性的崇高评价。宇文所安《初唐诗》一书中用了整整一章将近60页的篇幅来论子昂。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竟然对他只字未提。古人也有说其诗复多变少、质木枯槁的。关于陈子昂的政治评价,自古争议很大。陈子昂为人所诟病的是他“附武”“谄武”的问题。

。。

6.课文中的人物我最喜欢王勃,它使我懂得了,什么

“唐诗是特别美的东西,特别有意境。”是宇文所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眼中最美的文学作品。在《初唐诗》中,他挣脱了传统学者靠引经据典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的解说模式,用散文的形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我们解说了唐诗,分析了诗歌作者的个性和思想感情。

一、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其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对转变初唐诗歌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

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从王勃诗的风格和格式肯定了他的进步。王勃在创作上脱离了宫廷风格,在中国传统学者看来是与他自己经历上颇具戏剧性的离开宫廷有关,但宇文所安并不这么认为。引诗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宇文所安认为这是王勃最脱离宫廷风格的一首诗,但却写于他还在长安时,故而王勃诗风的转变与他是否在宫廷无关,以此肯定了他的成就。但宇文所安认为这也是王勃最不具个性的一部作品,因为王勃才能的真正方向是描写对句,与这首诗所表现的儒家尊严并不一致。诗人一开始就设立从宫廷到蜀州这一段现实中的距离,但为了消除这一段距离,王勃设置了一系列的一致性——感情的一致,处境的一致,最后引出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

王勃擅长五言律绝,他以单独的意象或描写句结束全诗,使得诗歌结尾呈开放性和暗示性,是八九世纪诗歌结尾的主要形式之一。“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面上用依依不舍的在岔路口与友人分别这一简单意象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但如果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相联系,会发现更深层次的暗含意义,即一无所为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歧路,而有志之士共同为这种黑暗的现实伤心落泪,反映了他抨击时政,哭诉仕途艰难的思想。

三、

另一方面,宇文所安对王勃的评价亦存在一定的偏颇,仅凭部分句词就对王勃的诗歌进行评论与定义。宇文所安否定了王勃末句肯定一致的句式,认为是王勃惯用的模式,经常重复使用,无甚新颖之处。他认为“俱是梦中人”②、“同是宦游人”、“俱是越乡人”③、“俱是倦游人”④,就是其体现。诚然,王勃有重复使用同一句式的诗歌,但这一格式却是其诗风转变的体现,而非普通的宫廷诗的惯例。相反,还可以看成是王勃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其独有的写作手法。另一方面,宇文所安认为王勃的诗歌有过度矫饰的成分。引诗篇《春日宴乐游园》部分:

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

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

宇文所安把诗中描写树叶生长的“惊”,描绘波浪各种奇异

形状的“萌生”,以及表现诗人想象的“抽”,看作是过度矫饰夸张。仅从一系列抽象动词就认为王勃的诗写得矫饰而缺乏个性,并简单的将此诗定义为宴会诗,属于最顽固、最严格程式化的宫廷题材,从而忽略了王勃在诗歌题材之外所展现的独树一帜的表现手法。

四、

宇文所安在对王勃进行评价时亦有矛盾之处。他认为在缺乏个人情绪的情况下,王勃善于用宫廷风格写精巧矫饰的绝句,与所有宫廷诗人一样,无法将众多要素结合成有力的整体,主题最一致的诗大多为宫廷应景诗,如《春日宴乐游园》、《秋江送别》。同时,他又认为王勃已走出宫廷诗人的园林游览,被大自然那些更为壮丽的方面迷住,如“电策驱龙光”、“鱼床侵岸水,鸟道入山烟”。这便是其矛盾之处,既认为王勃诗歌脱离了宫廷诗的模式,又认为他并未脱离。

由此可知,王勃的诗歌主题是多样的,不应该将其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题材领域里。

五、

综上可知,在宇文所安眼中王勃的诗歌总体来讲是“新的典雅”,正如陆时雍所评“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当然,宇文所安对王勃的评价有可取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偏颇。宇文所安对王勃诗歌的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诗歌的看法。

7.诗词大会过后,读什么诗词书,怎么读诗词书

《中国诗词大会》突然火了 热闹过后你有勇气读这些诗词书目吗? 最近,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突然火了!在综艺节目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这个节目能够走红,产生热点话题效应,也算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据说很多观众追看这个节目,还跟着节目答题。女高中生武亦姝因为诗词对答如流,甚至被捧为满足所有幻想的才女。

不过,节目热闹一时,毕竟已经结束了。如果对诗词不是出于三分钟的热情,而是真正有所兴趣的话,不妨静下心来读几本诗词著作。

艺绽君也是资深诗词爱好者,在此斗胆给大家推荐几本书。从诗词入门,再渐入佳境,由浅入深,可能会让您对诗词产生别一番理解。

您可能会说,不会推荐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吧?哈哈,这类书就算啦!艺绽君怎么好意思推荐给大家呢! 正如有人所言,“诗词大会”终究是竞技,而竞技类节目很容易产生“技术”的幻觉。比如看了《我是歌手》就去KTV飚高音,看了《汉字听写大会》,就赶紧去背字典。

有言在先,我坚决反对两类人。一类人就是看了“诗词大会”,赶紧跑回家背诗词,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另一类人则是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小孩去背诗词。

(这类家长该打三十大板!) 背点诗词,好不好?当然好。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为了炫耀,人不应是复读机。

读诗词更多是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像节目中参赛的快递员老曹,诗词让他的枯燥的工作生活多了一份色彩,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周围人。

我想,即使他没有在比赛中胜出,也是真实动人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才是读诗词的意义所在。

下面开始荐书啦~~ 入门级别 说到诗词入门级别的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三百首》。即便是读《唐诗三百首》,也有各种版本的问题。

艺绽君建议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 (虽然该书还有2005年的新版本,但艺绽君觉得1957年的这版封面真是好美▲) 而《宋词三百首》,名头不小,其实由于选词眼光不到位,还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宋词选》。

《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也是比较通行、影响较大的书。这两部本书入选的唐诗、宋词,数量比较多,赏析比较详细,发行量也很大,各大书店基本上都有售。

此外,马茂元编注的《唐诗选》,也是很有名的,汇集了堪称精华的五百首唐诗▼ 唐宋以外的诗词作品,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选择,比如《诗经选》《三曹诗选》之类,都是名家编选、校注,品质值得信赖。 再上层楼读了《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可能会对唐诗宋词有了初步了解,不过对唐宋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历史背景比较难了解,更不用说他们的社交朋友圈和文化交流状况了。

比如,为何现代人也和李白、王维、杜甫一样有不少的烦心事,却为啥写不出和他们一样好的诗词来呢?这就可以看一下作家袁凌的书《在唐诗中穿行》(东方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很好读,文笔比较轻松。在袁凌看来,唐代诗人与当下面对的困境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选择用现代的视角重构唐代诗人的世界: “他们有欢乐有悲哀,有风雅也有困顿,而这种东西被我们忽略。

这本书的大量内容是每个诗人面对真实生活的态度,它不像王小波的传奇笔法,也不是张大春追慕诗人轶事。你可以从唐诗中感受现代意识,现代人也可以理解唐代诗人的感受。”

如果您还觉得不够满足,可以读一下文学批评家张定浩的著作《既见君子》▼ 该书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魏晋、唐朝诗人,均娓娓道来。文体很特别,混合了三种体裁:诗论、诗歌史及诗人传记、书写作者个人阅读经验的读诗记。

这本书各章节的标题,不是体裁、诗歌或绝妙好辞,而是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这些古代诗人的姓名。 《既见君子》构建古人生命与今人生活的关系,让那些古代的诗歌和诗人,能够震荡我们今日的生命,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与生命选择。

张定浩融汇古今,潇洒随性,文笔优美,读毕令人为之击节赞叹。 专业级别看了前面推荐的几本书,您还觉得不过瘾,恭喜您,您已经进入古典文学专业级别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必须看。

这本书是经典著作,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都不错。读了这本书,对诗词境界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除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顾随诗词讲记》也不可错过。《顾随诗词讲记》于2006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根据顾随的学生、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20世纪40年代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

▼ 顾随生前籍籍无名,但其学贯中西,讲起课来旁征博引,给听课者极深的审美感受与启迪。叶嘉莹曾经多次聆听顾随讲授的课程,每次都受益匪浅。

她曾说: 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歌,然而从来未曾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现在各类诗词鉴赏的书籍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但顾随的《顾随诗词讲记》无疑站在了一个高处。

顾随多有独到见解,比如认为曹操若事业上失败了,那么他的诗一定会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