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是黄昏的窗棂适合什么年龄去读1.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2.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3.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4.如果是欣赏宋词,要有境界,要有一定的格律声律知识,要稍稍懂得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等等。5.如果是学习宋词,可以从儿童开始,选择积极向上的一些内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荔枝香近宋【答案】【小题1】① 描绘了一幅乱红飘落水中,随风而逝,在尽日的微寒中,黄昏时细雨当窗,一个人静静地观看燕子哺育乳燕(2分)的寂寞凄清的景象。 (1分)。②词中蕴含了词人踪迹无定,(羁旅漂泊)孤苦无依,寂寞闲愁(孤独寂寞,思家念亲)的感情。 (2分)(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小题2】①衬托,下片用行舟待发、江浦又绿来衬托游子思归之情。②虚实结合:最后三句写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对未来的绵绵期冀,是虚景,与前句实景相结合。 ③化用典故,最后一句化用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写出了倦客思归,对家园的向往之情。 (手法1分、分析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衬托”答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酌情给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先通过上阕用四字格“寂寞凄清”概括出景象,再结合上阕罗列意象,具体阐释意境,残红、香雾、黄昏、细雨,再加上一个人观看两两相依燕子哺育乳燕,定向翻译。 根据意象的含义推断其中蕴含的感情,残红——踪迹无定,羁旅漂泊,孤苦无依;香雾、黄昏、细雨——寂寞闲愁,孤独寂寞;一个人观看两两相依燕子哺育乳燕——思家念亲。言之有理即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 借景抒情,借归景,抒归情。或者是衬托,用归景,衬归情。 整个下阕虚实结合,前四句为眼前景,后三句为设想景。“共剪西窗蜜炬”明显是借典抒情,结合注解④,写出借的是什么典故,抒的是什么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菩萨蛮•宿水口南宋①景物描写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孤独寂寞和思乡思亲之感。 (2分)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 (1分)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及由此产生的思乡之情。 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解析】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景物描写特点的题目,景物描写的特点一般从顺序、着眼点、手法等几方面着眼,顺序有高低、远近等,着眼点有绘形、绘声、绘色等,手法主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此题上片“江水”“万山”“短亭”“酒旗”看应该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再看“紫翠”“丹枫”又从色彩入手。 分析出这些答出效果,按顺序,应该加强诗歌的层次性,色彩着眼应该是构建一个色彩绚丽的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考核的题目,是个情感题要注意标题、注释和文中的关键词语,标题“宿水口”词中的“常客”“月黄昏”“寒灯“等词语可看出是一首表现羁旅行役之苦和思乡之情的诗歌,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写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2分)。 小题1: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手法2分,说明1分)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答出其中任两点可得2分)其他说法符合词意亦可。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和表现手法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大家,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5.【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赏析句子,首先理解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其表达技巧及体现的情感.这两句写景,又体现了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的内容具体分析景和情的关系.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2)分析主人公形象,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体现的人物特点以及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台上披襟”“极目平芜”“愁凝伫”.答案:(1)两句集中写景.柳丝飞舞飘荡,蛛网黏住了空中飘浮的游絮.词人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又以“柳丝”“飞絮”自喻,抒发了自己羁滞他乡的愁苦心情.(内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2)全词塑造了一个谪宦楚地、凝伫望归、愁苦郁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时节,词人登台远望,“披襟”台上、“极目平芜”、长久“凝伫”,词人看到快风残雨、柳丝飞絮的凄凉景象,听到黄昏村落歌鼓之声,内心不禁产生凄苦的情绪.(内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赏析:此词和《少年游》当系同时.清真从庐州教授转荆州,次年三十五岁.《少年游》词云:“南都石黛扫晴山,衣薄耐朝寒.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而今丽日明如洗,南陌煖雕鞍.旧赏园林,喜无风雨,春鸟报平安”.龙沐勋《清真词叙论》称他“教授庐州,旋复流转荆州,佗傺无聊,稍捐绮思,词境亦渐由软媚而入于凄惋.例如《少年游》(荆州作)…看似清丽,而弦外多凄抑之音.”这里,实际上是清真词风在到荆州之后有了改变,从绮艳变为清丽.这首词表现得更为突出.词一起即有人物出现,“台上披襟”,当系作者自已.这时是“快风一瞬收残雨”,眼前风光就是如此.风而言“快”,雨而称“残”,一眨眼间换了景象,是快镜头.但是这一刹那间过后,触目是“柳丝轻举”,这是一般春景写法,而“蛛网黏飞絮”,则细致入微.春天晴空中常有游丝飘浮,柳絮则似飞舞雪花,这两件景物都是捉摸不定的,同样飘荡的,而 “蛛网黏飞絮”,两个飘荡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了.非细心人观察不到,非有心人不能知其别有怀抱.周邦彦曾叹息“荆江留滞最久”(《齐天乐》),这当然是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来隐喻己身之漂泊不定的.上片是起一句写动作,三句写景,景中皆有情.下片首句“极目平芜”,是承上片首句“台上披襟”而来,是纵目遥望,是真景,然后设想着春之归处,则是虚象,一实一虚,兴意无穷.但漂泊之人再也忍受不住了,点出“愁”字,而又呆呆地站着、望着,是“愁凝伫”.词意陡转,而笔力千钧.站着、望着还没有完,又加上听着,从愁到苦,是“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听歌本为作乐,而是闻楚声不乐而苦,是反衬写法.犹未完了,再添上一句“村落黄昏鼓”,这句写景物色声,是单纯写景吗?当然不是.村落本是静境,黄昏点明令人愁苦的时光,一“鼓”字,又是音响动人,当然更延续了“楚歌声苦”.这首词,有时明快,有时凝重,而意绪之翻腾,声情之转折,实具有沉郁顿挫之妙,周邦彦的词风当是以在荆州时为转折点的.。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小题1】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每点1分,共3分)【小题2】(2)达观、豪迈的胸怀;(1分)例如“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使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2分)(结合诗句分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架空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考核词的流派的题目,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代表人物分别为苏、辛柳、李。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情感的分析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诗歌的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意思是: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驿站”是偏僻、人烟稀少之地.“断桥”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破桥.“黄昏”时的“风雨”更是对花的一种摧残.所以这些表示环境的词语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在这种环境之下梅花独自开放,不与群花争艳,更好的体现了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质.梅花也象征那些不慕名利,与世俗不同流合污的人.(2)“已是黄昏独自愁”的意思是: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愁”是人的思想情绪用于物,所以此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是:花瓣凋零碾作尘土.“碾”是动词,意思是将东西压碎、压平.这里强调的外界对梅花的摧残.答案:(1)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2)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译文: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碾作尘土,清香却如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张【答案】【小题1】空间上由房内写到房外。 (2分)时间上由白天写到晚上。(2分)先写风动门帘,再写燃香香兽,这是房内之景;然后写黄昏的朱栏和月下的长廊,这是房外之景。 也体现了时间的变化。(共4分)【小题2】第一,词中主人公以“东墙柳”自喻,“东墙柳”年年春色依旧,而主人公容颜却一年一年老去(2分);第二,借用柳的离别之意。 但层次更深。虽然同为离别,“东墙柳”每年至少能被人见一次,而抒情主人公连这一面都不曾见过,意指已经离别至少超过一年时间了。 (2分)(共4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理解写景的层次,可从诗歌的个别词语来理解,如朱栏与廊上的变化,可见诗人位置变化,从黄昏到月华如昼可见时间变化。 因此此题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景特点。点评:本题在于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写景特点,如层次性,如表达的内容有几种等。 都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诗歌的主要内容。【小题2】试题分析:本诗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但未真接表现,而是以“东墙柳”为喻,柳年年再绿,而人却不能年年相见。 再者还要注意柳通留,表现离别的滋味。所以答题时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点评:本题出题巧妙,即考查了学生对思想感情的认识,对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本诗这一句非常曲折的表现思想感情,有着曲径通幽之妙境。 9.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邓剡【答案】【小题1】这几句抓住黄昏秋江具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雨过天晴,晚霞映照江面,潮水退去,江岸留下几许沙痕,落叶声中阵阵寒意穿透窗纱,(2分)营造出一种凄凉、冷寂的意境。 (2分)【小题2】 “燕入谁家”的疑问,深刻揭示了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百姓流离失所,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亡国之痛(或:“燕入谁家”暗指朝代变迁,投降派投降新朝,表达了作者对南宋覆亡的慨叹和对投降派的嘲讽);(2分)“飞入寻常百姓家”描写南京城的历史巨变,表达的则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2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一场大雨洗过天空,夕阳斜照彩霞映得水面格外明亮;大潮汹涌,在漫过海滩后又渐渐退去。 江岸边留下了些许沙痕。 声声落叶,飞快地透过窗纱,使词人感到秋意袭身,时令已由夏入秋了。这是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恰值兵败被掳之后,作者面对着此情此景,哪能不倍加伤感呢?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建康(今南京),是烟柳繁华地,也是南宋王朝赖以阻挡蒙古南侵的一道屏藩。 萧条得使词人生寂寞、衰歇之感。此词带有几分嘲讽意味,不只是一味悲慨而已。 借燕子飞入新巢,喻指许多南宋遗民变节奉敌。作者大悲慨之中,怀有深深的嘲讽。 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运用典故,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体现了王朝由盛而衰。“寂寞”与“豪华”形成今与昔鲜明的对比。 夕阳西下喻写国家的衰亡,“又”字体现了词人对历史兴替的无奈。最后以大雁南飞作结尾,具有弦外之意,燕子还会“说兴亡”,而大雁目睹山河变化无动于衷,将情与景结合起来,感情悲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