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的荷花意象 有哪些关于荷花的古荷花,历来为中国的文人所偏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荷花,又名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原产印度,为多年水生草木。夏季开花,白色或粉红色,单瓣或重瓣。 民俗以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历来象征着美好与高洁,周敦颐赞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荷花的象征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高洁、坚贞、隐者的象征、祥瑞、爱情的象征、怀才不遇者的自况和美的象征等。荷花象征高洁,诗文中不胜枚举。 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古诗词中的荷花意象 荷花又称荷、莲、莲花、芙蓉、菡萏等,在传统文学中,荷花具有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荷花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象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 如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就是以荷花的外表形态之美,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以此突出诗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人生态度;又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渠》)。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 荷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由于“莲”与“怜”同音,“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又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又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如李白《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借荷花写幻想中的超脱,写理想中的情趣,纯洁明净。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寄托着诗人的一种生活理想。 2.荷有什么象征寓意荷象征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随俗浮沉,正直,不炫耀的如君子一样的高贵品质柳永笔下的西湖“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黄庭坚描绘的“凭栏十里芰荷香”,其绿盖红衣,仍幽香袭人。 南宋杨万里诗《清晓湖上》:“荷花笑沐胭脂露,将谓无人见晓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题西太一宫壁》诗中写到:“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荷花满湖风雨来”(明朝杨基《梦游西湖》)、“湿了荷花雨便休”(宋朝吴惟信《西湖雨吟》)和“媚水荷花粉未干”(宋朝王月浦《荷花》)。 杨万里词《昭君怨—咏荷上雨》:“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唐)吴融诗《思凉》:“绿荷风动露珠倾”李商隐的“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杨万里诗《小池》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谢眺的“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夏天——千层翠盖万红妆。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和“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唐朝郑谷《莲叶》)。 秋天——露冷莲房坠粉红。“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南朝萧绎《采莲赋》),“不堪翠减红销际…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又秋风。”(元朝刘因《秋莲》),“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 (李清照《忆王孙》),“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周密《西塍废圃》)的荷叶枯败、莲蓬颤抖,“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宋朝舒亶《虞美人——寄公度》).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南朝陈•徐陵《侍宴》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唐•骆宾王《晚泊》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唐•王维《山居即事》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唐•王维《临湖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从来不著水,清净本因心。 唐•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唐•杜甫《为农》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唐•杜甫《狂夫》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唐•杜甫《暮春》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唐•刘长卿《留题李明府霅溪水堂》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唐•高蟾《上商侍郎》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宋•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 宋•周邦彦《苏幕遮》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宋•米友仁《临江仙》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宋•姜夔: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金•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3.古典诗词中关于“莲花”这个意象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但莲亦可表示友情。 4.古典诗词中关于“莲花”这个意象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但莲亦可表示友情 5.《诗经》里关于“荷花”的诗句有哪些《诗经》中提到“荷”的诗歌主要有三篇,分别是《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 1、《邶风·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2、《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3、《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诗经》中莲的意象: 《诗经》中花的种类繁多,以花喻女子的名句很多,比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等。当然,上面提到,荷花就是其中之一,《邶风·简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中榛代表的就是男性,“苓”即“荷”,代表的就是女性。 6.莲在古诗中的意象1、高洁:莲花枝干笔直,它微微的花香和高高昂起的花朵都代表了它的骄傲,它从满是淤泥的池塘里长出来,枝叶和花朵却没有一丝污垢,正是代表了像高洁这样的品质,意喻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将来! 2、清廉:官场乌烟瘴气、鱼龙混杂,贪官多如牛毛,清官凤毛麟角,混迹官场的人,很少有人洁身自好,总会带着几分官场浊气。清廉的官就像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所以我们古时候在看望清官是会带一株"青莲",用来表达送花者对清官的尊敬。 3、神圣:莲花是佛门众菩萨的坐台,佛门是清修的地方,容不得有一丝多余的想法,莲花是佛门的圣花,所以,就有了神圣的含义。 7.咏荷诗五首有哪些名句 怎么赏析这个问题涉及到歌颂荷花的诗歌,下面以王昌龄还有李白包括萧刚的《采莲曲》以及卢照邻《曲池荷》为例说明。 有关的五首诗歌以及赏析如下: 一、 1、王昌龄诗《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2、赏析: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二、 1、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2、赏析: "浮香绕曲岸",未见其形,先闻其香。 曲折的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 月影是圆的,花与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 而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春也万物熙熙焉感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解欢。 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原因。 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若缕。 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死兮。同变化乎盘古。 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肠邅回而屡腐?""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形象枯槁。 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的回忆与感慨。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歌里。 《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 咏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除余山《竹林问答》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 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 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这首诗托物言志 ,为中国咏物诗之正宗手法,自不待言。其略可称道者大致有两点:一是咏花诗最易落入精雕细刻、镂金错彩的细微描写套路,这首诗写曲池荷,虽略带六朝余韵,然能于大处落墨,气象较为阔大。 二是切物抒情,较为真切自然,婉转写来,并无造作,笔未离题而深沉之意尽蕴其中。 三、 1、折荷有赠 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惆怅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