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常用

1.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

2.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给我一些写作常用的古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僧志安《绝句》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唐王驾《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他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颉读⒋号汲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2、绘秋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元·黄庚《江村即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 森林旧有高人隐,寻到梅花却系船。——明·马一龙《新丰夜泊》。

4.我们常用什么古诗来赞美大自然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2。

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3。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 王安石《甘露歌》 4。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6。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7。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8。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9。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1。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 12。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

晏殊《踏莎行》 13。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

乐府古辞《孟珠》 14。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

释仲殊《绝句》 1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沙》 1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

元稹《菊花》 18。 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0。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2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53。

里《小池》 22。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

周邦彦《苏幕遮》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24。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

杜牧《山行》 25。天涯何处无芳草--宋。

苏轼《蝶恋花》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

韩愈《初春小雨》 2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29。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

梁。王籍《入若耶溪》 30。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 杜甫《绝句二首》 3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78。

春江晚景》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

杜甫《曲江二首》 3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

刘禹锡《秋词》 别样红。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几类

(1)比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 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 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文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 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的“孔 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 又是“比”。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 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即用瑟 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 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样的 情感。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 成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 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 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 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于昔盛今 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以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如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 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 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 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 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 得淋漓尽致。 ⑶衬托 衬托又叫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 衬两种。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 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 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 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 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 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 要地位,这是正衬。

而“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则是反衬。 (4)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 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 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 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或 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 彰,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h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 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5) 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 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 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 种。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 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 笔,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 谷,这是扬。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 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 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 题,这是抑。 欲抑先扬,辛辣讽刺了汉文 帝政治上的昏庸与荒诞。

(6)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 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 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屈原用“兰芷” 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 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 劲节等。

(7) 正侧描写 正侧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 的和侧面的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 写。直接描写对象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 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 面描写。

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 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 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 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 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8)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 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 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 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 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戋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 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的南下经历外, 全是用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 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 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 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9) 动静描写 动静描写是指对事物或景物作动态 或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 情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 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后一句鱼跳的 “动”更衬托出前一句景物的“静”。 (10)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诗人对生活中的某一个 场面或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 的细致刻画。

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 往能使诗词显得凝炼、集中且韵味无穷。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反映主旨,通过这些细节,便可以挖掘诗 中蕴含着的情感。

如赵师秀《约客》中“闲 敲棋子”,张藉《秋思》中“行人临发又开 封”都是非常。

6.20首古诗

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4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5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7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0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1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2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5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6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7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8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9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0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7.古诗常用词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我们很少去注意这些变化,在我们身边,就活跃着很多源自古诗的词语,虽然这些词很常用,但由于时光荏苒,如果不细细查考,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它们的本来面目了。

比如“乔迁”一词,现在我们经常用来恭喜别人搬进新居或者职务高升,但从字面上乍一看,“乔迁”确实和搬家、升官联系不上,其实它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鸟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确实是值得恭喜的事情。

再比如“桑梓”,本来的意思是桑树和梓树,现在都用来指代故乡,为什么桑树和梓树就能表示故乡呢?这源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们要表示敬意。

从这个意思上引申出去,“桑梓”才成为了故乡的代名词。此外,还有我们常用的“小康”,也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只不过和现在的意思相比,“小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情况。 《诗经》确实是很多常用词和成语的源头,当然其他的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词流传下来,比如我们常用“涂鸦”来形容字写得很差或画很难看,这个词出自唐诗,卢仝在《添丁诗》里说:“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这里取的是最后一句的开头和结尾。

8.小学生常用古诗词至少40首以上,带有意思,急用

小学生必背古诗100首1、江南 2、敕勒歌 3、咏鹅汉乐府 北朝民歌 (唐)骆宾王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

敕勒川,阴山下。 鹅,鹅,鹅,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曲项向天歌。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天苍苍,野茫茫, 白毛浮绿水,鱼戏莲叶北。 风吹草低见牛羊。

红掌拨清波。4、风 5、咏柳 6、凉州词 7、登鹳雀楼(唐)李峤 (唐)贺知章 (唐)王之涣 (唐)王之涣解落三秋叶, 碧玉妆成一树高, 黄河远上白云间, 白日依山尽,能开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入海流。过江千尺浪, 不知细叶谁裁出, 羌笛何须怨杨柳, 欲穷千里目,入竹万竿斜。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不度玉门关。

更上一层楼。注: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崔融、李峤8、春晓 9、凉州词 10、出塞 11、芙蓉楼送辛渐(唐)孟浩然 (唐)王翰 (唐)王昌龄 (唐)王昌龄春眠不觉晓, 葡萄美酒夜光杯, 秦时明月汉时关, 寒雨连江夜入吴,处处闻啼鸟。

欲饮琵琶马上催。 万里长征人未还。

平明送客楚山孤。夜来风雨声, 醉卧沙场君莫笑, 但使龙城飞将在, 洛阳亲友如相问,花落知多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13、送元二使安西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5、静夜思(唐)王维 (唐)王维 (唐)王维 (唐)李白空山不见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 独在异乡为异客, 床前明月光,但闻人语响。 客舍青青柳色新。

每逢佳节倍思亲。 疑似地上霜。

返景入深林, 劝君更尽一杯酒, 遥知兄弟登高处, 举头望明月,复照青苔上。 西出阳关无故人。

遍插朱萸少一人。 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 17、望庐山瀑布 18、赠汪伦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唐)李白 (唐)李白 (唐)李白小时不识月, 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乘舟将欲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呼作白玉盘。 遥看瀑布挂前川。

忽闻岸上踏歌声。 烟花三月下扬州。

又疑瑶台镜, 飞流直下三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 孤帆远影碧空尽,飞在青云端。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及汪伦送我情。 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 21、望天门山 22、别董大 23、绝句(唐)李白 (唐)李白 (唐)高适 (唐)杜甫朝辞白帝彩云间, 天门中断楚江开, 千里黄云白日曛, 迟日江山丽,千里江陵一日还。 碧水东流至此回。

北风吹雁雪纷纷。 春风花草香。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两岸青山相对出, 莫愁前路无知己, 泥融飞燕子,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下谁人不识君。 沙暖睡鸳鸯。

24、春夜喜雨 25、绝句(唐)杜甫 (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两个黄鹂鸣翠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行白鹭上青天。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窗含西岭千秋雪,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门泊东吴万里船。

26、江畔独步寻花 27、游子吟 28、江雪 29、寻隐者不遇(唐)杜甫 (唐)孟郊 (唐)柳宗元 (唐)贾岛黄四娘家花满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千山鸟飞绝, 松下问童子,千朵万朵压枝低。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万径人踪灭。

言师采药去。留连戏喋时时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孤舟蓑笠翁, 只在此山中,自在娇莺恰恰啼。

独钓寒江雪。 云深不知处。

30、枫桥夜泊 31、渔歌子 32、塞下曲 33、望洞庭(唐)张继 (唐)张志和 (唐)卢纶 (唐)刘禹锡月落乌啼霜满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 林暗草惊风, 湖光秋月两相和,江枫渔火对愁眠。 桃花流水鳜鱼肥。

将军夜引弓。 潭面无风镜未磨。

姑苏城外寒山寺, 青箬笠,绿蓑衣, 平明寻白羽, 遥望洞庭山水翠,夜半钟声到客船。 斜风细雨不须归。

没在石棱中。 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 雪爱樱 2007-7-20 16:37 回复此发言--------------------------------------------------------------------------------23 回复1:【魔法使】古诗客栈34、浪淘沙 35、赋得古原草送别 36、池上 37、忆江南(唐)刘禹锡 (唐)白居易 (唐)白居易 (唐)白居易九曲黄河万里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小娃撑小艇, 江南好,浪淘风簸自天涯。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偷采白莲回。

风景旧曾谙。如今直上银河去,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不解藏踪迹,日出江花红胜火,同到牵牛织女家。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浮萍一道开。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38、悯农(其一) 39、悯农 (其二) 40、山行 41、清明(唐)李绅 (唐)李绅 (唐)杜牧 (唐)杜牧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 远上寒山石径斜, 清明时节雨纷纷,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 白云生处有人家。

路上行人欲断魂。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 停车坐爱枫林晚, 借问洒家何处有,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霜叶红于二月花。 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江南春 43、乐游原 44、蜂 45、小儿垂钓(唐)杜牧 (唐)李商隐 (唐)罗隐 (唐)胡令能千里莺啼绿映红, 向晚意不适, 不论平地与山尖, 蓬头稚子学垂纶,水村山郭洒旗风。 驱车登古原。

无限风光尽被占。 侧坐莓苔草映身。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夕阳无限好, 采得百花成蜜后, 路人借问遥招手,多少楼台烟雨中。 只是近黄昏。

为谁辛苦为谁甜? 怕得鱼惊不应人。46、江。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