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言归正传。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山西、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但不提倡这样做,特别不宜在青少年学生中提倡,以免造成混乱。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不够和谐,也不必采用“叶韵”的办法。 顺带谈谈本答案开篇所涉及的话题。窃以为,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古今四声混用的主张是最不可取的。 什么是古今四声混用?以对联为例,在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古仄今平”(或“古平今仄”)字,这个当作今声,那个当作古声,用法不统一,就是混用。 如: 把酒吟诗辞旧岁; 题联秉笔接新福。 (李某) 此联上联没有古今变声字,可以不管。下联“接、福”二字都是古入今平,“福”一定得作今声(平),否则,上下联仄起仄收了。 然而把“接”作今声(平)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忌,只能按古声(仄)处理。 这就是古今四声混用,作。 2.入声的诗词示例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用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以抒发其极度愤恨的情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hiat];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ët]。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ngüat];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tsët]。靖康耻,犹未雪[süët];臣子恨,何时灭[miët]。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khüët];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huët]。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khüat]! 还有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千山鸟飞绝[dzüët];万径人踪灭[miët]。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süët]。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中古汉语的塞音韵尾-t、-k从宋代就已经合并弱化成喉塞音[ʔ],但还保持着-p韵尾。 故本词“壁”字为-k尾却混入t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miot]。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ëk]。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üët]。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griët]!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püat]。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miët]。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püat]。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ngüat]。 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寒蝉凄切[tsët]。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hiat]。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püat]。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ët]。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khuat]。 多情自古伤离别[briët]。更那堪、冷落清秋节[tzët]。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ngüat]。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siët]。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yüët]。 。 3.诗词中去声和入声有什么区别【年代】:现当代 【作者】:佚名 【作品】:诗词常识 【内容】: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4.古汉语中的入声如何判断,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哪一声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完全分化了,现在普通话中没有一个字是入声的读法。 有些转成了阴平,如郭;有些转成阳平,如实;有些转成上声,如乙;有些转成去声,如密。要判断入声字最好的方法是查韵书和字典,现在市场上还有老版新印的《康熙字典》卖,上面都具体注明了古音读法,但价格也不菲。 比较困难但有成效的是学习南方方言,一般来说,越往南,其方言越接近古音。古诗歌碰到入声是很困难的,一般没有特别的办法解决,现在照新四声读都可以被接受了,尽管读上去不押韵。 当然,根据诗词的本身要求的韵脚,你也可以自己去大致揣测一下,这在读格律诗的时候尤其容易做到。 5.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是什么阴声韵:阴声,应是指阴平声,等于现在普通话的第一声.\x0d阳声韵:阳声,应是指阳平声,等于现在普通话的第二声.\x0d入声韵:入声,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分别演变成阴平(如“忽”“察”)、阳平(“白”“达”)、上声(“铁”“北”)、去声(“克”“叶”).\x0d韵,应是指韵脚,就是韵文中句末押韵的字.\x0d古诗中使用入声韵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色”“黑”;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中的“毕”“一”“兀”“出”,都是入声韵脚.宋词中,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等名篇,用的都是入声韵.。 6.说普通话的人,如何判定新韵里的【入声】字是这样的,因为我一直按旧学的观点作诗评诗,因而为您评诗提到的格律时都按平水韵说的,至于中华新韵,在下从来不用,也不太主张用,要知道元朝以后,官话和唐宋音律就已经有很大不同了,但明清诗人编纂律书,以及自己创作都是因循旧音,这里自然是有道理的,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若想在诗词路上走得远,最好还是按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作诗填词,有些大家也作新韵,但他们都绝对东旧韵的,只是为了普及才提倡新韵.一定要用新韵,注明是新四声韵亦可,不然就认为是标准近体诗了,其实唐诗押韵并不是平水韵,当时韵部有数百个,但各韵可以通押,所以大致与今平水韵同.写旧诗既愿尊平仄对偶,其实也不差平水韵.平水韵中入声随着语言发展已经摊入四声,不少现在音平,要特别记忆才不致出错,最好把入声中读平的抄录出来备查,再者熟能生巧,慢慢音就不会错了.其实其中也有规律,如数字中只三千二字平,颜色中黑白皆仄,今尾音ie,ue的多为入声,今ang韵,iu、ou韵无入声,尾ao韵、i韵、o韵、e韵中都有入声,常用如读、独、缉等皆需记忆,弄清入声是很重要的,因为词里仄韵中上去可通押,入不可,搞不清这些,以后学起来会困难重重。 7.诗词入声 问题,请教达人想完全解释清楚很难,至少篇幅会很长很长,我试着简单为楼主解答,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采纳与否无所谓,希望对楼主有帮助,也请高手指出不当之处。 首先说词用韵的正例,也就是常规标准。正例一定是要按照《词韵》划分的五个入声韵部来押韵的。 所以你提出的问题,可以“从理论上基本认为”:平水韵中的入声韵部不可以任意通押,只有被划分在《词韵》同一韵部的入声字才可以通押。但是就像诗律有“拗救”等变例一样,词韵也有变例,下面详细说词韵入声字的押韵变例,这部分说起来内容比较多,根源也比较深:1.首先要了解词韵的来源:历史上比较有地位的词韵有《仲恒词韵》、《词林正韵》等,它们都是以《平水韵》为标准,将《平水韵》中的韵部二次划分,组合成十九个词韵部。 《平水韵》的源头可以一直回溯到《切韵》上。《切韵》共有193个韵部,完全以音韵学划分的(结合了一些方言)。 如果单纯从律诗写作的角度来讲,它只有112个韵部,因为它有很多韵部是在写作中是可以通押的,读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广韵》,划分了206个韵部,仍然如此,分开归分开,但很多韵部可通用。 一直到《平水韵》,索性将那些可以通押的韵部整合成一个韵部,又毫无理由的合并了“迥”和“拯”,“径”和“证”两个韵,只剩下了106个韵部。这里就可以看出,《平水韵》已经相对宽松了,因此也泯灭了一些汉字在音韵学上的“远亲”关系。 而以《平水韵》为标准的划分的《词韵》这种现象肯定继承了下来。2.回归到你的问题上:《平水韵》的各个韵部之间,除了“邻韵”这种浅显的“近亲”关系之外,有很多韵部之间还有一些根源于实际音韵、《切韵》的“远亲”关系。 词毕竟不像律诗那样“试贴诗”高在庙堂,是“诗余”,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不依《词韵》,而依《切韵》的押韵“变例”(!一些在《词韵》甚至《平水韵》中不邻韵,不押韵,但在《切韵》中是属于同类的!),可以认为是一种回归。具体的变例有:一、同韵尾通押A.十五、十六两部与十七部通押(韵尾皆为-k)例如:姜夔《凄凉犯》,韵脚分别属于:十五沃、十六乐、十七陌。 B.十七、十八两部与十九部通押(韵尾皆为-p)例如:吴文英《暗香》,韵脚分别属于:十七缉、十八叶、十九合。以上两种属于完全可理解的变例,因为他们毕竟韵尾是一样的。 二、-t、-p、-k 三种韵尾跨韵部相混。A.十七与十八部通押例如:冯伟寿《春云怨》,韵脚分别属于:十七职、陌、十八叶、月、屑。 B.十七、十八两部与十九通押例如:吴文英《凄凉犯》,韵脚分别属于:十七缉、十八叶、月、屑、曷、十九洽、合。C.十六与十九部通押例如:晏几道《六幺令》,韵脚分别属于:十六乐,觉、十九洽、合。 D.十五部与十七部“职”韵通押例如:孙光宪《风流子》,韵脚分别属于:十五沃、屋、十七职。这部分变例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方言差异等。 以上就是入声字在词中押韵的变例,需要注意的是:变例也是符合作词格律要求的,而且应用广泛。在了解了词韵的正例和变例之后,再来看你举辛弃疾的这个例子:韵脚在平水韵中分别属于入声:九屑:说、雪、别、绝、铁、裂七曷:葛、六月:发、月、骨四质:瑟十五合:合在《词韵》中分别属于:十七部质、十八部屑、月、葛、十九部合。 对照上文,属于上述变例第二类B种,属于-t、-p、-k混合的变例情况,符合要求。 综合回答:按正例,只有《词韵》中划在一部的可以通押,但如果符合上述变例,也可通押,判断变例重要的标准是韵尾。 8.旧体诗词中入声与上、去能否通押LZ说的可是辞赋、古风、律绝、词曲等旧体诗,是和新体诗相对而言的吧!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古代的自由诗,相对于近体诗(格律诗) 而言是不讲究格律的,像诗经楚辞什么的。 到了唐以后才逐渐开始讲究押韵,是只押平声韵的。(俺也木研究,毕竟不写……惭愧)若是律诗,则只能押平声韵,自然不存在上去通押的问题,但是要注意古代的平仄很多是和今天不同的,而律诗体例严格,所以最好是参照平水韵来写,当然现在都主张改革,按普通话读音也不是不可以(那么就不存在入声问题了),但是律诗只能押平声韵是一定的。 至于词呢,其用韵本就比律诗来得宽,但也只能上去通押,入声是独立性很强的,某些词在习惯上是押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等,就是说只能押入声韵。写词通常参照的《词林正韵》将平(押平韵)、上去(通押仄韵)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可以明显看出入声是单独的。 而有些词牌规定,韵脚须用韵母相同的字,可以既有平声也有仄声,即平仄通押,也是一种换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词韵里选用同一韵部而不同平仄的字。 如史达祖《西江月》中有句:“凌波袜冷一樽同,莫负彩舟凉梦。”其中“同”字为平声,“梦”字为仄声,但都属于词韵的“第一部”,当然都是要按照词牌来,词牌规定可以换韵的才能换。 词牌和各种变体可以参照钦定词谱。叶韵的话,格律诗可依照平水韵,词可依照词林正韵,或中华新韵。 9.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是什么阴声韵:阴声,应是指阴平声,等于现在普通话的第一声。 阳声韵:阳声,应是指阳平声,等于现在普通话的第二声。 入声韵:入声,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分别演变成阴平(如“忽”“察”)、阳平(“白”“达”)、上声(“铁”“北”)、去声(“克”“叶”)。 韵,应是指韵脚,就是韵文中句末押韵的字。 古诗中使用入声韵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色”“黑”;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中的“毕”“一”“兀”“出”,都是入声韵脚。宋词中,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等名篇,用的都是入声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