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去声韵的宋词

1.求20首中调的宋词

宴山亭 赵佶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 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 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木兰花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 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 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鶗鳺,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 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菩萨蛮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 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醉垂鞭,张先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 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一丛花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 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 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月落红应满径。 青门引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清乐平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乐平 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木兰花 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栏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凤箫吟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 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十首简单的宋词.

十首简单的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采桑子】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3.十大经典宋词

先列出篇目和评论,内容可以到下面联接搜索

10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此词也许是这十首中最缺乏文采,最朴实无华的。但确是感情最真挚的,千百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此感动得流泪。的确,作者把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成为了千年悼亡词之首,堪称千古绝唱。

9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此词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上片都是场景烘托,最后一句才是关键,手法上颇象《破阵子》。此词表面写的是作者寻意中人,写出了她的忧愁,孤独。实际上此人就暗指作者自己,表达了自己孤独,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理。全词含而不露,极富哲理,读来令人深思,是不可多得的好词。

8一剪梅(李清照)

此词是宋词婉约派的名作,写的细腻深情,在写作手法上颇为人称道。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极尽了相思之苦。历来为人所称道。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将其排到第八应该没有争议。

7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这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全词写的慷慨激昂,最后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

6虞美人(李煜)

这是作者的绝命词,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尤其是最后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恰当运用比喻,极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国破家忘的愁苦之情,遂成为了千古名句。

5雨霖铃(柳永)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但是此词在当代流传并不广泛,应不及同为婉约名作的《鹊桥仙》。

4鹊桥仙(秦观)

其实此词在历史上的地位应低于《雨霖铃》,也许是该词写于《雨霖铃》之后的原因,不如其有开创性。但是该词在历史和当代的耳熟能详程度应远超过《雨霖铃》,全词明白如话,表达了高尚的爱情观。是千古传诵的爱情词和婉约词,其经典性毋庸置疑。

3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豪放派的代表作,乃至是宋词的代表作。该词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当时婉约的词风,彻底开启了豪放派,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全词也写的豪放异常,尤其是首句,已成为了名句中的名句。但是全词并不完美,末尾有消极思想呈现,同为豪放词名作,在思想性上我觉得不如《满江红》。

2满江红(岳飞)

虽然陆游,辛弃疾和陈亮等都写过不少抗战词,但是他们都远不如该词。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词写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它早已成为了伟大民族精神的代名词。其在宋词中的地位我认为至少应进入前3。

1水调歌头 中秋(苏轼)

对这首词我也不想再介绍,堪称是宋词中经典中的经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篇章。全词无论文采,思想和哲理等都堪称完美。更重要的是这首词的知名度绝对在这10首词中名列第一,人们也许不会背其它词中的句子,但对于这首词中的名句就一点就通,可见其耳熟能详程度高到了什么程度。象这么一首在词采,词境和知名度到那么高的词,名列第一应该实质名归。

4.宋词中音律的概念是什么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韵,一是律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作者在诗歌中用韵,叫“押韵”。从《诗经》一直到以后的诗歌,包括民歌,几乎没有不押韵的。

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的拼音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声母,ang是韵母。再看“帮”bāng,“长”chá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ang,所以他们是同韵部的字。

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例如: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

忽见陌头杨柳色(sè), 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这里的“愁”、“楼”、“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

“色”字不押韵,因为它读作sè,它的韵母是e,跟“愁”、“楼”、“侯”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诗是不用押韵的。

在汉语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时还有i、u、ü,如ia,ua,ie,üe;后边有时还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un,ueng,ü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i,o,n,ng叫做韵尾。不同韵头、韵尾的字也算是同韵字,因为它们的韵干(韵的主干)也可以押韵。

例如:蚕 妇(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jiā),岂知人世有荣华(huá)?年年道我蚕辛苦, 底事浑身着苎麻(má)?“加”、“华”、“麻”的韵母是ia,ua,a,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韵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韵字,押在一起,读起来时同样谐和的。押韵的目的就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它们的韵并不是十分和谐,甚至很不和谐呢?这是因为时代变迁,语音起了变化,我们用现代的语音去读古诗词,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现象了。

例如:寒 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huā),寒食东风御柳斜(xié)。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jiā)。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韵字,但是在唐代“斜”字读像jiá,和现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都是押韵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话的读音念“儿”这个字,念像ní(泥)音(接近古音),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太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歌;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会去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和谐的。同样,如果你日常所说话的语音如果不是属于北方语音区的,写作古体诗歌的时候,就可以纯熟地运用你所熟悉的家乡方言的语音来押韵了。

再就是律: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字音有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 ⑴ 平声。

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 ⑵ 上声。

古代为仄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 去声。古代为仄声。

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 入声。

古代为仄声。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 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这叫做“清入(阴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例如用杭州话来念“月亮”、“国家”等词 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

这叫做“浊入(阳入)”。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留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的人写作古体诗词的时候,将入声字入仄声韵(宋词中还有一些词牌规定了要用入声韵)就会得心应手了。

入声字在北方,变为四声的都有,普通话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分为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和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两大类。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类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 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古人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⑵在对。

5.最经典的宋词

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完全把苏大家的洒脱和放下执着 表现的淋漓尽致~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太棒了,不用多解释了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人生最无奈的莫过于生死之间~

6.宋词中音律的概念是什么

.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

宋词的格律,大抵和近体诗的规则类似,但其规定却更严。每首词牌均有

其定式,该用平时必须用平,该用仄时必须用仄,甚至韵脚的平仄亦有规定。

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以下作者将之区分为词谱和韵部两

部份做解释:

1.词谱

每首词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处为平、何处为仄、何处要对仗、何处

要重复、何处要换韵等等,都有其规定。将这些规定写下来的词牌格律,便称

为词谱。由於词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种以上,而且每个词

牌甚至有多种词谱变化

2.韵部

宋词的韵部较近体诗宽,主要在於宋词的韵脚允许通韵,也就是几个互通

韵部的韵字都可以押。例如上平一东、二冬可互通,上平三江、七阳可互通等

等。然而亦有部份相通者,如上平九佳韵,部份和上平十灰韵互通,部份和下

平六麻韵互通,两个部份是不能同时押的。由於此部份不易厘清,因此最好的

方法便是准备一本词韵来查比较好,如"词林正韵"等。

来自

7.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

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言归正传。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山西、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但不提倡这样做,特别不宜在青少年学生中提倡,以免造成混乱。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不够和谐,也不必采用“叶韵”的办法。

顺带谈谈本答案开篇所涉及的话题。窃以为,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古今四声混用的主张是最不可取的。

什么是古今四声混用?以对联为例,在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古仄今平”(或“古平今仄”)字,这个当作今声,那个当作古声,用法不统一,就是混用。 如: 把酒吟诗辞旧岁; 题联秉笔接新福。

(李某) 此联上联没有古今变声字,可以不管。下联“接、福”二字都是古入今平,“福”一定得作今声(平),否则,上下联仄起仄收了。

然而把“接”作今声(平)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忌,只能按古声(仄)处理。 这就是古今四声混用,作。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