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读书的诗经名句关于读书的诗经名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文: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译文: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译文: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雕琢,就好像磨光。 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柏舟》 译文:我心不象石一块,哪能任人去转移。我心不是席一条,哪能打开又卷起。 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译文:即、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土山。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2.关于读书的诗经名句《诗经》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反映徭役兵役痛苦的诗篇,反映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反映劳动生活和爱国思想的诗篇,政治讽刺诗,祭祀诗和宴饮诗等,几乎没有劝学的诗篇。下面几句,有些让人学习的意思: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后世有许多人对《诗经》的评价很高,现在引用一下孔子和孟子的。 孔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诗的作用:“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3.《诗经》里关于读书的名句有哪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于劝解人要善始善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于《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译文:品行和才学像高山一样,令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扩展资料 关于读书的其他名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进学解》。 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能荒废在游戏玩耍中。 在这句话下面还有一句话,“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不经大脑的随性中(更应该为随于骄奢淫逸等思想体现的小事,致使偏离本意,南辕北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译文: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4.关于读书的古诗1、《清明》 【作者】王禹偁 【朝代】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白话翻译: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2、《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 【朝代】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白话翻译: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劝学诗》 【作者】颜真卿 【朝代】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白话翻译: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代要知道发愤苦读,勤奋学习。 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4、《读书》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白话翻译: 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5、《观书》 【作者】于谦 【朝代】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白话翻译: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5.关于读书的诗经名句关于读书的诗经名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译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文: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译文: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译文:就好像切制,就好像锉平,就好像雕琢,就好像磨光。 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柏舟》 译文:我心不象石一块,哪能任人去转移。 我心不是席一条,哪能打开又卷起。 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 译文:即、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土山。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 6.《诗经》的阅读指导有哪些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奏上。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 是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 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 《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 《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小雅•祈父》云:“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召南。 江有汜》云:“江有汜, 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前四句都是三言的。《召南。 行露》云:“谁 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 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对多数。《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有梅》的“摞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追其吉兮”, 则间一句用“兮”字。以全部《诗经》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 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调的痕迹来。 7.关于读书的古诗,越长越好唐·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北宋·秦观《秋日》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清·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