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源头

1.你认为诗歌创作的源头是什么

我认为诗歌创作的源头是诗集<诗经>,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是诗集《诗经》,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是诗集《楚辞》,我国文学史上常以“风骚”指代这两部诗集。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

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2.诗歌的源头在哪里

《诗经》与《楚辞》是我国诗歌实际的两大源头。

《诗经》大约是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主产生的一批诗歌,可能由于政治的或实用的目的,受到收集和保护。在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被推尊为《五经》之一,叫《诗经》。

《诗经》的产生可谓是个谜,因为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不过是先秦的《国语.周语》中有公卿、列士献诗之说;《礼记.五制》篇又有,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之说。采诗虽不可信,但献诗、陈诗却是可能的。如果当时的公卿、列士除了自己写诗外,还注意将各方之诗录而传之,那么《诗经》的形成也就可知其大概了。

谈到《诗经》的内容,就有一个传统的“六义”之说,所谓“ 六义”即指:风、雅、颂和赋、比、兴。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所谓异体,指不同的诗歌样式;异辞指不同的表现手法。关于风、雅、颂的含义,历代的说法也很多,通常按宋代朱熹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颂者,宗庙之乐歌”。

诗经是四言的句式,节奏和押韵的特点。四言的句式既有整齐的形式美感,又便于双音节词德组的运用。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以双音节为一‘顿’的基本节奏形式,同时也开创了诗歌的韵部系统和押韵方式。

到了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出现了足以与《诗经》双峰并峙的另一种新诗体:《楚辞》。楚辞原是古代楚人诗歌的一个总名,楚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楚辞泛指当时楚人的诗歌和后人学习屈原诗歌特色的古代作品;狭义的楚辞就专指屈原的诗歌。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本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因祖先封为屈地,故以屈为姓。屈原在年轻时就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深受楚怀王的器重,但由于楚王的昏聩和群小的攻讦、进谗,使屈原两次被流放。最后当他听到楚国的都城郢都已被秦国攻破,遂在湖南北部投汨罗江自沉殉国。

《楚辞》中的诗篇大都写于诗人流放途中。楚地丰茂的草木,灵秀的山水给予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的才情。陆游在《偶读旧稿有感》中写道:

挥毫当得江山助, 不到潇湘岂有诗?

《离骚》是屈原的鸿篇巨制,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全诗373句、2490字,是中国诗歌中少有的长篇。还有《天问》、《九歌》、《九章》等佳作,举凡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等方面均所涉及,还有为礼赞楚国战死将士之乐歌。都是诗人各个时期思想感情、心灵历程的真实表达。

《楚辞》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首先是放言无忌、奔放恣肆的浪漫主义精神。屈原凭借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奇妙开阔的想象,磅礴炽热的激情,斑斓缤纷的辞藻,将笔端驰骋于人间与神界的广阔空间,驱遣草木、驾驭风云、挥斥邪恶、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抒情意味。其次是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文表现手法。

所谓“香草美人”,除了分别作为贤臣、君王的符号,还是:“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象征。从广义上而言,“香草美人”的手法也属“比、兴”手法,后来“香草美人”也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诗学术语。

《楚辞》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式,以五言、六言、七言为主,少数句子达到九言,是杂言体诗。诗句中虚词的用法也与《诗经》颇为不同,除了感叹词“兮”的突出运用外,还大量出现了散文中常用的:之、乎、者、也等结构助词和连词。使诗句在节奏上更有了丰富的变化,同时其散文化的倾向,直接孕育了汉赋的产生。

这就是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南辞北诗。

下一篇
诗经大学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