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最初所用字体是秦篆吗大篆,那时只有这种字体,直到战国李斯发明小篆之前,官方记录的字体都是这个.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根据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大篆作品:《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简》展现的书法美非常独到,温润、华贵、空灵,用笔干净利落,不用勾挑和牵丝,这让人联想到弘一超然物外的行楷书法。 《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发掘的12座战国至秦代的墓葬中,编号为11的秦墓中发掘出来的。在墓中有陪葬的竹简1155枚(另有80枚残片),内容以法律、行政文书、日常书写为主。此简深埋地下几千年,所载内容未传世,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貌,具有极强的真实性,许多词汇后人未见。对此简进行词汇研究,可为汉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 2.《诗经》原文是用什么书体写的答案: 《诗经》原文是用大篆写的。 分析: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尹吉甫,被尊称为中华诗祖。他辅助过周朝三代帝王。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一说王者采诗,一说周朝太师编定。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 2.书体: 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现在社会正在关注第六种书体——《马体》。 篆书分为大篆、小篆两类。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和六国古文字等;小篆是专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后,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流行于秦汉。 隶书从秦经西汉到三国,在楷书创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且汉盛行隶书,篆书较少。(因为篆书笔划复杂,写起来费事)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草书初期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比隶书简捷,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而后期又由章草演变出“今草”,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盛于东晋。 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古时曾叫“楷隶”或“今隶”,最初产生于西汉的民间,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内有不少隶书的痕迹。楷书是从隶书(包括草隶)演变而来的,始于东汉,通行至今。 马体,也叫马书、马书体和马体书法,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所创作的一种新书体。马体,2009年被中国书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取名叫“马氏书法”,入编《现代书谱》。2010年2月13日经专家论证,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批 准注册登记,正式命名《马体书法》,被称作“第六书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