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与《楚辞》的比较《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楚辞》与《诗经》二者都是我国早期诗歌中的杰作,《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各具特色,二者之比较在于: 一、含义不同. ①《楚辞》是指我国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即“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亦指西汉刘向辑录的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总集;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 ②而《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被视为“经典”,汉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 二、作者不同. ①《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较为固定的作者; ②而《诗经》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从采诗说看,这些篇目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文官采师加以修订,经多人之手,故为集体创作. 三、篇目及分类. ①《楚辞》中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篇目,但未见其分类; ②《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并其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每一类均有其侧重. 四、内容不同. ①《楚辞》主要描述屈原、宋玉等人的政治主张、爱国思想,而且其中多楚地巫风之事或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⑴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 ⑵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②而《诗经》是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⑴周民族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⑵颂歌和怨刺诗. 其中的怨刺诗主要批评王道衰微、礼崩乐坏,人伦废丧的产物;颂歌则主要描写歌颂周朝的历史功绩. ⑶婚恋诗. 《诗经》中有大量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篇章,其中以《国风》最多,艺术性较高,它们大多产生于民间.许多诗歌坦诚、大胆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相爱之情.它的基调健康、乐观,感情真挚、热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邶风.静女》.除了热恋的欢乐外,对相思的焦灼、失恋的痛苦,《诗经》许多篇章也有生动的描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现妇女悲惨命运的,如《卫风.氓》. ⑷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诗歌是反映农事、畜牧活动以及祭祀、宴会情况的,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风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事物和生活,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既有较高的概括性又十分具体、生动.这种创作方法被后代称为"风雅"风格,当属《诗经》的艺术特色之一,不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篇幅较短的抒情之作,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诗经》都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⑸征役诗. 在描写战争中,或表现为自豪乐观,或同仇敌忾,或仇恨战争;而徭役诗则侧重于揭露沉重的服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卫风.伯兮》. 五、语言句式不同. ① 《诗经》 ⑴《诗经》的语言,首先多单音节词的重叠使用.如“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⑵“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词还有:参差、辗转等. ⑶句型以四言为主,节奏为每句两拍,“四言二拍”的形式适应了当时的节奏. ⑷《诗经》联章复沓,回环往复的特点,以适应反复吟唱的需要. ⑸最后,《诗经》中的比拟、夸张、对偶、排比、拟声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② 《楚辞》 ⑴《楚辞》相比《诗经》,其辞藻更为华丽,富有个性. ⑵从句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的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骚体”。 2.《诗经》和《楚辞》的区别《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 “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诗经》《楚辞》有什么现实意义「诗经」「离骚」并称「诗骚」,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诗经」(开现实主义先河)的最大意义是开启了「风雅」传统(反映现实、干预时政的政治情怀),和确立了「比兴(言志)」原则(文学形象必须要有所寄托,要美刺讽喻,要批判现实,不能空无所指)。之后儒家著述又大量称引「诗」句,并对其进行伦理化阐释,进一步发挥了「诗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楚辞」(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最大意义是在「诗经」的比兴传统上进一步发展出了「香草美人」这一塑造精神人格的象征模式,以及塑造了「灵均」形象(志洁、行廉,可与日月争光)。 而无论「诗经」还是「楚辞」,反映的都是「士」阶层的意志。(1.特指「诗」的阐释形态;2.「楚辞」并非楚文化的单一衍生物,而是中原巫卜—史官—士文化的共时态产物) 4.王姓女孩在《诗经》《楚辞》中取名最好用木字旁和草字头※推荐※ 〓王楚茨〓 ★★《诗经》中的一篇名《楚茨》。“楚茨”不但好听,而且与“楚辞”同音★★ 五行分别是:土金木 笔画分别是:4 13 12 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5(土) 17(金) 25(土) 29(水) 13(火) 总评数理得分:85 分 详细解说如下: 天格数理 5(土)[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 (种竹成林)五行俱权,循环相生,圆通畅达,福祉无穷。 (吉) 人格数理 17(金)[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 (刚强)权威刚强,突破万难,如能容忍,必获成功。 (半吉) 地格数理 25(土)[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 (荣俊)资性英敏,才能奇特,克服傲慢,尚可成功。 (半吉) 总格数理 29(水)[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 (智谋)智谋优秀,财力归集,名闻海内,成就大业。 (吉) 外格数理 13(火)[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 (春日牡丹)才艺多能,智谋奇略,忍柔当事,鸣奏大功。 (吉) 5.王姓女孩在《诗经》《楚辞》中取名最好用木字旁和草字头※推荐※ 〓王楚茨〓★★《诗经》中的一篇名《楚茨》。 “楚茨”不但好听,而且与“楚辞”同音★★???五行分别是:土金木???笔画分别是:4 13 12???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数分别:5(土) 17(金) 25(土) 29(水) 13(火)???总评数理得分:85 分 ?详细解说如下:天格数理 5(土)[又称先格,是祖先留下来的,对人生影响不大],暗示:(种竹成林)五行俱权,循环相生,圆通畅达,福祉无穷。 (吉)人格数理 17(金)[又称主格,是姓名的中心点,主管人一生命运],暗示:(刚强)权威刚强,突破万难,如能容忍,必获成功。 (半吉)地格数理 25(土)[又称前运,是前半生的命运,会影响中年以前],暗示:(荣俊)资性英敏,才能奇特,克服傲慢,尚可成功。 (半吉)总格数理 29(水)[又称后运,是后半生的命运,影响中年到老年],暗示:(智谋)智谋优秀,财力归集,名闻海内,成就大业。 (吉)外格数理 13(火)[又称灵运,主管命运之灵力、社交能力和智慧],暗示:(春日牡丹)才艺多能,智谋奇略,忍柔当事,鸣奏大功。 (吉)。 6.诗经 蘠有茨【原文】 墙有茨①, 不可埽也②。 中篝之言③, 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 言之丑也。 墙有茨, 不可襄也④ 中篝之言, 不可详也⑤。 所可详也, 言之长也。 墙有茨, 不可束也⑥。 中篝之言, 不可读也⑦。 所可读也, 言之辱也。 【注释】 ①茨:蒺藜,草本植物,果实有刺。②埽(sao):同“扫”,意思是 除去。③中篝(gou):宫室内部。④襄:消除。⑤详:详细讲 述。⑥束:捆扎。⑦读:宣扬。 【译文】 墙头长满蒺藜草, 不可除去根子牢。 宫室之中男女事, 不可向外对人谈。 如果真要谈出来, 让人听了觉害臊。 墙头长满蒺藜草, 不可除去根子牢。 宫室之中男女事, 不可向外详细讲。 如果详细讲出来, 说来话长讲不完。 墙头长满蔡黎草, 不可捆扎无处放。 宫室之中男女事, 不可向外去张扬。 如果一定要张扬, 让人听了觉耻辱。 【读解】 这是一首讽刺卫空公**的“刺淫”诗。 中国历代帝王的宫廷生活,都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就生活在宫廷中的人来说,宫纬秘事属于既无法说情楚,又不便于说清楚,更无人敢说清楚的非常特别的一类。这样一来,宫纬秘事便更加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帝王作为人民的领导人,当然无法逃脱人民雪亮的眼睛的监督。尽管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没有约束帝王权力的弹劾机制,帝王实际上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他无法完全禁止人们的传说议论。宫廷的围墙再严密,是不可能不透风的。惧怕议论,下令严禁议论, 或者完全不在乎议论,我行我素,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却共同表明了统治者的腐败专横。 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帝王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他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可能不敢说,但这并不表明人们不知道,不明白。瞎子吃汤圆都心里有数,更何况耳目和心智健全的正常人呢。 再说另一方面。帝王制定的种种道德准则,往往是对人不对己的,要求别人遵守,自己却可以超然于规则之外。这样的规则再好,却因为有先天缺陷而成为破脚的。如此这般,便又为人们的议论提供了理由。 7.诗经丝衣翻译与赏析我参考资料的,应该不会错.翻译: 祭服洁白多明秀,戴冠样式第一流.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鉴赏 《毛序》谓此篇主旨是“绎”.“绎”即“绎祭”,语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犹绎.”周代的祭祀有时进行两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绎祭,也就是《谷梁传》所说的“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此诗未有“绎祭”字样,《毛诗序》应是推测;但从诗的内容看,这个推测还是有根据的,所以尽管有人责难,但一般还是为后人所接受. 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爵弁.丝衣一般称作纯衣,《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与白色的丝衣配合,成为祭祀的专用服饰.《礼记·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毛诗序》可能就是根据这两句诗而断定此篇与祭祀有关.“俅俅”毛传训为“恭顺貌”,而《说文解字》曰:“俅,冠饰貌.”《尔雅》亦曰:“俅俅,服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上文紑为衣貌,则俅俅宜从《尔雅》、《说文》训为冠服貌矣.”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为丝衣的修饰语,则二句的“俅俅”与之相应当为弁的修饰语,故训为冠饰貌,而不训恭顺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准备.“自堂徂基”点明祭祀场所.“基”通“畿”,指庙门内.这个地方又称作“祊”(崩).《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这是正祭与绎祭区别之所在.《毛诗序》或许就是据此推断此篇是“绎”.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牺牲,《小雅》有一篇《楚茨》,描写得更具体:“絮(洁)尔牛羊,以往烝(冬祭)尝(秋祭).或剥或亨(烹),或肆(摆出)或将(端进).祝(太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刘向《说苑·尊贤》云:“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陈奂《诗毛氏传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内外小大作俪耦,至本句变文.”也就是说,由上句的从小及大,变为此句的从大及小.“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祭礼完毕后众人聚在一起宴饮称为‘旅酬’),故设兕觥焉.” 最后三句言祭后宴饮,也就是“旅酬”.这里突出的是宴饮时的气氛,不吵不闹,合乎礼仪.《小雅·桑扈》最后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万福来求(聚).”与这三句正可互相印证.。 8.诗经有锡字在其中的句子吗1、公言锡爵 先秦 诗经 《简兮》 2、锡之山川 先秦 诗经 《閟宫》 3、天锡公纯嘏 先秦 诗经 《閟宫》 4、锡尔纯嘏 先秦 诗经 《宾之初筵》 5、何锡予之 先秦 诗经 《采菽》 6、永锡尔极 先秦 诗经 《楚茨》 7、王锡韩侯 先秦 诗经 《韩奕》 8、陈锡哉周 先秦 诗经 《文王》 9、载锡之光 先秦 诗经 《皇矣》 10、永锡尔类 先秦 诗经 《既醉》 11、永锡祚胤 先秦 诗经 《既醉》 12、用锡尔祉 先秦 诗经 《江汉》 13、锡我百朋 先秦 诗经 《菁菁者莪》 14、锡兹祉福 先秦 诗经 《烈文》 15、申锡无疆 先秦 诗经 《烈祖》 16、永锡难老 先秦 诗经 《泮水》 17、如金如锡 先秦 诗经 《淇奥》 18、王锡申伯 先秦 诗经 《崧高》 19、锡尔介圭 先秦 诗经 《崧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