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赉读什么赉 lái 赉 赉 赉 lài <动> (形声。 从贝,来声。本义:赏赐) 同本义 [award] 赉,赐也。 ——《说文》 予其大赉汝。——《商君·汤誓》 赉,大封于庙也。 赉,予也。——《诗·赉序》 徂赉孝孙。 ——《诗·小雅·楚茨》 赉我思成。——《诗·商颂·烈祖》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论语》 抚军亦厚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赉假(古代帝王下诏赐给假期);赉赏(赏赐);赉奖(奖赏,赏赐);赉赐(赏赐);赉功(赏赐有功者) 赠送 [give as a present;present as a gift]。 如:赉赠(赠送);赉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诗经 赉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 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时周之命,於绎思。 注释: 武王克商,大封功臣于庙。 赉(音赖):予,赐予。 敷时绎思:布文王之德,引申之及于无穷。 徂:往。指往征。 时周之命:承周之命。 2.诗经 烈祖 翻译与赏析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申锡无疆,及尔斯所。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 绥我眉寿,黄耇无疆。约軧错衡,八鸾鸧鸧。 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 来假来飨,降福无疆。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注释 ⑴烈祖:功业显赫的祖先,此指商朝开国的君王成汤。 ⑵有秩斯祜:马瑞辰《毛传笺通释》云:“有秩即形容福之大貌。” 祜,福。 ⑶申:再三。 锡:同“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典多假锡为赐字。 凡言锡予者,即赐之假借也。” ⑷及尔斯所:陈奂《诗毛氏传疏》云:“及尔斯所,犹云‘以迄于今’也。” ⑸清酤:清酒。 ⑹赉(lài):赐予。 思:语助词。 ⑺戒:齐备。 ⑻鬷(zōng)假:集合大众祈祷。 ⑼绥:安抚。 眉寿:高寿。 ⑽黄耇(gǒu):义同“眉寿”。 朱熹《诗集传》云:“黄,老人发白复黄也。耇,老人面涷梨色。” ⑾约軝(qí)错衡:用皮革缠绕车毂两端并涂上红色,车辕前端的横木用金涂装饰。错,金涂。 ⑿鸾:通“銮”,一种饰于马车上的铃。鸧(qiāng)鸧:同“锵锵”,象声词。 ⒀假(gé):同“格”,至也。享:祭。 ⒁溥(pǔ):大。将:王引之《经义述闻》释为“长”。 ⒂顾:光顾,光临。指先祖之灵光临。 烝尝:冬祭叫“烝”。秋祭叫“尝”。 ⒃汤孙:指商汤王的后代子孙。将:奉祀。 译文 赞叹伟大我先祖,大吉大利有洪福。 永无休止赏赐厚,至今恩泽仍丰足。 祭祖清酒杯中注,佑我事业得成功。 再把肉羹调制好,五味平和最适中。 众人祷告不出声,没有争执很庄重。 赐我平安得长寿,长寿无终保安康。 车衡车轴金革镶,銮铃八个鸣铿锵。 来到宗庙祭祖上,我受天命自浩荡。 平安康宁从天降,丰收之年满囤粮。 先祖之灵请尚飨,赐我大福绵绵长。 秋冬两祭都登场,成汤子孙永祭享。鉴赏 现存《商颂》五首诗,包括这首《烈祖》的创作时间,有人认为它是商朝的作品,有人则认为是微子启受周之封立国于宋(今河南商丘)的作品(汉代微子启又避讳写作微子开,是殷纣王的庶兄)。 这些诗应是初作于殷朝,后在流传于宋国的长时间中很可能又作了加工润色。 《毛诗序》云:“《烈祖》,祀中宗也。” 经历代学者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祀成汤”之诗。 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评论是“《小序》谓‘祀中宗’,本无据,第取别于上篇,又以下篇而及之耳。 然此与上篇末皆云‘汤孙之将’,疑同为祀成汤,故《集传》云然。然一祭两诗,何所分别?辅氏广曰:‘《那》与《烈祖》皆祀成汤之乐,然《那》诗则专言乐声,至《烈祖》则及于酒馔焉。 商人尚声,岂始作乐之时则歌《那》,既祭而后歌《烈祖》欤?’此说似有文理。” 方玉润《诗经原始》进一步申说:“周制,大享先王凡九献;商制虽无考,要亦大略相同。 每献有乐则有歌,纵不能尽皆有歌,其一献降神,四献、五献酌醴荐熟,以及九献祭毕,诸大节目,均不能无辞。特诗难悉载,且多残阙耳。 前诗专言声,当一献降神之曲;此诗兼言清酤和羹,其五献荐熟之章欤?不然何以一诗专言声,一诗则兼言酒与馔耶?此可以知其各有专用,同为一祭之乐,无疑也。” 这首诗的功利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通过祭祀烈祖,祈求“绥我眉寿”、“降福无疆”。 它是典型的宫廷祭歌(又叫“庙堂乐歌”)。 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分四层铺写祭祀烈祖的盛况。 开头四句是第一层,首先点明了祭祀烈祖的原由,就在于他洪福齐天,并能给子孙“申锡(赐)无疆”;“嗟嗟”一词的运用,可谓崇拜得五体投地。接下八句,写主祭者献“清酤”、献“和羹”,作“无言”、无争的祷告,是为了“绥我眉寿,黄耇无疆”。 这种祭祀场面的铺叙,表现了祭祀隆重肃穆的气氛,反映出主祭者恭敬虔诚的心态。再接下去八句,写助祭者所坐车马的奢豪华丽,以此衬托出主祭者身份的尊贵,将祈求获福的祭祀场面再次推向高潮。 结尾两句祝词,点明了举行时祭的是“汤孙”。首尾相应,不失为一首结构完整的诗篇。 此诗在语言运用上同其他《颂》诗一样,讲究典雅庄重,但由此也产生弊端,难免有些刻板乏味(当然也有好的句子,如“约軝错衡,八鸾鸧鸧”等)。在韵律安排上,此诗倒很有特色,三换韵脚,先用鱼部韵,再用耕部韵,最后是用阳部韵。 押阳部韵的句子特多,从“黄耇无疆”到“汤孙之将”的下半部分十一句,连用“疆”、“衡”、“鸧”、“享”、“将”、“康”、“穰”、“享”、“疆”、“尝”、“将”十一个阳部韵,音调非常铿锵和谐,其音节美远胜于文句美。后世句句用韵的“柏梁体”诗恐怕也是滥觞于此。 3.“惩前毖后”的出处《诗经·周颂·小毖》是哪一位先秦人物创作的周成王 1、惩前毖后:chéng qián bì hòu。惩:警戒:毖:谨慎;小心。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惩;不能读作“chěng”。毖;不能写作“毙”。 2、近义: 小惩大诫。反义:重蹈覆辙。用法:多用在自我修养或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和原则上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连动式。例句: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包括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我们都要坚持“~;治病救人"的方针。 3、成语故事:西周年幼的周成王在周公姬旦的辅佐下治理国家,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造谣说周公准备篡位,周公为表忠心隐居外地。管叔鲜等立即叛乱,周成王请周公率军讨伐。周成王说他要从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以便将来不再发生类似情形。 4、《周颂·小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周成王自我规诫、自我戒勉的诗。全诗一章,一共八句。诗中以小桃虫会变成大鸟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以喻管蔡之乱、武庚之祸由小变大,悔恨之情溢于言表。比喻比较含蓄生动。后世常用的"惩前毖后"的成语,即出于此诗。 5、这是一篇周成王深刻检讨自己应该惩前毖后汲取教训的小诗。此诗作于周公归政于成王之后,当时周成王已经平定了管叔、蔡叔与武庚之乱。孔颖达疏:"《访落》'未堪家多难',文与《小毖》正同,但郑以《访落》在居摄之前,《小毖》在致政之后。" 6、《诗经》的篇名,大多是取于篇内的成句、成词。周颂中只有《酌》《赉》《般》的篇名不在该篇文字之内;而《小毖》却又特别,"毖"取于篇内,"小"则取自篇外。《小毖》的题意,方玉润《诗经原始》以为即是"大戒",颇见其新,但如果说从"小者大之源"(《后汉书·陈忠传》)的角度而言方说尚勉强可通,那么,戒之意已在"惩"中表示而不题篇名为"小惩"就非方氏新说所能解释。就题目而言,"小毖"应是小心谨慎之意。《周颂·小毖》篇名中点出了"毖",诗中却除前两句"惩""毖"并叙外,其余六句则纯然强调"惩"。 7、周成王(1132―前1083年),姬姓,名诵,周武王姬发之子,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37年。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4.诗经中的诗最短的不要翻译赉 【先秦】:诗经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 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时周之命,於绎思。 卢令 【先秦】:诗经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潜 【先秦】:诗经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维清 【先秦】:诗经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