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造父

1.诗经《东风》的赏析

《诗经•豳风》里有一篇叫做《东风》,相传就是周公东征之后所作: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周公东征平叛,给殷商残余势力以歼灭性的打击,彻底击垮了殷商的残余势力和东夷部族。随后,周公又对其进行了分化,化整为零,免得他们凑在一起生事。

就这样,殷商的后裔或部族,有的被分散赏赐给诸侯(如分给鲁国的殷民有“六族”,分给卫国的殷民有“七族”),有的被强制迁移,有的逃亡远方,北去东北以至朝鲜半岛(今天的朝鲜就是当初逃亡的商人的后裔),南到江南都有。 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东夷始终是周的心腹大患。

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周公东征以后,随即又请王命在今天洛阳的地方建筑一个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东都成周与武王所建的西都镐京(所谓岐、丰之地)东西相对,互相照应。

这样两个都城,既巩固了自己的老家根据地,又加强了对东方的控制,可谓两全其美。 东都修建好后,周公又把一大部分“殷顽民”远迁到那里,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时刻监视。

从此,东方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也是效仿了周人的做法,“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把六国中那些有钱有势,有资格并且有条件造反的贵族全部迁移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来看着,防止他们叛乱。

但令周人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真正的大患其实是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赢姓估计就是周公平叛以后被强制迁徙的东夷分支。

也许赢姓参与了这场叛乱,被俘虏以后,成为周人眼里最危险的东夷分子,于是被强制迁徙到大西北少数民族西戎分子经常出没的地方,一方面替天子畜牧,另一方面可以抵抗西戎对周的威胁。 这样一个带有前科,底子不干净的部族肯定得不到周王室的信任。

对于周朝的历代君王而言,赢姓部落估计仅仅具有利用价值。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养牲口、赶车,驾御,另一方面,可以用来牵制西戎。

表现好了,就给一个枣吃,表现不好,就啥都不给。 我们上面说过,蜚廉和他的儿子恶来一起为殷商效力,后来恶来被武王所杀。

蜚廉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很受周成王宠幸,被封于宅皋狼。

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传说造父在桃林一带得到八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

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也是赢姓诸侯国)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

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赢姓这一枝系凭借自己善驾的传统本领终于得到了周王室的信任,被封于赵,终于有了自己的氏。古代以封邑为氏,造父一族于是被称为“赢赵”。

分析其“大显”的原因,无非有二。首先,赢赵一族充分发挥了本族善于驾御的本领,处处表现自己的忠诚。

不是为周君王寻找宝马良驹,就是陪同周君王游玩。尤其是造父在平叛徐偃王造反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

有功自然有赏。其次,季胜一系要比恶来一系底子干净。

最起码季胜没有参加助纣反周的活动。就像**时查三代一样,至少三代根正苗红,才算一个革命分子。

因此,这一枝系获得信任和封邑还是要容易一些的。尽管这样,造父也仅仅是被赏了一座城,在政治上却是丝毫没有地位。

2.颜渊论御马 翻译

颜渊论御马翻译

颜渊陪同鲁定公坐在台上,东野毕在台下表演驾车技术,定公说:“东野毕的驾车技术真漂亮啊!”颜渊说:“好倒是好,不过他的马将要跑了。”

定公听了不高兴,把这话告诉了手下人,并且说:“我听说君子不在背后说人坏话。君子也会说人坏话吗?”

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定公听了急忙上起身从旁边跨出坐席,对手下人说:“赶快驾车去请颜渊来。”

颜渊来到后,定公说:“我刚才说:‘东野毕的驾车技术真漂亮啊!’您却说:‘好是好,但他的马将来逃跑了。’不知道你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的?”

颜渊回答说:“我根据从政的道理推知这一点的。从前舜帝擅长于用人,造父擅长于用马。舜帝不使民力用完,造父也不让马把力气用光。因此舜帝时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

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拿起缰绳,马的勒口和身体都很端正了;转圈驰骋,调教得合乎规范了;经历险阻,跑了很远的路了,但仍然不停地鞭打它们。根据这些我就知道马逃跑的原因了。”

定公说:“你说得对!还可以再稍微进一步谈谈吗?”颜渊说:“野兽到走投无路时就要咬人,禽鸟到无可奈何的地步就要啄人,人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会去诈骗。

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里说:‘抖动着的丝缰如纵横编织,车辕两旁的马儿如舞驰骋。’就是说的要善于驾驭马啊。”定公听了说:“这也是我的过错啊。”

扩展资料:

1、颜渊论御马原文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zèn)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2、颜渊论御马选自《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的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韩诗外传》的思想,大致以荀子思想为主,反复强调隆礼重法,尊士养民,也间采孟子及韩非有关言论。

全书取《荀子》文多达44条,因而从宋代王应麟至清代汪中、严可均等学者都认为《韩诗》出于荀子,是“荀卿子之别子”

3.帮我解释“徐”氏的来由及具有什么深意

主要出自赢姓,始祖为帝颛项玄孙伯益之子若木。

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并将本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姚女生有两个儿子,其小儿子叫若木。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

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

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

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

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

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

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

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

《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

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

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

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

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

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有关徐偃王的记载,最早出于战国后期的《尸子》与《荀子》二书。

《尸子》久佚,引自他书,有徐偃王记载二条,分别为:“徐偃王有筋(古筋字)而无骨”,“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人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荀子·非相》篇将他与仲尼、周公、皋陶、闳夭、傅说、伊尹、禹、汤、尧、舜同列,但没说明理由,只说到:“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或作焉字)。”

《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西汉初年,《淮南子·人间训》秉持《韩非子》记载为: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

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

王孙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 楚王曰:“善。”

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 到了《史记》共有两处,《秦纪》中是这样记载的:“…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与穆同)王,……西巡狩,乐而忘归。

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赵世家》则更详细:“造父幸于周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后汉书·东夷传》:“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之后,是这样记述的:穆王后得骥艰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

偃王仁而无权,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

在后世文献如《博物志》及各类徐氏家谱中有关徐偃王的记载:偃王名诞,周昭王三十六年,徐母感瑞而有孕,足月后生下。

4.古代有个什么周王跟西王母的故事谁知道

穆天子即周穆王,是周朝的第五代王。

《穆天子传》载:“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

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为缺字)癸亥,乃穆王十七年(公元前993年)七月二十七日;第二天,甲子,二十八日;第三天,乙丑,二十九日。周穆王和西王母盘桓三天。

西王母,我在《你这么长久的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一文中如此考证: 简狄又称简翟。这是一个极其重要,同时又极富传奇色彩的女人,不仅仅因为她的儿子契是殷商的始祖,而且因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简狄吞食了玄鸟(燕子)的卵而生下了契。

简狄是属少昊部落的有娀氏女,“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淮南子·坠形训》)。不周山诸说纷纭,但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更可能是在泑泽(罗布泊)以西,昆仑山以北。

楼兰遗址中发现了距今四千年的木雕简狄女祖角,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也出土了唐代绢画上的简狄像,简狄的左肩上方,赫然正是一只盘旋的玄鸟。而且楼兰出土的古尸,无一例外都佩饰着护耳尖帽、草篓和羽翎(杜培华《去楼兰》,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羽翎,正是鸟图腾崇拜的遥远记忆,部落身份的显眼标志。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我国古代周朝的时候,有个天子叫周穆王,他特别喜欢玩耍作乐和到处巡游。 那时,从西方一个很远的国度,来了一个很会变戏法的人,人称“化人”。

这化人本事很高。他跳进火里却不伤毛发,他会跃上高空站立云端,能将一座城市从东方搬到西方,还会轻松自如地穿墙进壁等等。

穆王简直将他看做是天神下凡,对他是言听计从,照顾得很是周到。 有一天,化人邀请穆王到他那里去玩玩,穆王便拉着他的衣袖,腾空上升,到了半天云里,进到了化人住居的宫殿。

这一下,穆王真是大开眼界了。这里的宫殿金碧辉煌,庄严灿烂,到处镶嵌着珍珠和美玉。

穆王在这里所受的款待,无论是眼睛里看的、耳中听的,嘴里尝的,绝非人间所有。后来,化人又请穆王另到一处,只见各种各样美丽的光影和绚丽夺目的色彩,把眼睛都炫耀花了;又听见各种各样悦耳动听的音乐,把心里都震荡得迷乱,陶醉了。

穆王被所见所闻弄得心神不定,便不敢久留,请求化人带他回去。化人用手将穆王轻轻一推,穆王便从半空中坠落下来,猛地醒了。

噢,原来穆王还好端端地坐在殿上,左右一切如故。穆王心中奇怪,便问左右的人:刚才自己到哪里去了?左右的人回说:“并没到哪里去,只不过打了一个迷糊。

这时,旁边坐着的化人开口了:“我和王上只是去神游了一番。根本无需身体动弹哪!”这一下,穆王尝到了神游的甜头,不由游兴大发,心想神游都如此有趣,那真正的游玩更不知有趣多少倍呢!于是,穆王心中也没国事了,也不惦记百姓了,他一心要驾着他那八匹骏马拉的车子,去周游天下。

说起穆王这八匹骏马,可真是来历不凡。它们是有名的御者造父从夸父山上得来的野马经过驯养以后献给穆王的。

这些野马,原是穆王的祖父定了天下后散放在夸父山的战马的后代子孙,在野性中还保留着祖先的英武气概。而且,造父不仅善于驾马,还善于养马,这八匹骏马都是他一手调养出来的。

它们有的奔跑起来都足不践土,有的比飞鸟还快,有的能夜行千里,有的背上生有翅膀……神奇非凡。造父把这八匹骏马献给穆王之后,穆王就叫人把这些马养在东海岛的龙川附近。

那里有一种草,名叫“龙刍”,人们都说:“一株龙刍化为龙驹。”那些骏马吃过之后,更是神奇无比,天下无双了。

周穆王动身去巡游天下了。他叫造父替他驾了八匹骏马拉的车子,带了大帮随从,选定了好日子,出发了。

他从北方转到西方,在阳纡山见了水神河伯;在休与山见过性情平和温良的帝台;在昆仑山游览过黄帝的宫殿;在赤乌族接受了赤乌人奉献的美女;在黑水封赏了殷勤接待他的长臂国人……最后,到了大地的西极——崦嵫山,见到了他平日思慕已久的西王母。 甲子这天,是个好日子,周穆王便拿了白色的圭、黑色的璧,还有一些彩色的丝带去献给西王母。

第二天是乙丑,也是黄道吉日。穆王就借西王母的瑶池设下筵宴,款待这位西方至高无上的女王。

西王母心中高兴,在酒席筵前,唱了一支不用乐器伴奏的歌, 西王母作歌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意思是说:天山飘着朵朵白云,它们都出自高高的山陵。您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不畏山川阻隔跋山涉水。

衷心祝愿您长生不老,希望以后能再次光临! 穆王即席对歌道: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意思是说:我回到东方之后,和平治国造福人民。

当万民都安居乐业之后,我会履行您的叮咛,顶多三五载,我将再来畅叙离情。 歌毕,两人唏嘘涕零,不能自己。

第二天,在云蒸霞蔚的晨光中,他们依依惜别了。 周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这段神话传说,激发了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墨客的缕缕遐思。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以此事写下了千古名句: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

5.徐偃王的简介,古徐国的简介

徐偃王是西周徐国国君,建都泗水,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趁周穆王赴瑶池会西王母之际,率军西进,紧迫黄河。

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管辖500里范围。

徐偃王对下属以仁义相待,有36个诸侯向他朝贡臣服。后来周穆王命造父联合楚军进攻徐国,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遂败逃,数万百姓感其义跟随。

徐偃王临终曰:“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作为“徐文化”的代表人物,徐偃王当之无愧是徐州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

一、关于古徐国 夏禹王时,伯夷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若木受封于徐。《尚书·禹贡》说:“海,岱及淮惟徐州。”

《徐偃王志》说:“若木事夏后氏,是始封于徐,是始主淮夷。”《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集解郑玄曰:“奄国在淮夷之北”。《括地志》云:“泗(水)[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即淮夷也。

衮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也。”正义《括地志》云:“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

以上的意思是说:伯夷因为辅助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若木一开始就封于徐地(徐地是指东海、山东以及江淮流域一带),是首先统治淮夷的领袖。汉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说:召公和周公帅师去征伐淮夷和奄国,使奄国遭受重创,后将奄国国君迁往兖州曲阜奄里。

唐张守节在正义里说:“徐城县北三十里的古徐国,即是淮夷的首府。”(徐城县即今之临淮以东十里的古临淮,古临淮之北三十里即今之半城)《太平寰宇记》(卷十六)云:“临淮县:本徐城县地,地当水口,为南北御要之所。

长安四年分徐城地置。开元中移郡于此。”

二、关于古徐国国都地址 《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也。”《徐偃王志》云:泗州之北八十里,有古徐城焉。

淮水在其南。其西北有徐陂,历涧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淮。

其北三十二里,则徐君葬焉。是有延陵季子挂剑之台。”

对于大徐城,《太平寰宇记》载:“在徐城县北三十里”。《淮阴市志》记载,“考其地望,当在今半城以东的穆墩岛附近。

古徐国都城,即汉临淮郡城,亦即汉徐县、唐初徐城县城”。《春秋》鲁昭公三十年(前512),“(吴)伐徐,防山以水之”。

灭徐,即此。 三、关于徐偃王 《史记·秦本纪第五》云:“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详,弃于水滨洲。

孤独母有犬鹄苍,衔所弃卵以归,覆煖之,乃成小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宫人闻之,更取养之。及长,袭为徐君。

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化为黄龙也。鹄苍或名后苍。”

鹄苍冢至今仍高高耸立在半城镇大新庄境内,位置在古徐国时西城墙外。徐偃王生时有异像。

《荀子》也有记载,《非相篇》云:“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 徐偃王生于周昭王三十六年(前992)。

由于徐偃王治国有方,鼎盛时达到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康王之时,肃慎复至。

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

《元和郡县志》记载,到周穆王时,由于徐偃王好行仁义,国力强盛,来归者日增,势力范围不断扩展。慑于徐偃王的威德,周穆王以徐偃王“僭越”称王、“逾制”建城等为由,“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

其子宗遂北徙彭城武原山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周朝为了维持奴隶社会的相对稳定,周穆王本着“继绝世举逸民”收买人心的统治之术,将徐偃王次子宗封为徐王,建都于武原东山,继续管理徐国。

武原东山由徐国改为徐山。 四、关于挂剑台 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季札挂剑”的典故,其文曰:“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挂剑典故,挂剑台也成为泗州十景之一。 《泗虹合志》云:挂剑台,在州东百里安河西岸,距古徐子国里许,有土阜类台,即徐君墓吴季子挂剑处也。

《寰宇记》:在大徐城北临朱沛水(即今朱家湖)每水涨,周围浩渺,此地不没,其里名挂剑乡。 《徐偃王志·卷四·地理第三》:(古徐城)其西北有徐陂,历涧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淮。

其北三十二里,则徐君葬焉。是有延陵季子挂剑之台。

此说法恰好符合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泗州境内总图,此图的挂剑台位置在古临淮和应山集之间(古应山集现是泗洪县龙集乡应山村),彼时古临淮和应山集隶属于半城,和现在泗洪县地图对比,不仅位置相对,连地名都一致。按康熙年间的地图,挂剑台的位置应在半城镇的赵沙滩附近。

赵沙滩在穆墩岛东南十里许,此滩在洪泽湖正常水位时,露出水面约200亩(见《淮阴市志》)。 据穆墩岛和赵沙滩的老人说,赵沙滩上有个古墓,他们小时候常在滩上玩,滩上有许多碌磙子,上面布满了青苔,几十年前洪泽县的三号船还从赵沙滩上取走一个金碌。

6.颜渊侍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善哉

颜渊在台上侍奉鲁定公,颜渊在台上侍奉鲁定公,东野毕在台 下驾驭马匹.定公说:下驾驭马匹 .定公说 :东野毕驾驭 “ 马匹的技术真好哇!颜渊说:” “ 马匹的技术真好哇!颜渊说:好还 是好呀,即使这样,那马将会有失.” 是好呀,即使这样,那马将会有失.定公不高兴,定公不高兴,把这些话告诉左右亲近 臣子说:我听说过,君子不背后说 臣子说:我听说过,“ 人坏话,今天看来,(今天看来 )难道君子也背 人坏话,今天看来,难道君子也背 ( ) 后说人坏话吗?颜渊不高兴了,后说人坏话吗?”颜渊不高兴了,越 过台阶就走了.不一会儿,过台阶就走了.不一会儿,御马失败 的消息就传来了,的消息就传来了 ,定公推席站起来 说:马上派车去请颜渊.颜渊来了,“马上派车去请颜渊.颜渊来了,” 定公说:先前我说:“ ‘ 定公说:先前我说:东野毕驾驭马 匹的技术真好哇!’ ‘ 匹的技术真好哇!您(却)说:好 还是好呀,即使这样,还是好呀 ,即使这样 ,那马将会有 失.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一点 ’ “ ”颜渊说:我凭着政事知道的.颜渊说:我凭着政事知道的.过去,舜帝擅长用人,造父擅长御马.过去,舜帝擅长用人,造父擅长御马.御马 舜帝不使他的人民穷困,舜帝不使他的人民穷困,造父不让他 的马用尽气力.因此舜帝不会失去民 的马用尽气力.因此舜帝不会失去民 心,造父不会失去马匹.现在(看看) 造父不会失去马匹 现在(看看) 东野毕驾驭马匹,上马就拉紧缰绳,东野毕驾驭马匹,上马就拉紧缰绳,驭马匹 让衔条都绷直了,逼迫它,踢刺它; 让衔条都绷直了,逼迫它,踢刺它; 朝礼完毕后 朝礼完毕后,就涉历险途到达遥远的 地方,那么马的力气就耗尽了.地方,那么马的力气就耗尽了.但是 (东野毕)仍然驱赶不停止,因此知 东野毕)仍然驱赶不停止,道马会逃走啊.定公说:好,能够 道马会逃走啊.定公说:” “ 稍微阐释一下吗?颜渊说:稍微阐释一下吗 ” 颜渊说 :走兽 “ 逼急了就会咬人,逼急了就会咬人,鸟儿逼急了就会啄 人,人逼急了就会圆滑不已.从古到 人逼急了就会圆滑不已.今,使他的百姓困厄并且让国家没有 危险的,危险的 ,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形 诗经上说:呀 .诗经上说 :手执缰绳就如同那 ‘ 绳子,绳子 ,让两匹马奔跑就如同让其跳 ’说的就是擅长驾驭马匹呀.” 舞.说的就是擅长驾驭马匹呀.定 公说:好哇!这是我的过失呀!“ ” 公说:好哇!这是我的过失呀!东野毕驭马颜渊侍鲁定公于台,东野毕驭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驭!”颜渊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吾闻之:‘君子不谗人.’君子矣谗人乎?”颜渊不悦,历阶而去.须臾,马败闻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趋驾请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向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驭!’吾子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也?”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于其民,造工不尽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今东野毕之驭也,上车执辔,御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毕矣;历险致远,而马力殚矣.然求不已.是以知其失也.”定公曰:“善.可少进与?”颜渊曰:“兽穷则触,鸟穷则喙,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有穷其下能无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善哉!寡人之过也!”[注释]:躐:跨越.造父:周穆王的车夫.1 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B 须臾,马败闻矣C 周旋步骤,朝礼毕矣D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 与例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向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驭!A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B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C 失向来之烟霞D 是岁,权向合肥新城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A 舜不穷于其民,造工不尽其马 穷:尽:B 历险致远,而马力殚矣 殚:C 善.可少进与 少:4 以下句子分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是( )⑴ 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⑵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⑶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⑷ 兽穷则触,鸟穷则喙,人穷则诈A ⑴/⑵/⑶⑷ B ⑴/⑵⑷/⑶ C ⑴⑷/⑵/⑶ D ⑴/⑵/⑶/⑷5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也?⑵ 然求不已.是以知其失也.⑶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参考答案:1 D (左右:周围的人.败:累垮.周旋:旋转.)2 C (例句的向解释为:先前.B项的向解释为:方向.D项的向解释为:趋向.)3 穷:使……穷竭.尽:使……用尽.殚:用尽.少:稍微.4 B (分别为:转折,并列,解说,并列)5 ⑴不了解您根据什么知道会这样呢?⑵ 然而东野毕要马快跑不停下,因此知道马会累垮.⑶手握缰绳如丝带,车旁两马像跳舞,说的就是善于驾驭马车.。

7.管姓与赵姓的关系,管赵一家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渊源

旧《百家姓》首姓赵姓是颛顼高阳氏后代。

周穆王时,裔孙造父以战功封于赵城,子孙以封地为姓,始有赵氏。赵氏发祥于南阳,下邳,天水,因名\\“天水堂”或\\“南阳郡”。

有联\\“派衍天潢,家传清节”,典出赵汴,为赵氏族中名人。赵氏于唐末避乱南迁,宋代入闽,留居宁化,长汀,清流等地。

宋宁宗开禧年间,长汀进士赵汝求官至福州观察推官。明代长汀赵钺官至武定、思恩知府,严明清正,鳐民顺服。

清长汀名士赵新,博研经史,著《四书纂要》《诗经解》《泠然草》等。元末明初,赵氏南下入广东,部分入浙江,台湾及渡海经商于南洋群岛。

\r\n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

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

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8.刘向 新序翻译 在线等

荀子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兵事,孝成王问:“请问兵法的要决是什么?”临武君回答:“上得有利的自然气候,下得地理优势,(观察敌方的情况之后)比敌人晚行动,但比敌人先抓住有利的反攻时机,这就是打仗的要决。”荀子说:“不对。我听说,古时候的方法是,凡是有战争,打仗的要决,在于和民众齐心一致,弓和箭不协调,后羿就不能射中太阳,六匹骏马不配合,造父就不能(日驰千里赶回来)打败从远方而来的敌人;军民不相亲相和,商汤周武就不能以兵获胜。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只是因为善于亲民而已。”

临武君说:“不对,军事所重视的,是有利的形势;所崇尚的,是机变诡诈。善于运用这些兵法的人,突然进攻以致敌人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出来的,孙武吴起用这样的方法,天下无敌。由此看来,怎么一定要亲民才行呢!”荀子说:“不对,我刚才所说的是,王者的战争,是征服人心的事情。你刚才所说(军事所重视)的,是有利的形势;所崇尚的,是机变诡诈。仁者的军队是不可以欺诈的,可以欺诈的,是懈怠大意的军队,是羸弱疲惫的军队,是君臣上下之间离心离德的军队。如果夏桀欺诈夏桀,还有可能取胜,如果夏桀欺诈唐尧,就如同拿鸡蛋碰石头,如同用手指搅拌沸水,如同把羽毛放入烈火,一放入就烧焦罢了,又怎么可以欺诈呢。所以仁者的军队,展开阵形则像莫邪宝剑的利刃一样,缠绕他们的就会断裂,冲锋陷阵则像莫邪宝剑的利锋一样,阻挡他们的就会溃败。列阵驻守不动,犹如坚硬的石头,触犯他们的只会狼狈地败退罢了。这又怎么可以欺诈呢?”

“所以仁者的军队,各个部队协调配合,将卒同心,臣子对君主,下级对上级,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就像弟弟侍奉兄长,就像手脚保护脑袋眼睛保护**腹部。先欺诈而后袭击,跟先惊动而后攻击是一样(会失败)的,又怎么可以欺诈呢?况且暴躁**的君主,将会有谁和他在一起(攻打我们)呢?能够和他在一起(攻打我们)的,一定是他的人民,而他的民众亲附我们,高兴得就像和父母在一起的样子,他们爱我们就像爱芳香的椒兰一样,而回头看看他们的君主,就像烧皮刺脸一样害怕,就像看到仇人一样愤怒。这些人的性情,即使像夏桀盗跖一样残暴贪婪但是怎么会愿意为了他们厌恶的人,而去残害他们喜欢的人呢!这就像让别人的子孙去杀害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合常理)。《诗经》说:‘周武王驾车擎旗,威武地握着大斧,犹如熊熊的大火,没有人敢阻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孝成王和临武君说:“好。”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