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先锋派

1.先锋派诗歌出现了哪些著名诗人

1916年鲁文•达里奥的去世标志着现代主义诗歌的结束和拉美当代诗歌的开始。

在从现代主义向先锋派的过渡时期中,在拉美诗坛上,涌现出一位杰出的女诗人——智利的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先锋派源于法国等欧洲国家,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文艺运动,其主旨在于否定传统,锐意创新。

因此,许多新的流派,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均可包括在先锋派之内。 在欧洲先锋派影响下,拉美也出现了先锋派诗歌和小说。

就诗歌而言,主要先锋派诗人有:阿根廷作家和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秘鲁作家和诗人塞萨尔•巴列霍、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古巴诗人尼古拉斯•纪廉等。他们创作的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循规蹈矩,没有拘泥于某一种流派的束缚,而是从多种流派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然后加以加工创造,独树一帜。

2.先锋派文学的先锋派诗歌

所谓先锋,这里是指那些冲锋在时代前列的诗人,是前卫的诗人,具有超前意识,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内遥控着诗歌,把握着诗歌的发展方向,探寻着诗歌创作方法与方式,深入个体生命与生存和历史生存的自觉,表达着现代社会中人的独立精神与人格、尊严、自由和心灵的分裂、痛楚、绝望和荒谬体验,呈现的是现代性或后现代性与人本主义思想.他们先是少数几人,后来才成为诗坛的中坚力量.他们创作的具有以上品质的诗歌,也就被认为是先锋诗歌.我们谈到中国的先锋诗歌,一般是指新生代诗歌,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但是它是一个狭义上的定义,或说是对那个时期诗歌创作的即继“朦胧诗”之后的不同先锋诗潮的一个泛指.但从广义上说,即以上所说的标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还有些文脉和典型可以言说.附:意大利新先锋派诗人:Nanni Balestrini巴莱斯特里尼1935—南尼.巴莱斯特里尼(Nanni Balestrini),新先锋派诗人。

曾在罗马及米兰等地任编辑,是“六三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作品机智诙谐,勇于创新。

曾在“电子诗歌”和“计算机诗歌”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引人注目。1963年获“马蹄铁”奖。

著有诗集《悬浮的岩石》(1961)、《其他的进程》(1966)和《实际性的诗歌》(1976)等。这里选译的《按照这个方式》一诗,语多荒诞,是新先锋派诗歌的典型。

诗人把云儿比作“冷却的茶壶”,还谈论什么“背上的岩石”和“胳膊肘上的浮石”,刻意标新立异。按照这个方式这些是结头,这些是伤疤,你穿上的那些衣服,我们还将继续生活的沥青上意想不到的季节,那云儿它很像已经冷却的 茶壶,茶壶的脸像病人的那样,像餐馆那样蓝,距离,虽然是九点钟,准备工作几乎已经结束,蒸馏的罂粟, 相信我的眼睛,倚在屋顶上俯视被砍掉的松树树顶,你搞错了名称,向路过的人保证:他们差不多都已走了,他们藏匿 必需品,而船你却永远找不到,但这是必需的,因为即使我们没有环顾,我们还是越过了,那里我们看看是否毫无补救办法,还是 经过那些不确定的地方,那里有清晰标记的边界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后,天空一定会出现变化。

由于我能突然变换论题,而很少人 才能注意到,渗透到下午一些时刻的溅泼声,仍旧低沉而深邃,还有在你背上的岩石,或者逃避被颠覆的结构的腐蚀性物质—— 不管怎么说,没有什么新奇之物,胳膊肘上的浮石,如果有一个地方只能容纳我们中间一个,他几乎找不到房屋的出口,你却找到,如果你懂得我等你已多久。

3.中国诗界先锋派代表有哪些

当下汉语诗界先锋诗派二十家发起人及代表诗人【橡皮】杨黎 乌青【他们】韩东 杨健 金海曙 于小伟【活塞】徐慢 丁成【物主义】苏菲舒 初九 横【下半身】沈浩波 尹丽川 巫昂【不解】余怒 潘漠子 魔头贝贝【垃圾运动】凡斯 皮旦【低诗歌】龙俊 管上【可能阵线】白鸦 张军 茧衣 任牧 曹野峰【中国卡丘艺术联盟】周瑟瑟 朱鹰 李成恩【中间代】安琪 老巢 蓝蓝【第三极文学运动】刘诚 南鸥 十品[1] 【在南方诗歌沙龙】肖水 茱萸 鱼小玄【撒娇派】京不特 默默 孟浪【前沿】雪瑶 恩慈【第三条道路】谯达摩 林童 庞清明【打工诗人】郑小琼 许强 陈忠村【中产阶级立场写作】北魏 吕约 杨四平【中国神性写作者同盟】蝼冢 陈肖 镭言【大诗主义】曹谁 西原 西棣【新传统】王美洪[2]。

4.先锋派文学的主张是什么

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

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

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

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

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 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 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5.如何解释先锋派诗人的"先锋"

从梁启超1899年提出“诗界革命”算起,中国的新诗歌已经历了一百年之久,从黄遵宪提出的“我手写我口”及胡适的“文学的实验主义”到朱自清的诗歌的“多义性,散文化”等,到现在。诗歌的职能基本走向简单化和世俗化,其具体表现为社会化,个性化及功利化等。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

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在“五四”时期,如新月派,湖畔派,象征派,现代派等,他们的作品基本是多元化格局。后到七,八十年代由于这阶段的政治革命的自觉性大于诗体革命的自觉性,于是出现了做政教工具传话筒功能。从八十年代后期,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了个化,到九十年代愈趋严重,出现了大量为安慰自己情感和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写作人。涌现了一大批和风细雨式的,抚慰情感的小我诗歌。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重语言表述方式的诗歌形式。

七,八十年代期间出现的诗人如北岛,舒婷,杨练,顾城,其中舒婷只是中学毕业,杨练与顾城甚至没有接受到完整的中小学教育,其杨练就是当时朦胧派诗人,其作品《失传的国度》《西藏》等,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由于他们这代朦胧诗人文化水平和作诗技巧不高,他们的诗作基本在内容和思想上下功夫,从他们的诗作也能看出其中表达“大我”的情感,远远大于“小我”的情感。舒婷在1980年的《一代人的呼声》总结了这期间的朦胧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当时政教的传话筒功能,而未体现出先锋思想自我的特性!

八十年代后期“先锋诗”曾鼎盛,但其作者几乎都是从校园中走出来的诗人,他们最流行的术语就是“生命意识”与“使命意识”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口号。以当时的先锋诗人陈超为例,虽然其算得上博学多识得学者,也深知语言在诗歌创作中个性化的重要性,但其言“诗歌,源始于诗人生命深层的冲动。”这个时期的思想先锋典型代表,如欧阳江河,翟永明、其作品充满了关注个体生命和现实社会的思想,他们有些人甚至成了女权运动,和民主政治改革的精神先锋。写到这,让我想起王国维的话:“凡(指中国)的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岂独哲学家,诗人依然。”他感叹到中国的哲学和艺术(包括诗歌)

都是政治的附庸,所以这也就是中国当时哲学和艺术不发达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这期间的先锋派诗人在当时的这会大环境下,迫于生活和彼社会变革的压力,他们的诗风都不约而同由诗艺先锋转变为诗意先锋。这期间的诗人尽管还有坚持诗的纯洁与崇高,但更多的都是语言上的崇高!如伊沙的《生存不是借口》就可以说明问题。

如今,二十世纪初,又出现了更特殊的一群“先锋派”诗人,其言:“先锋性才是新诗的重要特征之一”,于是二十世纪自由体诗成了激进的专利,他们的偏激性来源于对诗歌传统的及文化的无知,对汉语诗歌传统的割裂,对外来诗歌一味盲从,出于对诗的自我宣泄与游戏职能,及诗歌具有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特征的过度迷恋,于是乎很多人都认为新诗是“从自我开始的”“不用学什么知识”“诗人是天生的”“是神的代言人”等等一些谬论!不愿意将传统的与个人的才能相结合,其言“我作诗就是为“自由”,为宣泄,没必要有学问,但必须要有自我。”于是乎如今诗坛,大家都能瞧见,什么晦涩,什么颓废的,什么厌世的,甚至无知加狂妄的,都是当今诗坛的亮点!也成为而今诗坛的最大流行趋势!

6.什么是先锋派文学

首先“先锋”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在文学上,它的叙事方式,结构方式等是有别与传统文学的。

甚至说是对于传统叙事方式的解构。很多的先锋作品是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它不在于讲什么故事,而是怎样将这个故事讲出来。

中国的先锋文学起源于80年代,前期有徐星、刘索拉等人在作品中表现现代主义思潮,马原、余华、格非、苏童、孙甘露、叶兆言等人的出现将“先锋派”推到高潮。 先锋文学的作品对于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很多读者都反映读不懂。

因为他们期待从这些作品中读出故事发展的整体脉络,当然先锋文学使他们感到了失望。很多的读者都是传统叙事方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很难接受“先锋”。

7.先锋派文学

我不准备说明先锋派是谁或是什么,对这样一个问题,任何人都可以说出自己所熟悉的现代派的、实验性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它是立体主义、抽象派绘画、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还是别的什么。

我所要做的是为先锋派理论画个轮廓,将其置于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之中,并且阐释一下它的大致意图。 要想简明扼要地阐述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及作家的所作所为绝非一件易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还是可以概括出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下先锋派的大致趋势。

我想首先说一说“先锋派”这一术语。这个法语词avant-garde很少被译成英文中的对应词vanguard,这一事实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共识,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欧洲,尤其是巴黎一直被视为实验性文学及艺术活动之中心—虽然可能有人会反驳说:自40年代起先锋派的大本营已移至纽约。

“先锋派”这一术语最初是用于军事上的,它指的是先头部队或突击部队,其任务是刺探敌情、检查其防御攻势,以期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先削弱敌军。这一术语的军事性似乎与文学艺术的先锋派所一贯采取的激进立场不谋而合,先锋派文学家和艺术家们致力于攻击、击破他们的敌人:僵化的常规和传统。

先锋派自觉地在摸索着前进,在挖掘着新的审美空间,他们的发明和发现迟早会被比较保守的学术界接受并随之而效仿。从这一点上说,先锋派只是一种更新运动,是构成任何一个重要的文学和艺术阶段及传统的必要的组成部分;除非艺术落入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革新和变化是必不可少的。

在17世纪和18世纪后期,这种更新分别被称作“书之战争”和“古代与现代之战争”。而这一切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关于文学的相对优势来自于传统语言及模式还是方言语言及模式的争论。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浪漫主义在与新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显示了许多与先锋派相似的基本特征。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激进的现代主义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口号:埃兹拉•庞德所提出的“使之更新”—与其说这是与过去的彻底决裂,倒不如说是为了保持传统的活力而对它所作的不断的更新。

照此看来,每当完全的停滞到来之前,就会有某种程度的激进派,但是这样的定义未免太过概括,而且不符合历史,因而在理论上无甚裨益。 我坚持认为正确意义上的先锋派指的是过去一百年或一百多年间的一个特定的历史现象,它可能结束于本世纪中叶。

彼得•伯格认为,在其19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先锋派基本上是对艺术殿堂的一场完全彻底的挑战。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先锋派反对的是什么,它试图摒弃的是什么样的常规和传统。

简言之,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盛行着一种向唯美主义发展的迅猛潮流,也就是说,在这段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间内,对社会上的美学与实用领域有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再定义。这次定义标志着美学与实用主义的彻底决裂和分离。

从哲学上来说,康德划分了三种方式的理性: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美学理性(即判断),这种划分很快就被浪漫主义者接受并广为传播。 资产阶级文化也同时觉得这种划分恰如其分,因为以这种划分,美学的、文化的关注与他们实用的、经济的关注完全隔绝开来,而且前者可被贬为业余爱好或消遣。

而另一方面,艺术家与作家也赞同这种隔绝,当然他们有自己的原因:这样他们的艺术就可以免受实用世界及其目的、手段、思想的污染。 的确,艺术和文学越来越受到日益突出的资本主义和商品价值观念的威胁,同时又竭尽全力抵抗这种威胁。

随着19世纪唯美主义的到来,只有一种纯艺术的生活方式才能抵御以既得利益为动机的生活方式的腐蚀与进攻。我们还应指出的是,美学领域和社会其它领域日益分离的过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艺术与文学变得愈发自觉和反省,这也进一步涉及到对艺术形式的日益强调和关注,因为美学试图摆脱社会现实,人们越来越感到内容是对纯美学的一种威胁。

与此同时,唯美主义可以说是陷入了绝境,先锋派展开了反攻,试图扭转美学领域日渐没落的、似乎是不可抵挡的过程。实际上,先锋派的努力是破除美学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的隔绝,也就是说,他们竭力将美学重新引入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先锋派这一革命的、乌托邦式的努力表明他们想要改变这个现代化和商品化气息浓厚的堕落的世界。 但是这一点又意味着文艺和文学丧失了其惯有的“神化”,即文学及艺术是以高度专门化的技巧创造出貌似神圣的作品,而其意义则非常个性化。

所以在先锋派作品里有一种看轻甚至全盘否定创作技巧之重要性的趋势。以先锋派最激进的形式达达主义为例,作品仅仅是被发现或偶然得之,而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苦思冥想创作出来的。

再如在超现实主义中,许多作品依赖梦境和潜意识对创造力的支配。更有甚者,作家、艺术家所运用的材料庞杂不堪、包罗万象,各种各样的外来素材也被揉进作品之中。

比如说,像报纸碎片之类的东西可能被粘贴在帆布上,甚至有些作品全都由这些材料构成。在文学中,高雅和粗俗的语言及话语被混杂使用,对一些非文学资料的引用也大量出现。

这种对寻常材料的兼容并蓄其实是试图破除。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