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怎么来的

1.诗歌是怎么来的

1.什么是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2、诗歌的特点 是什么?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满意请采纳

2.古诗怎么来的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

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

《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

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

《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

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

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

"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追问: 接着啊。

3.诗歌是哪里来的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诗歌是先秦时代的原始诗歌,它在社会生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时代就已经产生了。

它是最早出现的诗歌,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创作。由于原始诗歌是口头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没有留存下来。

原始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在内容上,原始诗歌是以劳动为主题,对劳动生活进行描绘和歌颂,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另外原始诗歌表现原始人类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另外在艺术上,常常与原始的音乐、舞蹈同时出现。

代表作《诗经》 在秦和汉初,有了乐府。乐府原是古代音乐官署的名称,但当时的乐府规模不大,只掌管祭祀、朝会的乐章。

汉人称合过乐的歌辞为歌诗。到六朝,众把合过乐的歌诗称为乐府。

汉乐府诗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劳动人民身受剥削、压迫,饥寒交迫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们的怨恨和反抗情绪。

有的作品还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学生灾难和巨大痛苦。有的作品了人民的漂泊、流浪的生活和思念亲人的痛苦心情。

汉乐府诗歌中较多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歌颂了广大人民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斗争。其中还有一些寓言诗。

总之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传达了人民的心声,是《诗经》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比较复杂,时间长,作家作品众多,文学形式也复杂多样。

具体可以分成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南朝的宋、齐、梁、陈和北朝的文人诗歌以及南北朝民歌。这些诗歌要讲可以讲几天几夜,所以这里就略过。

隋代短促,仅存三十八年,诗歌成就不高,基本上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而唐代是中国诗歌繁荣期,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初唐是朗读繁荣的准备期,初唐诗坛,能摆脱齐梁诗风影响,呈现新的倾向的诗人是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的创作起到了前承汉魏后启盛唐的历史作用,开创了新风气,代表了诗歌革新的方向。

盛唐诗歌是朗读繁荣的顶峰,主要分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两大派别。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歌起于南北朝时代晋宋之交的陶渊明与谢灵运,陶、谢二人各有成就,对后世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代表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唐代战事繁多,开边战争不断出现,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也成了盛唐诗人关心的重要内容。

他们一方面为奋发身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民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进道路所吸引,或身赴边塞,或心向边关,因此,形成了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此外,盛唐时期还出现了两个超级有名的诗人,一个是我国做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此二人被并称为盛唐诗歌的双子星。

他们的诗歌研究可以写成一本上万字的论文,这里就不多说了。 唐诗发展到中唐出现了黑白,由成唐的浪漫主义积极热情转向中唐的现实主义冷静思考,并在短期的过渡后呈现出唐诗发展的第二次繁荣。

中唐诗歌史可以分成前后两期,中唐前期诗歌虽还有继承杜甫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也还有盛唐边塞物余波,但诗歌面貌已显出一种由盛唐转向中唐的过渡。或反映现实而情调伤感,或逃避现实而寄情山水;诗歌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又开始;奋发身上的盛唐精神渐渐消失。

中唐后期,名家辈出,流溪众多。和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于中唐诗坛的就有著名的韩孟诗派。

此外还有贾岛、卢仝姚合等人。此外,中唐诗坛还诞生了一位和李白、杜甫齐名的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一生勤于创作,今丰诗歌三千八百多首,非一日一夜能讲清楚,这里略过。 晚唐诗歌不及盛、中唐诗歌繁荣,但也出现了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韦庄等。

这些诗人的创作,都各有风格特色。 经历了唐代诗歌的繁荣后,中国诗歌开始走下坡路,后世诗歌再也没有能超越唐代诗歌的。

码字到这里我也累了,其他你自己看着办吧 参考资料: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

4.诗是怎样发展来的

第一阶段:民谚

第二阶段:歌

第三阶段:唱词

第四阶段:诗歌

第五阶段:诗

以下为转贴整理: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的诗人屈原为其光辉代表。

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

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

到齐梁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已经确认“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

5.急

1) 诗的意思极明白单纯,不过抒写高台望远不见的愁思,也没有刻意经营的警句,完全是素朴的家常语,但读来却感到有一种真挚的情思流注盘旋于字里行间,而且能明显感到抑扬开合的节律和情感的起伏流动

2) 一开头就从反面着笔。“高台”本以望远,而反说“不可望”,起势突兀,给人以悬念。紧接着,用顶针格重复上句末尾“望”字,对提出的悬念加以解释——“望远使人愁”。两句一纵一收,一开一合,有顿挫波澜,同时又显得流畅自如,富有气势。以下就紧紧围绕“望远使人愁”这个主意来写。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三四两句写高台远望所见:重重叠叠的山岭,一直往远处绵延伸展,不见断绝;悠长不断的河水,也一直向前方蜿蜒流去,不见尽头。登高所见的山河阔远之景,本当使人神远,但由于所思念的人远在“连山”“河水”之外,那重叠的连山便反而遮断了望远的视线,那悠悠的河水也更牵引着自己的悠悠念远之情了。两句大处落笔,写景浑括,景中寓情,令人想见诗人极目山河时那种瞻望弗及的空寂感和惆怅感,不言愁而愁绪自见。

仿佛是为了解释读者心中的疑问,接下来两句又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所思者之所在作了明白的交待:“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身在江南,而对方则远在洛阳,则不但距离遥远,而且南北隔绝了。这两句如作一般叙事看,不过如上文所说,交待所思者之所在而已,妙在于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一种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而摇曳有致的格调又加强了这种忧伤无奈的情感。

七八句就在上六句的写景、抒情、叙事的基础上作一总收:“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望远本为解忧,但望而不见,反增离愁,则不如不望了。这一联正反应首联“不可望”“使人愁”,首尾贯通。

6.春天是怎么来的诗歌

春天是怎么来的?

叽喳,叽喳!

小鸟用好听的歌声,

啊,春天是唱着歌声来的.

沙沙,沙沙,

春雨姑娘弹起来琴声,

啊,春天是弹着琴来的.

春天是悄俏来的,在每一场淅沥沥的夜雨里,轻柔叩窗滴答数时光

在你不经意的早晨,抬头望见尖尖的嫩芽,喜悦的挣脱束缚,羞涩的微微卷起叶儿

空荡荡的树枝上,何时飞回了吵闹的麻雀,八卦着鸟儿的闲事

草顶着雨珠做的帽子,炫耀着水晶般通透的美丽

柳树沉睡一个冬季的相思,写出一片片的心事,直到再也无法承载的述说不尽的思绪飘飞,弥漫入眼,惹得几分泪花

风带着冬无限的眷恋,凉凉的吹尽最后的情感,如何怨得这般的寒冷,因为冬的柔情就是无限的冰冷至极

狗东西卡卡不一会跳出窝,侧身睡在地板上,春天的暖,就这样无法按捺他的逃避

春天那淡淡的一抹香,是依然挂在枝桠上,极尽生命能量的腊梅,吐露最美的告别

水渐渐苏醒,高兴的笑出一份温热,抚摸着手的线条

春天是悄悄来的,夏天是太阳带来的,秋天是忧伤的离别,冬天是偏执的爱意凝重成冰冷

当你不带任何经验和成见,与自然相处,你会发现世界总是充满新鲜的活力

当你不带任何以为偏见,与人群相处的,你会感受人性的真善美,即使反面早已经被你的心过滤关在心门之外

当你爱着的时候,你一定最美,看世界看所有都是美丽的,你一定最善良,爱惜所有的生命存在,善解一切的千姿百态。。。创造感受丰富感受。。

爱情是短暂的也是瞬间的凄美,而爱是爱情升华的极致之后的完美。。

春天是从眼睛到心里。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