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胜败的诗歌

1.找点关于“不和他人争输赢”的诗句

让他三尺又何妨 ----赋诗息争端 据《宋稗类钞》记载,尚书杨玢告老还乡.他家的老屋被邻居侵占,家族的一些后辈要去告状,送来状词让杨玢过目.杨玢在后边题诗一首: 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 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 后辈见诗,就不敢再提这件事了. 清人《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明代礼部尚书杨翥,住宅也被别人侵占一两尺,家里人来告诉他.杨写诗一首: 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 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 占地的邻居知道了,不禁又惭愧又佩服,主动退还所占土地. 明人《国朝典故》载:明代南京大理少卿杨复,家里养两头猪,每天叫童子到后湖采萍藻来喂猪.这一天,童子又到后湖去,碰到法司的家人,因为采萍而吵架,结果,童子被打,回家向主人哭诉.杨复听了,作诗一首: 太平门外后湖边,不是君家祖上田. 一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 法司听了,亲自到杨家道歉. 安徽桐城有一个小巷,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名曰六尺巷.这里是清高官张英的故居.六尺巷的碑铭上这样记载:“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一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得名焉.” 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敬佩张英的胸襟气度.它让后人懂得了谦让是美德.。

2.关于胜败的诗句

1.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为福万民始操戈,莫以成败论英雄4.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路漫漫其修远昔,吾将上下而求索。8.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0.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1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15.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16.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7.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18.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3.关于胜败的诗句

1.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为福万民始操戈,莫以成败论英雄

4.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7.路漫漫其修远昔,吾将上下而求索。

8.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0.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1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5.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16.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7.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18.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4.胜败兵家事不期

题乌江亭 作者 : 陈晋 (四)面对挫折 【导语】人生的旅程,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从来没有一条直路可走。

政治家的旅程更是如此。遭遇举步维艰的风雨是常事,遭遇挑战和迎接挑战是常事,遭遇山重水复无路可行是常事,遭遇挫折和失败也是常事。

怎么办?是总结经验继续奋斗,还是从此消沉不再前行?体会一下前人的感受和议论,或有裨益。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事不期:指战争胜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忍辱负重。江东:指长江东南的今江苏南部一带地区,亦称“江左”。

是当年项羽跟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会心一悟】叱咤风云的项羽,以乌江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

英雄人物的悲剧,让后人不时感叹。感叹的背后,是反思:他为什么不能忍辱负重以积蓄力量,图谋东山再起呢?历史上,确实不乏“屡败屡战”而终至成功的事例,关键是不气馁。

杜牧后来游览项羽自杀之地,感慨万千。他写的《题乌江亭》诗中“卷土重来未可知”,即感叹若项羽当年没自杀身亡,而是渡江积蓄力量,再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题乌江亭》鉴赏 -------------------------------------------------------------------------------- 发表日期:2006年3月17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97 次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乌江亭” 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这 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 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 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 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 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 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 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 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 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 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 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 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 ,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 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 “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 、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 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 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

宋人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 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 ,决矣。 ”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 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

5.关于成败的诗词句子(古体)

4. 祭黄帝陵

长江黄河,

奔流着,

中华血脉。

五千年,

涛声依旧,

雄风犹在。

席卷神州血与火,

倾注人间情和爱。

汇集成,

诗词三百首,

尽感慨。

论是非,

言成败。

通古今,晓中外。

忘却了英雄,

多少无奈?

天生神勇冠三军,

宇宙大气横九派。

居东方,

引领全世界,

划时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