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有些怎样的积极影响主要是文化意义比较大,以下仅作参考。 第一部分: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六艺”之一,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第二部分:具体文化及意义 一:礼乐文化 “诗”最初都是乐歌,《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类都有各自的音乐特色。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个地区的乐调。 《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可见礼乐文化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的影响力之深远。 朱熹也说过:“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话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 说明风就是表现各个地区民俗生活的地方土乐。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毛诗序》中认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雅又分大小,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而后人认为:“大、小二雅,当以音乐别之,不以政之大小论也。”总之人们当时已注意到大小雅与音乐的关系。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如《玄鸟》《烈祖》明显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而《长发》《殷武》则可能是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对此《毛诗序》持赞成态度:“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词,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诗”的礼乐文化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后来古乐失传,后人也便无法深刻了解他们各自音乐上的特色。 二:爱情文化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①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邶风·静女》通过对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的描写,将主人公的感情表现的细腻真挚。把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这类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赞颂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专一。②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如《郑风·女曰鸡鸣》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 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③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如《邶风·谷风》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己”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 总之,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三:颂歌和史诗文化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我国古代也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使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人们敬天祭祖的宗教观念,是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的产物,对今后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战争文化 《诗经》中的战争诗也包含了丰富的感情和精神: ①有人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常武》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②有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如《小雅·采岂》。 《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惑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争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③更多的战争诗表现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是一种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是出征严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世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 2.关雎为何有大影响力《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关雎》作为《诗经》首篇,比其他任何文籍都拥有更多的读者,前人对《关雎》的政教功能多有阐发,其实这阐发本身就体现了儒家的和谐观。 《论语·八佾》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对该诗的评价,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这正是孔子诗教的核心之一,即为政治教化服务的体现,要求人们守旧制而不犯上、批评而不破坏、怨刺而不作乱,表达思想感情要含蓄委婉。《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从它产生起,就更多的被赋予了政教的内涵。从这一点看,它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文艺作品,而是带有了社会赋予的政治教化以及更多的价值功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 3.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古诗词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古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 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 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 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 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 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 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第六首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第七首 《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 每当男人见到美女,想上去追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八首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第九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第十首 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4.诗经的整理者一、回答:《诗经》整理者是孔子。 二、扩展知识: 1、《诗经》简介:《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5.有哪些作品影响力很大,本人却默默无闻的例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影响了中国三千年,作者全部佚名 木兰诗,影响力是世界性的,作者佚名 长歌行 作者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江南 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金缕衣 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6.我国有哪些有影响力的诗歌类型古代:浪漫派\现实主义\宋代江西派\现代:新月派\九叶派\朦胧诗\非非主义\第三代\灵性诗歌\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 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几句一换韵,从用对仗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以全不用。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这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庸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夕,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种。格律诗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有变化,须按一定的格式也就是说,在格律诗里,每句有一定的音节,每节(或段)有一定的句子和行数(也有整首不分段的)。这种诗要押韵或者行行押韵,或者交错押韵,或者整首押一个韵,或者按一定的格式换韵.总之,这种诗在表现形态上有一定的格式。 格律诗古今中外都有。中国古典格律诗一般指律诗和绝句,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词牌、曲牌及段数、句数、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因而也可称为格律诗。欧洲的格律诗大体是一句一行或一句两行,每节有一定的行数,每行有一定的字数、顿数,起韵、押韵、换韵都有一定的规律。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有严格的格律。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每首八句。 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 律诗的声韵规定不论五律、七律和徘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领韵通押。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 第一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同时,律诗平仄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领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其中额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等。 绝句诗体名。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所以也叫截句断句。 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简称五绝、七绝,分为古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平可仄。 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里,就收有《 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 静夜思》 《 山中问答》 等。 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称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与否,部分用还是全用,都是自由的。 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换的《登鹤雀楼》 、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 .排律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5 。韵(l00 句)甚至100 韵(200 句)。 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南朝宋时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梁代皮信的《 奉和山池》 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 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 代书诗寄微之沙竟长达100 韵。韩愈、盂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 城南联句》 ),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渐贫乏朗诵诗口语化的适合朗诵的诗歌由于这种诗歌主要靠朗诵者通过口头朗诵,直接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听众不可能像阅读或吟诵诗篇时一样,可以面对用文字写成的诗行,停下来反复咀嚼、细细晶味。 囚此,朋诵诗除了应当具备一般诗欲共同的特征外,还应当注意主题鲜明,节奏明快,音调和谐明白易懂。诗歌朗诵有个人朗诵,有集体朗诵。 朗诵时配以音乐,叫配乐朗诵,现代广播节目中很常见。柯岩的《**,你在哪里》 、李瑛的布一月的哀思》 、石祥的《 周忿理办公室的灯光》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朗诵诗打油诗泛指情调诙谐、暗含讥刺、用词理俗的诗作;有的作者白谦,也用之以称白己的诗作据宋代《 南部新书》 、明代《 一笑散》 等载:唐代南阳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平时很喜欢民间理曲,经常与民间歌手交往,收集民间理语,写人诗中,故作诙谐之句,虽然文字理俗,登不了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