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内容有哪些《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人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另有6篇为玺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先 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 至今。《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 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 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 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 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 颂》、《鲁颂》、《商颂》,共40篇。 全部是 贵族文人的作品。汉初传授《诗》学的共有四家:齐之辕固 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 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 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 文经学,是民间学派。 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 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 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 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2.诗经展示了我国哪种面貌《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 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 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 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 揭示出了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 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 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 等则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 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 《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 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 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 《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摞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 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 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 悲惨命运。 《周礼•春官•大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 雅,曰颂。” 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 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 3.有关《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古时也称它为( ) 爱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经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共三百零五篇,历史上又称为“诗三百”这里收集的是周代的作品。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根据诗歌的来源和乐调而作的分类。 风是富有地方色彩的乐调演唱的是歌,内容反映民间生活,诗句韵味十足,声音短促,叠章复唱,亲切感人。 雅,分“大雅”和“小雅”,内容包括政治讽刺诗、史诗、祭祀诗、宴会贺诗等等。颂的内容大多是歌颂统治者和先王的德行,但是大多没有鲜明的特色。 《诗经》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其是周代的诗歌集大成,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 各个时代的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虽然在风格和擅长的艺术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诗经》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楚国的屈原继承了《诗经》风、雅的现实主义传统,兼采楚国民歌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写下了不朽的《楚辞》。 自此以后,各种诗歌无不在这丰富的土壤上蓬勃发展。 《诗经》的贡献还表现在诗歌的创作艺术手法和诗歌的语言修辞手法上。 《周礼。春宫》总结《诗经》的艺术手法,是所谓“《诗经》六义”:“曰风、曰 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其中的“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体系,而 “赋、比、兴”就是《诗经》的艺术手法。 “赋”就是平铺直叙的意思。“比”是比 喻的意思,具体形式有明喻、隐喻、借喻、博喻等。 “兴”是起兴、发端之意。诗人 先见一种景物,激起心中的思想感情而涌出诗句。 4.诗经在汉代有几种说法呢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 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三百零五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 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 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 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第二种说法是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 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 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 元前六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 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 时孔子年仅八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 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可知孔子确曾为《诗》 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 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第三种说法是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 百官献诗。《国语•周语》中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 曲,……师箴,瞍赋,朦诵。” 这主要是为了反映民情,考察政治得失,最终用 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正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认为:“诗”是“诸侯采之贡于天 子”。 在《汉书。食货志》、《礼记•王制》、《晋语六》等典籍中也有类似的 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