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铁锤精神的诗歌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之八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裴休《宛录》 下面一些不是诗,是警句或者古文,其中一些句段也是鼓励人应该不断的磨练自己: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荀子·劝学》 --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这是颜迈为了赞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赠送给他的一副对联,张于蒲的书斋——聊斋中。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败后励志,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石灰吟第一句诗中锤是什么意思石灰吟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石灰吟》诗意画《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品名称: 石灰吟 创作年代: 明代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于谦 作品风格: 托物言志 目录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诗中涉及到的化学变化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 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1]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2]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于谦像 [2]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6日)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 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习读八股制艺,还努力研讨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宏亮,每次奏对,极有条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他又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性格刚强,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又看不起怯懦无能之辈,在朝中颇遭忌妒.但很受英宗器重,大小事情均按于谦意思办理.主持兵部工作时,正值明朝四面内忧外困之时,他采取正确方针,号令严明,化解了危机. 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的时侯,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以补助边境经费.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皇太后开始时不知道于谦的死,听说以后,叹息哀悼了几天,英宗也后悔了. 于谦死后一年,外敌又侵边,朝中无不怀念于谦. 成化初年,将于谦之子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冤枉,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诰文里说:"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诚."这诰文在全国各地传颂. 弘治二年,采纳了给事中孙需的意见,赠给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 万历中,改谥为忠肃.杭州、河南、山西都是历代奉拜祭祀不止. 简要生平: 1398年5月13日,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 1405年,一和尚为他相面,预言他为宰相之才. 1414年十六岁入府学为诸生. 1421年永乐十九年,二十三岁时考中进士,原为会试第一名,却因“策语伤时”被置于三甲第九十二名. 1426年随英宗征汉王朱高煦,历数高煦之罪行,明宣宗对于谦的表现十分满意. 1430年(宣德五年),明廷设立巡抚.宣宗亲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谦从七品升至三品.于谦任两省巡抚九年,威惠流行,百姓呼之为“于龙图” 1442年(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逝.此后内阁“三杨”也相继老死.宦官王振专权,于谦写诗一首自勉传为佳话. 1446年(正统十一年),于谦入京奏事,被王振陷害,河南、山西两省百姓闻知,纷纷入京上书,身在两省的宗室周王、晋王也提出相同的请求.王振无奈,。 3.锤子弄冰古诗诗意最简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 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全诗28字,有人有物,有形有状,有声有色,且处处突出一个“稚”字,把小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声形毕肖,淋一漓尽致,给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原诗: 《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银铮 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玻璃 一作:玻瓈) 释义: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