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里卿音

1.鉴赏诗经 周蓝 关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创作状况,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周王朝统治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段时间。《诗经》里的诗歌都是民歌,大部分产生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小部分产生于长江流域和汉水流域。

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从上古开始到孔子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诗大概有3000余篇,孔子对这些诗歌进行编排和删减,最后选定305篇编成《诗》,这部作品后来被汉代人奉为儒家的经典,所以叫《诗经》。 因为《诗经》里的诗都是当时的民歌的歌词,所以它与音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孔子在编定这本书时是一边弹着琴一边唱着歌词,以便使得它符合韶武雅颂之音,也就是要曲调和谐优美,纯正无邪。

《诗经》里的诗是按照音乐体制来分类的,分为风、雅、颂。风是周王朝统治下的各诸侯国(共 15国)的民歌,它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属于地方音乐,有105篇;雅是周王朝都城所在地的音乐,有160篇;颂是祭祀宗庙和鬼神时唱的祭歌和赞歌,有40篇。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删诗的目的是要实现它的教化作用,删诗的标准也是看它有没有教育意义,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规范。

《诗经》经过秦代的浩劫,到了汉代,儒生们重新整理了这本书,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生,《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传自荀子的弟子毛亨,为它作《诗诂训传》,后传毛苌。

前三家,西汉时立为官学。《毛诗》东汉时才立为官学。

后《毛诗》盛,三家衰,陆续失传,仅有《毛诗》流传了下来。《毛诗》有个序叫《毛诗序》,序中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孔子是要用诗来进行道德教化,使夫妇关系和谐,父子关系和美,人与人的关系淳朴仁厚,从而使整个社会风气都好起来。

《周南》是十五国风之一,指周代南国的民歌。南国,泛指洛阳以南到江汉一带的区域(即现在的河南南部和湖北中北部)。

《关雎》是《诗经·周南》国风的第一首民歌,篇名来源与它的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把《关雎》作为《诗经》国风的第一篇,当然有着编者自己的考虑和用心,《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说:“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作注解,叫《毛诗正义》,上说:“关雎麟趾之话,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教民也。” 《四库全书提要 -- 诗集传》八卷有宋代朱熹的解释:“淑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这些注解说明:一、这首诗向来是被当作教材的;二、这首诗是教人们处理夫妇关系的;三、它是以周文王夫妇为榜样的。

它反映的是儒家处理夫妇关系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标准。 先来理解《关雎》当中几个关键名词: ①、雎鸠:[jū jiū]一般解释为“水鸟、鱼鹰”。

毛传云:“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笺云:“挚之言至也。

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朱熹《集传》云:“雎鸠,水鸟也。

状类凫(音服)鹥(音一),今江淮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

《本草纲目》中提出了“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 这些注解就写得非常清楚,雎鸠是一种水鸟,后人称之为鱼鹰。

这种鸟有一个特点,即生有定偶而不相乱,而且这种鸟挚而有别。雎鸠这种鸟,发情的时候是躲起来的,人看不到它,一般的动物也看不到它。

雎鸠是生有定偶不相乱。就是说雄雎鸠,它只要找到它理想的伴侣结婚了,就再也不跟其它雌雎鸠往来了的。

雌的也是一样,它找到自己的伴侣以后,也再不跟其它雄雎鸠保持暧昧关系了,所以雎鸠是“生有定偶而不相乱” 。雎鸠非常重感情,而且相互尊重。

雎鸠“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狎”就是不乱开玩笑,夫妻相互尊重。 但是,“鱼鹰说”碰到的最大挑战是:“关关雎鸠”,“关关”是鱼鹰的鸣叫声吗? 骆宾基在《〈诗经·关雎〉首章新解》中说得好:“‘关关’之声,显然是扁嘴如鸭的鸣叫,今则写作‘嘎嘎’或‘呱呱!’雕类的猛禽,就没有这种鸣声了,而是‘溜溜’如笛,声锐似哨,林鸟闻声,悚然而栗,寂然不动。”

[3]其实,宋代郑樵在《通志略·昆虫草木略序》中早已指出:“凡雁鹜之类,其喙扁者,则其声关关;鸡雉之类,其喙锐者,其声鷕鷕,此天籁也。雎鸠之喙似凫雁,故其声如是,又得水边之趣也”。

综上所述,顾忌到整首诗的意境、而且是描述劳动场景,那么我认为应该这么理解:这种鸟是浅水涉鸟、它能发出呱呱的叫声、它一生会保持单一的伴侣。我是在湖北东北农村长大的,在河里能看到几种水鸟,能飞,也喜在浅水里行走找小鱼吃,至于叫。

2.诗经中(鳲鸠)问题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鸤:音尸;鸤鸠,布谷鸟。古代传说布谷鸟饲养小鸟,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因而用以命官名。古代管理水土的官司空,曾称鸤鸠氏。

子:小鸟。

淑人:善人。

君子:尊称,代指有才有德的人,也用指在位的人。

仪:言行举止。

一:平均如一。

结:连结一起,团结不散。

弁:皮帽。

骐:青黑色的马,此代指帽子的颜色、纹饰。

忒:偏差。

【赏析】:

《鸤鸠》是首真正的讽刺诗。以鸤鸠平均如一,饲养小鸟作比,也可以说起兴,讽刺在位的淑人君子应该平均如一对待子民,尽管人处在不同地位,就像鸤鸠的小鸟都分在不同树上,而且诗人劝诫说能够平均如一对待臣民,可以成为周围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榜样,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君子怎么不会长年不哀呢?

3.诗经中有陈有琴的句子

首先,诗经中没有既有“陈”又有“琴”的句子。

分开来说:

“陈”字在先秦时期做地名与姓氏还是比较常见的,反而做动词陈述,陈列讲却比较少用。“陈”做陈列讲,在《周礼》(周公旦著)中有“展器陈告备。——《周礼·肆师》”这样的句子,算是最早的陈做动词的用法之一。而做陈述讲,在屈原的《离骚》中有“跪敷衽以陈辞兮。——屈原《离骚》”的句子。但在诗经中,只有做名词出现,就在著名的《击鼓》一篇当中。

《击鼓》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琴”字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可就不低了,作为当时一种广为使用的乐器,琴可以说出现在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追女孩要弹琴,交朋友要弹琴,高兴了也弹琴,让我们感觉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一种音乐的诗意。诗经中出现“琴”的句子句子如下。

《关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女日鸡鸣》

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

《鹿鸣》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鼓钟》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罄同音。

《车舝》

四牡騑騑,六辔如琴。

诗句具体的意思我就不一一解释了,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4.诗经里宜室宜家一句出自哪里

《诗经》里“宜室宜家”出自《国风·周南·桃夭》里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意思是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宜的意思是和顺、亲善。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

此句出自先秦佚名《国风·周南·桃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原文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白话文释义: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

此篇语言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5.诗经中 小雅•鹤呜 的原文和赏析

鹤鸣

鹤鸣于九皋⑴,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⑵。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⑶。他山之石,可以为错⑷。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注释】

⑴九皋:皋,本意是家畜或动物交配的意思。因为公畜爬到母畜身上,高出一大截,所以引申为高处之意。九高,指九天之高的意思。 ⑵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⑶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⑷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⑸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1]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会受到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测之感。

6.诗经里的陈风中的“陈”在什么地方

《陈风》是陈国地区的诗歌,共十篇。

相传陈国是周武王封给舜的后代妫满的国家,并把大女儿嫁给了他。陈国的疆土就在今天河南省淮阳一带,这一地区的风俗“妇人尊贵,好祭礼,用史巫。”

(《汉书·地理志》)诗风“淫声放荡,无所畏忌”(《佐传》杜注)1、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1]。

【注释】: 宛丘:四周高中间低的游乐场 汤:音荡,荡之借字 值:持。鹭羽:舞蹈道具 翿[1]:音到,同鹭羽 【赏析】: 《宛丘》描写对一位跳舞女子的爱怜,但这样爱怜是一种无望的相思,不过这相思之中双含着一种理解,对女子无论冬夏的舞蹈的一份同情。

2、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 东门:陈国都城东门。 枌:音分,白榆 栩:音许,柞树 子仲:陈国的姓氏 谷:毂去车加上一下禾,音古,指风光美好 鬷鬷迈:音纵力,多次来回走 荍:音瞧,紫红荆葵 【赏析】: 《东门之枌》描写陈国男女在歌舞聚会中的恋爱故事,描绘了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最后相互慕悦,赠物定情,其中“不绩其麻”和“越以鬷迈”的描述,尤能见出热恋中的男女特点,也能见出陈国的特定风气。

3、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注释】: 衡门:横木为门,简陋的门。 可以:何以。

泌:音密,泉水 鲂:鳊鱼,黄河鳊鱼肥美,很名贵。 齐姜:齐国姜姓女子,姜姓是齐国国君姓氏。

宋子:即宋国子姓的女子。【赏析】: 描写隐居自乐的生活,甘于贫贱,不慕富贵,所以朱熹解释说:“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辞。

4、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注释】: 池:城池。 沤:浸泡。

叔姬:姬姓家排行第三的女子。 晤歌:对歌。

紵:苎麻 菅:音间,草名。【赏析】: 《东门之池》描写男子对叔姬的爱慕,抒发了两人情投意合的如悦。

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5、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将将,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注释】: 将将,肺肺:木盛貌。

昏:黄昏 明星:启明星,天将亮时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上。 煌煌:明亮的样子。

晢晢:音志,同煌 【赏析】: 《东门之杨》描写男女定期相见,约会不见的失望。从黄昏相见的时光,一直等到天空将明的拂晓,可见情之深切,然而,久侯不至,只有天空的明星照耀,一点寒星,又是何等失望的深切。

6、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墓门有梅,有枭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释】: 墓门:墓道的门,也有人考证说是陈国的城门。 棘:酸枣树,人们视为恶树,常用以比喻所憎恶的人。

斯:劈开。 不已:不止,不停止做坏事。

谁昔:由来已久 枭:猫头鹰。 萃:音翠,群栖 【赏析】: 《墓门》讽刺怙恶不悛的恶人,不仅不能正确看待国人的责备,还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颠倒是非观念,所谓“颠倒思予”“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7、诗经·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注释】: 防:枋,常绿乔木,可为红色染料 邛:音穷,土丘。 旨:美。

苕:凌霄花 侜:音舟,谎言欺骗 鷊:绶草,十样锦。 惕惕:担心害怕的样子。

【赏析】: 《防有鹊巢》抒发失爱的忧虑。诗以树有鹊巢,丘有花草取兴,各言其所,反兴“予美”所失的忧虑。

8、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佼:姣之借。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 懰:音刘,妩媚 慅: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赏析】: 《月出》描写在皎洁的月夜之中,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9、诗经·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匪适株林,从夏南兮!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注释】: 胡:为什么。

株林:株邑的郊外。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省西华县西南,夏亭镇北。

株是陈国大夫夏御叔的儿子百般征舒的封邑。 从夏南:。

7.诗经》吧,大家知不知道《诗经》中有一篇叫《殷其雷》

《殷其雷》出自《诗经·国风·召南》。此诗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攻,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全诗三章,每章的开头均以雷声起兴。这隆隆的雷声不绝于耳,忽儿在山的南坡,忽儿在山的旁边,忽儿又到了山的脚下。这雷声勾起了她对出门在外的亲人的忧念:在这恶劣的天气,他却要在外奔波跋涉,怎不叫人牵肠挂肚!因而诗在起兴之后发出了“何斯违斯”的感叹。 这首诗以重章复叠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反覆咏唱中加深了情感的表达。每章均以雷起兴,却变易雷响的地点,不仅写出了雷声飘忽不定的特点,而且还引出对丈夫行踪无定的漂泊生活的挂念。

作品原文: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白话译文: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阳坡震撼。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边上响起。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脚下轰鸣。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8.诗经里面的魏风园有桃属于什么类型的诗

《园有桃》按不同标准可以作出不同分类:

1、按字数:属于四言诗。

2、按诗经六义分类:属于比。

3、按诗经六义分类:属于国风。

4、按内容:属于抒情诗。

原谅欣赏: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白话翻译:

园中桃树壮,结下桃子鲜可尝。心中真忧闷呀,姑且放声把歌唱。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傲慢太骄狂。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呀,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

园中枣树直,结下枣子甜可食。心中真忧闷呀,姑且散步出城池。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多变不可恃。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呀,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

《诗经·魏风·园有桃》 ,这里有原文,可以去赏析下。

9.诗经中“山有嘉卉,候栗候梅”是什么意思,求解释

嘉卉 :美好的花草树木。 候:等待.

四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奚其适归?

冬目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注释:

为仕者遭小人构祸,被逐南迁的抒愤诗。一说刺幽王在位贪残,下国构祸,怨乱并兴。

徂(音粗,二声):往。胡宁忍予:何忍我遭此祸也。腓(音肥):草木枯萎。瘼(音莫):病;疾苦。

嘉卉 :美好的花草树木。

废:习惯。一说大。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江,汉,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有:通友,相亲。

鹑(音团):通鷻。雕。桋(音夷):木名。赤楝。

【赏析】

这首诗的题旨过去颇多争议,一直没有定论,今考察全诗,似是遭祸被逐之作。其人自称君子,诗中愤愤不平地诉说自己曾为国事操尽了心,并以“南国之纪”的江汉,比喻自己曾是国家的重要角色。可是如今却被放逐江南,有家不能归,受着无穷的灾难。因此他恨自己不是鸟不是鱼,不然就可以上天入渊,逃之夭夭了。在这无可奈何中,他只得以诗来寄托自己的悲哀。

全诗八章。前三章叙述自己自初夏被逐,历经秋冬,孤苦无告;第四章以比喻说明自己无过受害;第五章叹息自己前途可悲;第六章为自己忠而见逐不平;第七章恨自己无计逃祸;第八章自叙作诗的目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