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中常见的暗喻.松、竹、梅是岁寒三友. 这是百度百科上的几句话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冬夏常青。 苍松劲挺,饱含风霜而生机勃勃 个人觉得在诗中出现这三种意象,无外乎就是表达作者清高.不从流俗.洁身自好.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吧. 竹因为有节嘛.所以一般是指有崇高的气节啊.挺拔正直之类的.郑燮(郑板桥)有首最通俗的诗形容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梅因为是唯一在冬天开的花,纯白似雪.凌霜怒放..称为寒冬斗士.表达一种不畏客观环境的艰难.高洁孤傲的品格.但也有说梅于冬春开花,称报春花使. 梅花还有表达思念之情的意思吧.边塞诗中多见.有个曲就叫<<梅花落>>.“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中“梅花”就指<<梅花落>>.还有那个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兰 我最先想到的词就是空谷幽兰.幽芳高洁. 其实松、竹、梅、兰这四种都差不多.大多用来指君子. 柳 喻义就多了,最常见的就是离别之情啦.折柳送别.还有暗讽小人得志的.记得原来读过一首诗.就是说柳絮满天飞,无法无天.遮蔽天日.具体的诗就找不到了..还有比喻美女的啊,那一方面.柳夭桃艳啦,烟花柳巷啦之类的. 山石和溪流。不清楚..好像不是诗词的常见意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可以看作是一类. 带萧索凄凉意味. 古道有长路漫漫的意思,进而就引出什么游子思乡啦,战士出征啦,前路未卜啊之类的,反正如果不是诗歌有特别的背景,一般都是描写心情抑郁的.边关最常见的有两种情怀.一种是战士常年戍守边关,不得归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一种是忧国忧民,对战事的担心.渴望征战沙场,立志报国..落日..其实可以写的很气势磅礴.就比如说那个极其经典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字面很简单,但画面意境真的悠远. 清风、细雨和微草这个是一类的.一看就觉得比较婉约和有情调. 当然清风细雨可以指闲适.淡泊.清新的情怀.但有时侯在作者眼中也会是很烦人的噢.. 总之呢.意象不会有固定的意蕴的.作者怎么想.就能赋予它怎样的生命.以上都是我根据自己经验所写的比较常见的情况.希望能给你一点帮助.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里这句话是经典) 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o(∩_∩)o。 2.“什么叫诗歌中的隐喻亚里斯多德论述隐喻是诗学性的,修辞性的,它暗含着日常语言与诗歌话语的区别。 他认为,“明晰”只属于非隐喻性的、“常规的”语言范畴,而隐喻则是一种可以使语言活泼、超凡的原料,是一套“非同寻常的用法;”同时“正由于它并非平常的熟语,”它才可以“使辞令超出普通的水平。”诗人的表现手段,包括着“陌生的词汇、隐喻以及允许诗人使用的其它各种语言修辞的混合体。” 他强调:“诗歌与政治理论及任何其它的艺术门类不同,没有同它们一致的衡标准:”隐喻是对语言的一种“额外附加”,是菜肴里的作料,它成为日常语言的修饰性附加成份,只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通过特定的方式加以使用。所以,亚氏告诫我们:过多的隐喻会使“常规的”语言不象诗歌,因而隐喻不可滥用。 而只能“适当地”使用,遵循“合式的原则”,恰到好处。通过熟悉与陌生两种成份的结合,为明晰的语言增添魅力和个性。 3.诗中常见的暗喻.松、竹、梅是岁寒三友. 这是搜狗百科上的几句话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松的特点是凌霜不凋、冬夏常青。苍松劲挺,饱含风霜而生机勃勃 个人觉得在诗中出现这三种意象,无外乎就是表达作者清高.不从流俗.洁身自好.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吧. 竹因为有节嘛.所以一般是指有崇高的气节啊.挺拔正直之类的.郑燮(郑板桥)有首最通俗的诗形容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来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梅因为是唯一在冬天开的花,纯白似雪.凌霜怒放..称为寒冬斗士.表达一种不畏客观环境的艰难.高洁孤傲的品格.但也有说梅于冬春开花,称报春花使. 梅花还有表达思念之情的意思吧.边塞诗中多见.有个曲就叫>.“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中“梅花”就指>.还有那个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兰 我最先想到的词就是空谷幽兰.幽芳高洁. 其实松、竹、梅、兰这四种都差不多.大多用来指君子. 柳 喻义就多了,最常见的就是离别之情啦.折柳送别.还有暗讽小人得志的.记得原来读过一首诗.就是说柳絮满天飞,无法无天.遮蔽天日.具体的诗就找不到了..还有比喻美女的啊,那一方面.柳夭桃艳啦,烟花柳巷啦之类的. 山石和溪流。不清楚..好像不是诗词的常见意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可以看作是一类. 带萧索凄凉意味. 古道有长路漫漫的意思,进而就引出什么游子思乡啦,战士出征啦,前路未卜啊之类的,反正如果不是诗歌有特别的背景,一般都是描写心情抑郁的.边关最常见的有两种情怀.一种是战士常年戍守边关,不得归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一种是忧国忧民,对战事的担心.渴望征战沙场,立志报国..落日..其实可以写的很气势磅礴.就比如说那个极其经典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字面很简单,但画面意境真的悠远. 清风、细雨和微草这个是一类的.一看就觉得比较婉约和有情调. 当然清风细雨可以指闲适.淡泊.清新的情怀.但有时侯在作者眼中也会是很烦人的噢.. 总之呢.意象不会有固定的意蕴的.作者怎么想.就能赋予它怎样的生命.以上都是我根据自己经验所写的比较常见的情况.希望能给你一点帮助.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里这句话是经典) 注:参考资料.搜狗百科 o(∩_∩)o 4.怎样识别古诗中的隐喻隐喻一般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格,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除用作修辞以外,更主要的则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法来使用。 诗人通过隐喻来表达自己更强烈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一种不能直接言说的思想,如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就不能直接在诗中明言,而得通过隐喻手法来婉转的流露出来。曹植《杂诗七首》“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此诗描写一位南国美人,其貌若桃花。可是那么漂亮的美人,却得不到君王的赏识,奈何时不久就会人老珠黄,姿色容颜将不复存在。 在这首诗中,南国美人是隐喻的本体。诗人对本体进行了精心刻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 那么这个喻体是什么呢?根据曹植所处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这个喻体就是他自己。曹植自小就才高志大,一生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他深得曹操的赏识和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其兄曹丕早已嫉妒其才,因此当曹丕继位当了皇帝之后对曹植一直猜忌压制,多次将他迁封到穷困区域,即使曹睿继位之后,也未能改变他的处境。虽然曹植一直表示愿奔驰前敌,为国效力,但始终未能得到曹丕父子的谅解与信任,导致他有才无处施,有力无处效。 那个美人的处境与遭遇,不正是曹植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隐喻吗?这就是隐喻艺术在诗中的运用,其特色很明显,是诗人精心构思和描绘的成果。这是诗人巧妙的利用美人的遭遇来暗喻自己的不得志,从而可以避免再次遭受到兄长的迫害。 诗人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忧伤、空灵虚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隐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非常广泛,其特点是选用一种本体进行精心的刻画描绘,用以来表述诗人的某种情思。 本体的选用,多是历史典故、传说故事、自然物象、人物经历等。中国古代诗歌隐喻非常广泛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非常丰富,比如“月亮”就会使人们联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独之情,“杨柳”则会使人们联想到朋友的依依惜别。 在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子就开始了对“喻”的研究与运用。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他的主要作品《文心雕龙》中第一次给比喻以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他认为“喻”的存在是以本体和喻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饰,也就是认为“喻”作为修辞格的作用。 继刘勰以后,对“喻”再次进行进一步阐释的人是宋人陈骙,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喻”的概念。而真正把隐喻用的炉火纯青的则是中国古代的那些诗人。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诗人在诗作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隐喻。诗人在诗中用隐喻除了像曹植那样怕受到迫害,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受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唐朝诗人王维在其诗歌中常常描述到“空”的意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薄暮空潭西,安禅制毒龙”。苏东坡也曾在著名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发出深深叹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诗句应该说都是受到了当时一些特殊社会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诗人的隐喻意象。 比如“西风”,“ 被西风吹尽, 了无尘运” (辛弃疾《满江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些地理环境的意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和叹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里,诗人以滚滚东去的江水来描述自己的愁绪之多,采用的隐喻是“忧愁是江水”。在这里,作者借助于滚滚东去的江水来摹状自己的种种愁苦,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化作满江春水,使得无形的愁绪变得有形了。 另一个将隐喻运用的出神入化的人物就是李商隐。李商隐以写实为主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雾雨月风等自然景象为写作对象,创设隐喻。 李诗中的自然景象处处映射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慨、个性特征等,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比如《 细雨》:“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诗中“白玉堂”“碧牙床”“、楚女”等意象营造出的是一幅人仙虚幻图,秋雨为实,而楚女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读者似乎跟随者诗人的脚步步入仙境。 李诗中也有许多的意象为花草树木,但诗人对花草的描写多为干枯败落之资展现给读者,通过对花草破败的命运来暗喻自己的命运不济。使诗的氛围变得凄凉暗淡。 如“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一句。无限风光的柳为何到了秋天,只能在惨淡的夕阳和悲凄的寒蝉声中度过萧瑟的时日呢?隐喻有时往往因为喻体特征不够明显而不能够把本体展现出来,而给读者造成误解。 比如传统意象“柳”是离别的象征,因此大家都能够明白“柳”的本意。但有些意象就显得比较朦胧,多义。 如李商隐的一些诗。这些作品大多充满着隐喻,其中,政治诗、咏史诗的喻旨比较好把握,而咏物诗、无题诗则多数喻旨隐晦,诗意朦胧,甚至可以有多种解读。 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以“ 春蚕”“、蜡炬”这一对凄美而坚韧的意象喻指诗人对爱情的热烈缠绵、至死不渝,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 5.包含暗喻的诗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论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陆游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郑思肖 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牡丹亭·寻梦》 汤显祖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汤显祖 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 ————《无题》明.冯小青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劝君休作悲秋赋,白发如星也任垂。 毕竟百年同是梦,长年何异少何为。 病煎愁绪转纷纷,百里何由说向君。 ———— 以上出自《酬乐天三三首》元稹 寄李儋元锡 作者:韦应物(唐)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代白头吟》 刘希夷 6.举例说明现代主义诗歌的隐喻手法诗的遗嘱 ——海子《面朝大海,春暧花开》再认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年1月13日,海子写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二个月后就自杀了。 这首诗虽然不是他的绝笔,却是一首很特别的诗。海子写这首诗的动机,不同于一般的创作。 它是海子在即将自杀的前夕,把深藏在心底的此生未实现未完成的心愿,以及对世人的祝福,通过诗的自白,写出来告诉亲人、友人和世人。所以说,它是一首用诗写成的遗嘱。 或者说,是一首遗嘱诗。 《面朝大海,春暧花开》作为一首遗嘱诗,有着特殊的语调和结构:前面二节,海子写出了他强烈的心愿(其实是无法实现的愿望),第三节是对世人的真诚祝福,并强调自己宁死不改的信念。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是海子反复要告诉亲人和友人的话。 “明天” ,是理解这首诗的关健词。“明天”的原义,是指时间的未来时,其衍生义是指“将来”,含有“美好未来”的意思。 但在这首诗的语境中,“明天”却是一个隐喻,有着特定的内涵,是暗指“来世” 或“下辈子” 。对一个写遗嘱准备自杀的诗人来说,已经没有未来,只有“来世” 。 在海子短暂的一生中,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脱离世俗生活、以“梦想为马”以写作为生的精神生活。这种把诗歌创作与世俗生活完全对立的观念,使他无法得到尘世的幸福,给他带来了悲剧性的命运。 其实,海子并不是要完全放弃世俗生活。他在1987年的《重建家园》中,是这样写的:“在水上,放弃智慧 / 停止仰望长空 /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 来浇灌家园” 。 从中可以看出,海子也曾努力说服自己,“流下屈辱的泪水”与浊世妥协,过一种世俗的生活。但是,这种“重建家园” 的努力,因种种原因,最终无法实现,成为海子的终生遗憾。 这样,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暧花开》中,把过一种世俗生活的愿望,寄托于“来世”(明天):“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和“关心粮食和蔬菜” 。还希望“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这就是海子在诗的第一节,要告诉亲人和友人的心愿:渴望过一种普通人的幸福的世俗生活——“今世”做不到,就在“来世”来实现。 但海子此生未了的心愿并不仅仅于此。 第二节,继续写未实现的心愿。由于海子出身于农民家庭,父母并不理解他“以梦为马” 的诗歌生涯,他与家人很难沟通。 但海子又深爱他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和弟弟们。对这种家人无法理解他为之献身的具有崇高意义的诗歌创作,海子感到无限的遗憾,也只能寄希望于“来世”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海子此生不仅与家人很难交流和沟通,而且与友人、恋人和世人,同样存在着交流和沟通的困难。同事们不理解、女友们相继离去、诗友们对他的诗歌成就不以为然,都令他痛苦万分。 他是多么希望众人,都能理解和尊重他所从事的伟大事业。“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诗人王家新对“幸福的闪电” 作了很好的解读。他说:“海子为他从一个精神王国所感受到的幸福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比喻。” “在海子这里,他也要不惜代价地把这种‘天启’ 的秘密‘告诉每一个人’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做一个‘幸福’ 的使者,把诗的光芒带向人间。” 但家人不理解、同事不理解、恋人不理解、诗友不理解,使海子日益陷入以写作为生的自闭性生活,不断走向孤独的绝境。他最担心的是:在亲人、友人和世人的眼里,他是一个人生和事业的失败者,而无法理解“幸福的闪电” 给予他的幸福——那种精神上崇高的幸福!所以,他要在诗的遗嘱中:告诉“每一个人” ,他所获得的精神幸福 。 总之,海子在第一节和第二节所说的心愿,是渴望过一种既有世俗幸福生活,又有诗的光芒照亮灵魂的完美人生。 写完了他的心愿,海子在第三节转向对世人的“祝福” 。 不仅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而且还对“陌生人” 表示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前程远大的职业、美好的爱情和婚姻,有了这两个东西,才是得到了世俗生活的幸福。 虽然海子此生没有得到,但他真诚祝福所有的“陌生人” ,都能获得这样的幸福生活。 说完了深藏的心愿和祝福,最后他又再次郑重地表白:“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在这首诗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群。虽然重复出现三次,但在上下文的不同语境里,有着不同的涵义。 第一节:“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是说他盼望得到理想中房子的地理位置。 经过第二节的展开想象,到诗的结尾,就悄悄变成:“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此时的“面朝大海” ,已经由房子的地理地置,变成诗人对世界的独特姿态。 这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