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幽兰操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上野,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手稿 碣石调 幽兰曲谱简介 《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兰操》即《幽兰》。 吴文光于1979年据《古逸丛书》所刊唐人手抄卷子本文字谱打谱。乐曲共分四段,旋律越出五声音阶范式,别具一番意趣。 摘录自《中国古曲网》 详见 文章中有弹奏的详解,你可以参考。 2.关于诗经和古代诗词的一点问题,希望有达人能帮下忙我也喜欢古典味道的歌曲。现在很多歌都把古诗词重新谱曲,既有古典的意境,又有动听的旋律。如楼主喜爱的《佳人曲》、《月满西楼》等。 但今人的作品再美,也如复制的古董,失了历史的沧桑----只称为“新古典主义”吧。 中国的古曲多为五声调式,听起来有些陈旧,而且节奏多为散板,不易把握,也许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口味。 古人除了民间小调的传唱,还有抚琴而歌----相当于现在吉他弹唱吧。由于秦汉时期没有相对规范的记谱方式,曲子大都失传了~~遗憾啊!据说古琴曲《幽兰》是孔夫子的作品,也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了----不过没歌词。 后来唐朝有人发明了古琴专用的减字谱,很多曲谱才得以保留。 楼主若是识谱,可网购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迪先生遗作《弦歌雅韵》,收录了一百多首历代古琴歌曲的词谱,值得收藏。 琴歌,即抚琴而歌,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能够较好地表现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很多古代歌曲都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保留。 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阳春白雪》就是春秋时期的一首著名琴歌。 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文学家姜夔(号白石道人)创作的琴歌《古怨》。明代以后不少琴谱,都对琴歌作品进行了收录。琴歌作品很多,其中不乏优秀者,如《秋风词》、《关山月》、《凤求凰》、《极乐吟》、《阳关三叠》、《苏武思君》、《渔歌》、《古怨》和《胡笳十八拍》等。 楼主可以在百度音乐中搜索“琴歌”,能找到《竹枝词》,《黄莺吟》,《凤求凰》,《阳关三叠》,《秋风词》,《忆秦娥》,《关山月》。虽然大都是明清时期打谱整理,但保证是古人的诗词配了古人的曲子,原汁原味,听来依然古韵十足。 也可以到“中国古曲网”开拓视野哦! 附几首琴歌歌词----看你是否喜欢: 《古怨》姜夔 日暮四山兮烟雾,暗前溥,将维舟兮无所。追我前兮不逮,怀后来兮何处。屡回顾。 世事兮何据,手翻覆兮云雨。过金谷兮花谢委尘土,悲佳人兮薄命谁为主。岂不犹有春兮,妾自伤兮迟暮。发将素。 欢有穷兮恨无数,弦欲绝兮声苦。满目江山兮泪沾屦。君不见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飞去。 《阳关三叠》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遄行 遄行 长途越渡关津,历苦辛 历苦辛 历历苦辛宜自珍 ,宜自珍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依依顾恋不忍离 泪滴沾巾 ,感怀 感怀 思君十二时辰 ,参商各一佷。谁相应 谁相应 谁可相应日驰神 日驰神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旨酒 旨酒 。未饮心已先醇 载驰铟 载驰铟 何日言选轩磷 能酌几多巡 千巡有尽 寸衷难泯无穷 的伤感 尺素申 尺素申 尺素频申如相亲 如相亲 咿~!从进一别,两地相思如梦频 鸿雁来滨 《秋风词》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初听琴歌,大概年轻人都不会喜欢它拖沓的散板和吟唱方式。但你不能否认,这就是历史----古韵幽幽,超凡脱俗,非静心敛性难品其味。 所以说~~曲高难免和寡啊。不过楼主有心探求纯正的古典文化,其志可嘉! 3.中国最古老的歌曲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乐谱是古琴谱《碣石调·幽兰》。 该谱前“序言”说,《幽兰》是六朝丘明(493一590)所传。实际上,它是一首用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弹奏法的文字诸。由文字谱发展成为采用文字中各种象形性的笔画,拼成符号,并作为右手音位与弹法的减字谱,是依据乐器产生的记谱法(如:謦,即右手中指勾第一弦,左手中指按一弦七徵)。唐人曹柔首创此法,晚唐陈康士、陈拙依此谱式整理了大量琴谱传世。宋元以来,少琴家使其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古琴音乐所以能卷肤浩繁,保存至今,主要是得益于减字谱。 《幽兰》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由今天的古琴家们根据>影印唐人手钞的卷子发掘出来,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研究中国唐代以前的音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曲乐谱。 4.中国古琴出于那个时期自古琴产生至今,历代都有对古琴的记载。 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旷,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 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著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 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 近代:著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著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琴学丛书-琴镜》)。 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琴刊》,中国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有《忆故人》、《泣颜回》。古琴改革的推行。 现代后期:大量新琴曲的创作,古琴音乐交响化,专业作曲家加入古琴创作行列。 5.3 中国古琴的历史汉弦歌俑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 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如嵇康擅长弹奏古琴名曲《广陵散》,己传为历史佳话。创作的著名乐曲有嵇氏四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传为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以及六朝宋王义庆《乌夜啼》。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调幽兰》,为南朝梁丘明传谱,现存为传到日本的唐手写卷子,是中国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 唐代诗人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都为古琴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白居易爱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他的琴艺很高,并能自弹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写道:鸟栖月动,月照夜江,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闻无古今。” 张祜的《听岳州徐员外弹琴》也有:“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 描写了古琴丰富的表现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等。 赵耶利总结当时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盛唐的董庭兰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传世。 薛易简在他著的《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是:“可以观风教、摄心魂、辨喜怒、悦情思、静神虑、壮胆勇、绝尘俗、格鬼神。”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晚唐曹柔鉴于文字谱‘其文极繁‘,使用不便,而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是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 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兰(开元、天宝年间),从其师陈怀古处承继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沈、祝二家声调,擅弹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天宝中琴家薛易简,可弹大弄四十、杂调三百,并有理论著作《琴诀》七篇,擅弹《三峡流泉》、《胡笳》、《乌夜啼》、《别鹤操》、《白雪》等曲。 晚唐还有琴人陈康士根据屈原《离骚》所作的琴曲等。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 南宋时期杰出琴家郭沔(号楚望,生于1190年,卒于1260年后)和他的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遗产的整理、创作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如郭沔创作的琴曲《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刘志芳创作的《忘机》、《吴江吟》;毛敏仲创作的琴曲《渔歌》、《樵歌》、《佩兰》、《山居吟》等都流传至今。 当时著名的琴曲还有《楚歌》、《胡笳十八拍》、《泽畔吟》等;琴歌有姜夔(公元1155一1221)的《古怨》;庐山道士崔闲所著《醉翁吟》等。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6.古琴的发展历史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5]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6]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1]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4] 古琴(3张)先秦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 [8]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和师涓等。史载他们都有高超的琴艺。 而在先秦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 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士人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 后世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列子、伯牙、雍门周、孔子等。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两汉中国古代十大名琴(10张)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 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邕女儿蔡琰作,实则《大胡笳》和《小胡笳》皆为唐人借题所作。 此外还有刘向所著《说苑·琴录》,扬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广陵散》也在此时广为流传。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司马相如和桓谭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乐谱可追溯到汉朝。 魏晋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4首,合称“嵇氏四弄”,现存同名琴谱载于明代琴谱,可能并非原作;还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 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和柳恽等。 隋唐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 唐代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了记录琴音乐主要谱式。初唐时琴也传到朝鲜和日本。 期间著名琴人还有李白、白居易、韩愈、赵耶利、薛易简、陈康士和陈拙等。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 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 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元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 第1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 期间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倪云林、耶律楚材和苗实等。宋季金元时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贵族的文人间广为流传。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 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 7.我国古代出现的五种较为重要的记谱法是什么古代音乐记谱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声曲折——可能是汉代歌诗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目前不能确知其具体形态。《汉书·艺文志》载有“河南周歌诗”7篇之后,有“河南周歌声曲折”7篇;“周谣歌诗”75篇之后,有“周谣歌诗声曲折”75篇。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惟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传自六朝梁代的丘明,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由于文字繁复,使用不便,唐代许多琴家对其减化,后由曹柔确立为减字谱。 减字谱——是由文字谱发展而来的,由唐代曹柔创立。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 记音名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减字谱是对文字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敦煌乐谱——是一种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有20个谱字,表示琵琶的20个音位。此谱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一个北宋时期存放以佛教经卷为主的“藏经洞”内发现的。 俗乐二十八调音高谱——是一固定调性质的体系,用以表达音高记谱的字符也是一个固定调性质。可能是唐代的“燕乐半字谱”。《辽史·乐志》、《梦溪笔谈》中均有记载。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记载了二十八调的音高字符。 俗字谱——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它通过运用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和其他常用的符号。 工尺谱——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工尺谱被广泛用于民间歌曲、器乐曲、曲艺、戏曲等乐种中。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 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来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 律吕谱——相传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已有此种乐谱。宋人赵彦肃传谱的《风雅十二诗》即用此谱。谱中用十二律吕名称表示旋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吕名称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右下方。谱中载有《关雎》等12首《诗经》歌曲。 二四谱——是一种古老的弦索谱。潮州弦丝乐即用此谱。二四谱是以二、三、四、五、六、七、八作为谱字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它是基于五声音阶基础,当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则是将原三、六两音重按弦而获得。 8.中国最早的古琴曲谱是什么《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 谱保留下来的琴曲。 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 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 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 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 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 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 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 兰操》即《幽兰》。 吴文光于1979年据《古逸丛书》所刊 唐人手抄卷子本文字谱打谱。乐曲共分四段, 旋律越出五声音阶范式,别具一番意趣。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 却得不到诸侯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 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 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 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此曲短小精悍,全曲共四段:第一段 是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 节奏缓慢, 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 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 的情绪。 9.古琴和古筝的区别其一,两者形成年代上的区别: 古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类乐器,有实据可考至少形成于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 古筝又名"秦筝",在战国的时候筝就已经流行了 其二,形制上的区别: 古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雁足(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体造型颇有典故。琴体总长度为3尺6寸5分(折合约1225mm),以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以此印证“天圆地方”之说。古琴共有十三个徵位,装饰以金玉的圆点来标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时以指触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进化演变而来,史书记载,最早期的古琴仅设有五根弦,以象征金、木、水、火、士,周文王为悼念其死去的儿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称。 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筝。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于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从乐器形制、制作工艺与构造上来说,今天的筝已与古时的筝有较多区别。 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 其三,音域、音色、表现力上的区别: 古琴虽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宽达四个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个"琴徵",可以弹奏出许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个人感觉在艺术表现上属于写意类。 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表现力丰富而形象。 其四,曲谱上的区别: 古琴琴谱自成一格,古时多用"文字谱",到了唐朝后多用“减字谱";减字谱相传为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是属于指法谱。 而古筝古时多用"工尺谱",现今多用"简谱"、"五线谱"。 其五,演奏方法上的区别: 古琴的弹奏,多称为“抚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 而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和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