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名句对答1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是唐朝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九歌??湘夫人》 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5王昌龄 6江湖夜雨十年灯 7昔我往已,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雪雨霏霏 2.根据《诗经》中的《氓》回答以下问题 1.诗中叙述了主人公婚恋生活中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相思相恋,占卜结婚;男子移情;女子辛勤持家,男子凶恶相对;少年时期甜蜜相处,海誓山盟。 2不会。 3.“子”到“复关”再到“士”。原因:女子一开始对男子有好感,所以称“子”,后来女子喜欢上了男子,就用“复关”特指男子,最后男子移情别恋,女子伤心难过,就用了对男子通称的“士”以表示女子对男子行为的不满,和想断绝关系的心情。 4.以叙事为主。 我查到的2的答案是3次提到淇水,第一次是结婚时婚姻的见证,第二次是女子被遣送回家时内心的悲伤,第三 次是女子想通时再次联想到戚淇水曾见证二人喜接连里。还有一个是1.是女子和男子爱情的见证。 2.女子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像淇水一样天长地久。 3.景物描写,烘托气氛,表达心情。还有一个: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也反应姑娘对这位小伙子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应该是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裙裾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湿则有泮”,这应该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3.诗经赏析诗经鉴赏2篇,可以任选一篇。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 硕人》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 黍离》。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4.在线等答案北青政的考试题,,同等答案。。。 1知己 对大道的追求 2郑伯称王,其母替共叔段求城,共叔段叛变,郑伯攻打,共叔段败。 郑伯 治国之策,审时度势,腹有心计 共叔段 莽撞急躁,不考虑周详,二心 3人才观 重贤才,识人论事,用人得当 士 勇敢,有谋略,有仁德,地位高,国与国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4末路英雄,偶然的客观条件,妇人之仁而目光短浅的主管因素导致,慷慨悲壮 5代与代的风波,一代不如一代 10渔父 避世隐居 逍遥自立 屈原 处浊世而持高志 愤世嫉俗 多遗恨 5.天问的对答科学诗作的姐妹篇《天问》《天对》 中国是诗的王国,自《诗经》年代开始,千百年来,诗人辈出,诗篇灿烂。屈原是《诗经》以后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其《楚辞》是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又是《楚辞》中的雄伟奇特的一篇科学诗作。在这首长诗中他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人物历史无不涉及。从天文角度来看,《天问》对于古代史迹和人物提出许多疑问,这在古代史和神话研究上很有意义。但是《天问》最有价值的还是在科学方面,特别是天文科学上。在《天问》中屈原首先提出天体起源问题: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屈原问道:关于宇宙起源的情况,是传下来的呢?天地还未成形的时候,如何能考察出来呢?那时昼夜未分,浑浑沌沌,谁能弄得清楚呢?又有什么在回旋浮动,这种无形的 象是如何可以分明呢?日明夜暗,昼夜交替,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阴阳二气的结合和变化,这是什么道理呢?天有九重?是谁动手营造的呢?这是何等样的伟大工程,最初是谁创造的呢? 这些问题,经屈原一问;实际上都成了自然科学问题。质疑是科学的起点,不质疑,不去探索,科学就不能发展,传统的旧的观念还可以长期统治人心。王逸不是在《天问 序》中说: “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 。屈原则不然,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对《天问》所赞说的: “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未,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对于天地起 屈原 源问题,屈原虽然没有作出答案,但是通过这些诗句也反映古代对于天地起源的认识,至少包含以下三点:天和地是从浑沌中产生的;天地的起源与阴阳二气的作用有关系;天穹一共有九重。从浑沌中生成天地的这个概念一直沿用了好几千年,并且自始至终和元气相联系的,即浑沌是一团朦胧不分的,无定形的气。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说,他研读屈原的名篇《天问》,发现这是大诗人用诗的形式写就的宇宙学论文,屈原在2500年前就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几何学和物理学的对称性原理,提出了地球是圆的,可能是个东西、南北不一样长的扁椭圆球体。 自屈原《天问》产生后,在中国历史上对屈原所提出问题作出回答的,恰恰不是科学家,而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柳宗元在《天对》中批判地继承了《天问》的思想,并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一一回答了《天问》提出问题。《天问》和《天对》是科学诗作的姐妹篇。 从元气本位论出发,吸取古代浑沌中生长天地的思想,把天地的产生完全看作是自然界本身发展变化的结果,这个唯物主义的天体演化观点在柳宗元《天对》中有着十分清晰的阐述。柳宗元对《天问》是这样回答的: 本始之茫,诞者传焉。 鸿灵幽纷,曷可言焉。 柳宗元 曶黑晰眇,往来屯屯, 庞昧革化,惟元气存, 而何为焉,合焉者三, 一以统同,吁炎吹冷, 交错而功。无营以成。 沓阳而九。转稞浑沦, 蒙以圜号。冥凝玄厘, 无功而成。 译成现代语言便是这样:关于天地形成以前的渺茫情况,都是荒诞不经的传说,那些乱七八糟的神灵事迹,有什么可讲的呢?昼夜交替,万物从浑沌中变化发展,这一切都只是由于存在着“元气”的缘故,哪里是谁造成的呢?阴阳的结合和变化,也是元气的作用:元气缓慢得吹动,天气就炎热,元气迅疾地吹动,天气就寒冷,如此反复地交替而发生作用。所谓天有九重,并非谁经营创造,而是由于阳气的无限积聚。天并非圆形,因为构成天的阳气,像车轮般地旋转不息,使人产生天园的幻觉,所以被加上“圜” 的称号。由于元气的变化发展创造了天地,这一切全都出于自然,又有谁为此建过功绩,做过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