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归来兮

1.魂归来兮 出处

出自战国时期屈原作品《楚辞》中的一篇《招魂》

原文节选

巫阳焉乃下招曰: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㠯托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兮!不可㠯托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译文

巫阳于是降至人间招魂说:

“魂啊回来吧!

何必离开你的躯体,往四方乱走乱跑?

舍弃你安乐的住处,遇上凶险实在很糟。

“魂啊回来吧!东方不可以寄居停顿。

那里长人身高千丈,只等着搜你的魂。

十个太阳轮番照射,金属石头都熔化变形。

他们都已经习惯,而你的魂一去必定消解无存。

回来吧,那里不能够寄居停顿。

“魂啊回来吧!南方不可以栖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受秦欺骗,入武关而被拘于秦;楚立太子横,是为顷襄王。公元前296年,楚怀王逃跑不成,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贪图淫乐,置国耻君仇于不顾。他的遭遇曾令楚人举国哀之。屈原痛悼楚怀王,于是,作诗为他招魂。

在屈原所处时代,认为灵魂不死,灵魂是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凡是人睡眠时、重病昏迷时,以及死去时,都被解释为灵魂出窍,即灵魂脱离了肉体,要想让人活过来,就需要把灵魂重新招回到肉体之中。屈原借“魂兮归来!”希望楚怀王灵魂能得到归向和安抚,借以凭吊楚怀王。

后文“魂兮归来!”所表现的是屈原招自己的魂,望自己魂归楚国,抒发了作者的爱乡爱国情怀,并利用已有的巫术形式表达更高的人生追求,在人生自我实现的层次上超越了巫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招魂

2.长铗归来兮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战国策·齐策》。原话是:“(冯谖)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后面还有类似的句型,如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等等!

书中对冯谖此人评价颇高: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就是说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重视贤士!~

擅招揽人才

冯谖鱼、冯援剑、弹铗】

见于《战国策·齐策四》:齐人冯援家贫,托食于孟尝君门下,因自言无能,盂尝君便笑予收留。“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歇曰:‘长铗(剑把)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铁,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盂尝君问:‘冯公有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援不复歌。”后来冯援成为盂尝君手下最得力的谋士。比喻指贤士怀才未遇,或反指受器重。

3.对《诗经》中《伯兮》的翻译及理解

伯兮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题目】:伯兮

【内容】:《伯兮》是 一首思念的诗,描写 一妇女对久役于外的 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伯兮朅[1]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2]。

【注释】: [1]:音切,英武高大殳:音书,竹制兵器杲:音稿,明亮的样子谖草:萱草,忘忧草 [2]:音妹,忧思成病

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朅:勇武

桀:通“杰”,杰出的人

殳:古代杖类兵器

膏沐:发油与洗发水

适:悦

容:打扮

杲杲:日出明亮貌

愿言:思念的样子

甘心首疾:形容思念的深切

焉:何

言:动词词头,一说是 代词“我”

树:种

背:北堂,即后堂

痗:病

【翻译】:

伯啊,伯啊,你真是我们国家最魁梧英勇的壮士了,你手持着兵器殳,作为王的勇士,冲锋陷阵,是军中的先锋官。自从你随着东征的队伍出发,离开家,我就日夜思念,头发乱了也没心思理,更没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给谁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阳,总是事与愿违。我情愿想你想得头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换回你的归来。树荫之下生长的忘忧草,能够消除掉记忆的痛苦,(我佩戴了忘忧草,却仍不能忘记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够快些回来。(只要你能回来,我情愿头疼心碎。)

【赏析】:

《伯兮》描写在家思妇想念出外远征的丈夫,表达了无法忍受的强烈情感。师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激起刻苦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而且,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的特点。

【作者小传】: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4.对《诗经》中《伯兮》的翻译及理解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1。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2。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3。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4!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5。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6!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7。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8! 【注释】 1、伯:排行老大的称呼,也是周代妻子对丈夫的称谓,相当现在的阿哥、大哥。

朅(音切qie):威武的样子。桀(音杰jié):通杰,才智出众之人。

2、殳(音书shū):古代一种竹或木制兵器,长一丈二尺,有梭无刃。前驱:即前锋、先锋。

3、蓬:草本植物。叶细长而散乱,茎干枯易断,随风飞旋。

4、沐:洗头。一说指米汁,古人用米汁洗头。

适:一说但。一说悦、乐。

容:修饰容貌。 5、杲杲(音搞gǎo):形容光明的样子。

6、愿:思念殷切的样子。一说沉思状。

7、谖(音宣xuān)草:同萱草,俗称忘忧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使人忘掉忧愁。背:古通北。

一说指小瓦盆。 8、痗(音妹mèi,又音悔huǐ):忧病,忧伤。

【译文】 哥哥呀真威武,咱们国家的英雄。 哥哥握着殳,为国王冲锋陷阵。

自从哥哥去了东方,我的头发便乱如飘摇的蓬草。 不是没有发油。

哪个有心思修饰容貌! 盼下雨盼下雨,即亮堂堂地挂着烈日。 一心把我的哥哥想,想得头痛又何妨。

何处能找到忘忧草?将它栽到北边。 一心把我的哥哥想,使我心痛又悲伤。

伯兮:妇人思念她的从军远征的丈夫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译文】 我的哥啊多英勇,在咱卫国数英雄。 我哥手上拿殳杖,为王打仗做先锋。

打从我哥东方去,我的头发乱蓬蓬。 香油香膏哪缺少,叫我为谁来美容! 好像天天盼下雨,天天太阳像火盆。

一心只把哥来想,头痛难忍又何妨? 哪儿去找忘忧草?为我移到北堂栽。 一心只把哥来想,病到心头化不开。

【注释】 1、伯:或是男子的表子。女子也可以叫她的爱人为“伯”、“叔”。

“朅(怯qiè)”:见《硕人》篇注。 2、桀(杰jié):本义是特立貌,引申为英杰。

3、殳(殊shū):兵器名,杖类,长一丈二尺,用竹制成。 4、前驱:在前导引。

5、蓬:草名。蓬草一干分枝以数十记,枝上生稚枝,密排细叶。

枝后往往在近根处折断,遇风就被卷起飞旋,所以叫“飞蓬”。这句是以飞蓬比头发散乱。

6、膏沐:指润发的油。 7、适(迪dí):悦。

谁适为容:言修饰容貌为了取悦谁呢? 8、杲杲(搞gǎo):明貌。以上两句言盼望下雨时心想:下雨吧!下雨吧!而太阳偏又出现,比喻盼望丈夫回家而丈夫偏不回来。

9、愿言:犹“愿然”,沉思貌。 10、疾:犹“痛”。

甘心首疾:言虽头痛也是心甘情愿的。 11、谖(宣xuān):忘。

谖草:是假想的令人善忘之草。后人因为“谖”和“萱”同音,便称萱草为忘忧草。

12、树:动词,种植。背:古文和“北”同字。

这里“背”指北堂,或称后庭,就是后房的北阶下。以上二句是说世上哪有谖草让我种在北堂呢?也就是说要想忘了心上的事是不可能的。

13、痗(妹mèi,又音悔huǐ):病,忧伤。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

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

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

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 《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所以我们译作“大哥”),口气中带着亲切感。

——现代的歌谣还常见这种情形。这位丈夫为什么是值得骄傲的呢?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

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

——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

这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

5.诗经中一首悼念亡妻的诗

《诗经》爱情诗赏析(二)《邶风绿衣》赏析

永恒的悼念曲,不绝的招魂歌--《邶风-—绿衣》赏析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解:

黄里,黄色的内衣。曷,何时。已,停止。

亡,同忘。女,同汝。治,整理。古人,故人,指亡妻。

俾,使。訧,过失。絺(音痴),细葛布。綌(音隙),精葛布。

凄,凉快。获,合。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诗人由身上所穿的衣裳想起了缝制这衣裳的妻子,物在人亡,黯然神伤。诗中两言"忧"、"思",意深语凄,表现出无限的悲郁之情。"绿衣黄裳"是故人亲手所制,衣裳犹穿在身,而斯人已去,痛哉哀哉,反复咏唱,让人为之落泪。第一、二节,心之忧矣,曷维其已。两言忧之,是说面对衣服,心里的悲伤没有尽头。第三节,男子强调衣服"女所治兮",可见其对妻子的回忆及爱念之深。这让我记起曾读过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句子,其中同样也有怀念亡妻的:"亭中有枇杷树,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树已长大如盖,而清晰记得是妻死之年亲手所植,当初也许作者和亡妻共植浇水,而今植树已长大,而人却奄然而逝,对妻的怀念正如亭中树,与日俱长,语虽绝而哀伤之韵袅袅如缕不断,读至此,潸然泪下。第四节明的说衣服穿在身上非常凉快,但是强调的是"实获我心",言其只有亡妻才是他的最爱。魂兮归来。这是纯真的心灵的呼唤。斯人虽已去,但天堂之中是会回应这旷古的呼唤的。天堂虽然遥不可及,心灵却是指向它的。

6.《诗经 卫风 伯兮》的故事

【内容】:《伯兮》是 一首思念的诗,描写 一妇女对久役于外的 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自古以来女人爱美,先前都是打扮来打扮去的,而《伯兮》中这名女子如今却懒得梳妆,蓬头垢脸坐着等待,等待她心目中那个威武健壮的“为王前驱”的夫君归来。然而思念的日子实在不好过,想他想得头也痛心也病,真想得到一棵忘忧草把他忘却。但是尽管痛苦难忍,还是有点想念的好,想着他,也许生活还有些盼头与希望,心甘情愿地想念着,承受着煎熬,“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必要的时候甚至连性命都可以交付。

也许他们是新婚夫妇,上战场前他还执画笔为她描眉,然后在云鬓旁别上几朵小花,娇羞脸庞,顿时生辉。这是她所盼望的现世安稳。哪知道,残酷的战事就把心爱的丈夫拉到生死未卜的战场。战场上,短兵相接,朝不保夕,自己在日日夜夜不安之中,肝肠寸断。天下女子所希望的也就是那现世安稳与岁月静好,有爱人,还可以被爱,长相厮守,到生命的尽头,这就是人生的完满。往往,天意弄人,连这仅有的一点美好都不成全,道不尽的离合,唱不完的悲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