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大碑林】指的是什么他们分别是:陕西的西安碑林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台湾高雄的南门碑林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 陕西的西安碑林是中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年间,明代始称“碑林”,收藏历代碑石11700多块,现展出1000多块。 其中的汉代《曹全碑》、唐代颜真卿的《玄秘塔碑》等享誉古今。收藏的唐代《开成石经》,刻有《周易》、《尚书》、《诗经》等12种当时知识分子必读的书籍,是一座大型石质书库。 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收藏2000多块碑碣,是收藏汉代石碑最多的碑林。不同朝代建筑的13座碑亭中竖立着高大过丈、矮小盈尺的历代石碑,其中汉代《史成碑》、《乙瑛碑》、《礼器碑》等是闻名中外的珍品。 台湾高雄的南门碑林收藏有1000多块碑石,碑刻着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都是碑石精品。 著名的航天城西昌的地震碑林拥有100多块碑石,记载了西昌、甘泉、宁南等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情况,特别是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西昌发生的三次大地震的详细情况,弥补了历史资料的缺失,是研究地震史的宝贵资料。 2.中国四大碑林你好,四大碑林:是陕西的西安碑林、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台湾高雄的南门碑林和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 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石碑是我们重要的历史文物。西安碑林折叠简介西安碑林坐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 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艺术宝库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 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浮雕瑞兽、涌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 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 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此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孔庙碑林折叠介绍位于国子监东面的孔庙,矗立着198块碑刻,记录着元、明、清三个朝代600年来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录取名次。孔庙碑林见证了旧时的科举制度。 折叠书法宝库孔庙内碑石林立,丰富多彩,书法艺术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最著名、最珍贵的是现存在孔庙东庑内的十八块汉碑,其中西汉时期的五块,东汉时期的十三块。 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石,上有"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字,为石工所刻,字体浑厚道劲。东汉碑刻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富有代表性的隶书珍品,所以历来为中外书法家所注目。 一九八。年日本一个书道协会派人前来曲阜考察五凤二年刻石,这位学者携夫人一同前来,到孔庙后专找这块碑,及至找到,一见碑石保存得十分完好,夫妻二人兴奋得跳了起来,并马上挂国际电话与国内同事联系,报告喜讯。 该书道协会叫他把这块碑石拍照下来,他向我有关人员提出后,被婉拒,夫妻二人竟在房间抱头大哭,感到莫大的失望。后来经请示有关方面批准同意,让他们拍照了汉碑群的一个侧面全景,他们又高兴得热泪横流。 大成门前的十三碑亭中珍藏着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封建帝王的五十多块御碑,碑文多是重修孔子庙记或歌颂孔子功德的,书法艺术无与伦比。"清大碑"是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7年)所立,碑石重约三十五吨,赑屃。 3.古莲花池的碑林竟有什么莲池的碑林散落于园内亭台楼阁的四周,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花池相互辉映。 古莲花池共收藏碑石140余方。 《田琬德政碑》是园内年代最为久远的碑刻,它的书丹者是唐代书法家苏灵芝。 苏灵芝擅长写碑,此碑写得笔墨婉畅、刚柔相济,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水平。 蔡京是北宋时期臭名昭著的奸相,他虽然声名狼藉,却写得一手好字,可当时人们谁也不愿保存他的字,镶嵌在莲池北碑廊的《蔡京送行诗碑》是国内惟一保存完整的一幅。 在它不远处的则是宋代名将岳飞书写的《出师表》,与蔡京的字相比,岳飞的字显得雄劲有力。 莲池碑刻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以外,最主要的还得数它的书法价值,其中书法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莲池书院法帖》。 《莲池书院法帖》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时,直隶总督那彦成命人将六位书法大家的墨迹摹刻在莲池书院的墙壁上,供学子们观摩研究的。 它包括褚遂良的《千字文》、颜真卿的《千福碑》、“草圣”怀素的《自叙贴》、米芾的《虹县诗》、赵孟兆页的《蜀山图歌》、董其昌的《云隐山房题记》、《李白诗二首》、《罗汉赞》等六家八种。 莲池的东碑廊和西碑廊中保存了7通清代皇帝御制诗碑,包括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笔。 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为祝贺保定莲池行宫的建成,将其祖父康熙的“圣迹”--“龙飞”二字带到莲池供奉,当时的直隶总督那苏图命人将此二字摹刻于石。 可以说,在莲池众多的碑石中,“龙飞”二字是最雅俗共赏的书法艺术作品。 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攻入保定,将莲池和书院珍藏的文物洗劫一空,只有这些碑林,因难以搬运才得以保存下来,它们也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 4.西安碑林的资料西安碑林座落于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学街(因清代的长安学、府学、咸宁学均设在这里而得此名)。 它于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 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 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荟萃的展室里,展示了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以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 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书画同辉的笔墨迹以及诗画双绝的王维的竹影清风更为碑林增辉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独有的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物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2年被公布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交往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了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 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贵资料。 《明德受纪碑》上刻有“大顺”、“永昌”字样。 这是明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遗物,记载着当时陕西大旱,粮价昂贵,“小麦每斗二两四钱,米每斗二两六钱”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惨景象;清刻《张化龙碑》,颂扬了当时领导陕西扶风、歧山一带农民反抗官府的张化龙;清刻《荒负歌》等,也记录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压迫剥削的广大农民的苦难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刘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从不同方面记录了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清末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外来侵略的事实。 碑林中还记载了诸多历代爱国主义人物,如被誉万世师表的孔子,统一中国文字的李斯,对蜀汉忠贞不渝的关羽,两袖清风的郑板桥,慷慨就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门销烟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历代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以及励精图治的邓廷桢,推行新法的康有为等。 他们那忧国忧民,为事业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也孔子的问答辞,主要内容讲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浮雕瑞兽、涌云;额上盖石,盖石边缘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不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 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 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此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石台孝经》、《开成台经》等名碑,原来竖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今西安市南门外)的国子监内,唐末韩建(大尉许国韩公)缩小长安城后,这些碑连同其它一些名碑都散落到了城外。唐昭宗以及后粱时期,陆续将这些石碑移到原唐代尚书省西隅。 到宋哲宗元佑年间(公元1086-1093年),又将全部碑石搬到学府之北,就是今天的碑林所在地。此外,明清两代的《兴学碑》、《修渠记》、《修栈道记》、《修城记》、《修庙记》等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安碑林不仅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书法艺术的宝库,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的美誉,令海外人士向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为秦国丞相李斯所书。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隶书写的,这是全国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碑刻,为汉碑中的精品。“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它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周易》文句,相。 5.西安碑林的介绍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6.碑林的介绍碑林(Forest of Steles),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类第1号)、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18个特殊旅游景观之一,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十五号。1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立于帝都长安务本坊国子监内的《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正式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陕西蓝田人),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现收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种(组)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藏于碑林。2西安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3。1961年3月4日,碑林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中国四大碑林是那四个四大碑林是陕西的西安碑林、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台湾高雄的南门碑林和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 陕西的西安碑林是中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年间,明代始称“碑林”,收藏历代碑石11700多块,现展出1000多块。 其中的汉代《曹全碑》、唐代颜真卿的《玄秘塔碑》等享誉古今。收藏的唐代《开成石经》,刻有《周易》、《尚书》、《诗经》等12种当时知识分子必读的书籍,是一座大型石质书库。 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收藏2000多块碑碣,是收藏汉代石碑最多的碑林。不同朝代建筑的13座碑亭中竖立着高大过丈、矮小盈尺的历代石碑,其中汉代《史成碑》、《乙瑛碑》、《礼器碑》等是闻名中外的珍品。 台湾高雄的南门碑林收藏有1000多块碑石,碑刻着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都是碑石精品。 著名的航天城西昌的地震碑林拥有100多块碑石,记载了西昌、甘泉、宁南等地历史上发生地震的情况,特别是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西昌发生的三次大地震的详细情况,弥补了历史资料的缺失,是研究地震史的宝贵资料。 8.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书记董劲威简历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 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 《开成石经》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珍等用楷书分写,花费了大约七年时间到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经。 其中包括《周易》6卷,《尚书》13卷,《诗经》20卷,《周礼》11卷,《礼仪》17卷,《礼记》20卷,《春秋左氏传》30卷,《春秋公羊传》12卷,《尔雅》3卷,以及《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十二种经书和五经文字及九经字样。计114石,文刻两面,228面,字列八层,共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 刻成后立于唐长安城的国子监内,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同时也是读经者抄录校对的标准。此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俨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质书库,这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对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