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碑林》古诗《大唐中兴颂》占据了碑林大部分壁面。 《金石萃编》称“碑高丈二尺五寸,宽丈二尺七寸”③,高宽都在450厘米左右。左行直书,21行,满行20字,不计题名款署,序颂共有263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 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 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 若令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 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 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 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 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 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 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 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于千万年。”就在安史之乱基本结束的这年,历经离乱之苦的元结感到“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乘兴写下了这篇颂文,所谓“歌颂大业,刻之金石”是也。 作为亲身经历战乱,曾经领军平叛的元结,理所当然地对战乱平息表达了欢欣鼓舞之情。碑文后署“上元二年(761年)秋八月撰,大历六年(771年)夏六月刻”,从撰文到刻碑,过去了整整十年光阴,只是这时的元结似乎不再像当年那样激动了,刻碑前夕所增的颂文末尾六句稍显勉强,“末篇三章颇辞费,笔力未能复铿锵”。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圆文破蜀罗”是比喻,“声眠篷底客”是听觉描写,“寒湿钓来蓑”是视觉、触觉描写.(2)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上,颈联是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角度写景,为下文的思念作铺垫;内容上通过景的描写营造氛围,抒发作者的情感.(3)根据诗歌题目“江上雨寄崔碣”可知,“崔碣”与诗人不在一起,因此这的“一恨”是指“雨中相望而不得相见的遗憾”.答案:(1)首联比喻,写雨落江面之形;颔联写雨打船篷之声和雨湿蓑衣之寒.综合视觉、听觉、触觉,正面和侧面相结合.(4分)(2)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角度描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营造了冷清迷蒙的意境,流露出作者怅惘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作铺垫.(4分)(3)雨中相望而不得相见的遗憾.(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13.用马援的功绩与郭子仪的功绩作对比,(2分)突出郭子仪的功劳之大,为下文作铺垫。 (3分) 14.“疏冷”“夕阳”写出了昔日繁华的歌舞池今天的冷落,(3分)含蓄地讽刺了朝廷对功臣的冷落。(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从诗歌结构上分析。 诗中引用马援的典故,说明马援的功绩卓著,与郭子仪的功绩作对比。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大约郭子仪死后六七十年,诗人赵嘏于大中年间(847——859)经过汾阳旧宅,其第宅已更加冷落,赵嘏触景生情,写下了《经汾阳旧宅》一诗:“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山河依旧,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可是,当年汾阳王府的歌舞升平之象,哪儿去了?古槐也许太老了,不再枝叶纷披,葳蕤蓁蓁,而是枝叶疏落,凉意森森;疏影荒冷里,只剩下夕阳残照,在猎猎西风之下,苍凉着那个逝去的时代,悲悯着那些曾经的英雄。 不过,人们并没有完全忘记他,人们还记得他当年那“曾轻马伏波”的“破虏”壮举。英雄毕竟是英雄,只是夕阳斜照下,染上了一层悲凉,怀上了一些悲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 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宫词唐“美人”不受宠幸,孤独寂寞,没有人身自由,对宫中森严制度恐怖气氛感到恐惧。答题时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反衬。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 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解析】1。 试题分析:此诗表达宫女幽禁深宫的苦愁思绪,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的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