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先秦以前的诗歌

1.先秦的诗歌代表作有哪两个

先秦 古谣谚 秦代以前,远及上古时代的歌谣、谚语。

先秦诗歌除《诗经》、《楚辞》及“逸诗”外,还有些歌谣谚语,它们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 远在文字出现之先,歌谣就已在人民口头流传。

由于当时无法记载下来,今天只能从古代文献中去发掘一些后人追记的材料。如《弹歌》,是一首古朴的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它以两个字为一拍,构成四个短句,记录了制造弹弓,弹出土丸,追赶飞禽走兽的狩猎生活片断。相传为上古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郊特性》)这本是蜡祭祝辞,辞句带点命令口气,实际上是求八蜡之神消除自然灾害,使人们生活得以安定。歌辞句式整齐,文字技巧已相当熟练,不可能出于传说中的伊耆氏时代,后代追记时大概已加润色。

《尚书·汤誓》则记载了传说是夏代末年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表现了人们对暴君的仇恨,具有强烈的反抗情绪。《孟子·梁惠王》也有同样的记载,说是诅咒夏桀的民谣,应当是比较可信的。

传说为上古时代的歌谣,散见于文献中的,还有《击壤歌》、《卿云歌》、《夏人歌》、《麦秀歌》等。所载之书,虽然比较晚出,但韵语赖口头流传,记载之前当已有较长的流传时间,记载时可能作些修饰,又难免受当时文体的影响,但不能断定它们就是伪作。

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见《帝王世纪》)据记载,这是帝尧时代一个80岁老人所唱的歌。从社会发展史看,原始公社时期,生产力相当低下,不可能有独立“凿井”“耕田”这样的经济生活,那个时代的人,也不大会有“帝力何有于我”的思想。

这些抵牾之迹,或出于后人的改笔,但从基本内容看,应该还是产生较早的。再如《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尚书大传》卷一)这首短诗,有内容,有辞采,句式整齐,技巧娴熟,虞舜时代的口头创作很难达到这样高的造诣,显然经过后人润色,但它的内容,表达了歌颂日月、崇拜自然的朴素感情,保存了古代思想习俗的影子。

古籍中记载的时代稍后一些的歌谣,如《采薇歌》,据《史记·伯夷列传》,它产生于以四言诗为主体的《诗经》时代,象这种艺术上比较成熟的自由体歌辞,即使可能产生,也未必能完全保持原貌。《楚狂接舆歌》(《论语·微子》)、《孺子歌》(《孟子·离娄上》),则已透露出向《楚辞》体过渡的端倪。

与《楚辞》更接近的,是战国时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据《说苑》记载,这首歌是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过来的,乘船的是王子鄂君子皙,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歌调婉转,感情深挚。“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句隐语,“枝”是“知”的叶音,有点象南朝民歌,沈德潜评此诗说:“与‘思公子兮未敢言’(《九歌·湘夫人》)同一婉至。”

(《古诗源》) 古代往往谣、谚并称,其实谣和谚意思相近而又有别。谣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谚指谚语,它用简单通俗的固定语句,说明一定的道理。

殷商以前的谚语,今已罕见。记载谚语较多的古书莫过于《左传》,如:“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闵公元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僖公五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僖公五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昭公三年》)。

这些谚语产生的上限,已经很难考定,而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都已相当成熟。前两例亦谣亦谚,后两例已近格言,都不可能是上古初民的创作。

《论语》、《孟子》、《荀子》、《国语》、《战国策》、《礼记》等书中记载的古谚语还有很多,产生和写定的时间更晚,大体上都是句式整齐的格言式的语句,是人们劳动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逸诗 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诗”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诗经》305篇以外的,前人称它们为“逸诗”。

今传的《诗经》并非足本,如《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6篇,篇名都见于《仪礼·乡饮酒礼》和《仪礼·燕礼》,而其辞不存。《毛传》以为“有其义而亡其辞”,朱熹《诗集传》认为这6篇皆“有声而无辞”。

多数学者则同意《毛传》之说,以为本来有辞而亡逸了。还有《商颂》,据《国语·鲁语》说,原来有12篇,今《诗经》所收只有5篇,其他7篇何时散逸不能定。

此外,今传本《诗经》中还有阙句的情况,如《小雅·沔水》共3章,前2章每章皆8句,而第3章仅有6句,朱熹疑脱首2句;《周颂·维清》仅有4句,朱熹疑有脱文;《鲁颂·(外门内必)宫》共9章,前5章中,第一、第二、三、五章每章皆17句,独第四章为16句,朱熹以为脱1句。姚际恒《诗经通论》反对朱熹之说,以为此诗无阙句,但理由不足。

先秦古籍所引的“诗”句,如《荀子·王霸》所引“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为之则存,不为则亡”,《臣道》所引“。

2.先秦时期的十九首古诗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⑴,与君生别离⑵。

相去万余里⑶,各在天一涯⑷; 道路阻且长⑸,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⑹,越鸟巢南枝⑺。 相去日已远⑻,衣带日已缓⑼; 浮云蔽。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作品介绍】 《青青河畔。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14-05-28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

清商随风发④,中曲正徘徊⑤。 一弹再三叹,慷。

14-05-28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作品介绍】 《涉江采芙蓉》出自《。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⑴,结根泰山阿⑵。 与君为新婚⑶,兔丝附女萝⑷。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⑸。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⑹。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⑺! 伤彼蕙兰花。14-05-28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作品介绍】 《庭中有奇树》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作品介绍】 《迢迢牵牛。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⑴,遥望郭北墓⑵。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⑶。 下有陈死人⑷,杳杳即长暮⑸。

潜寐黄泉下⑹,千载永不寤⑺。 浩浩阴阳移⑻,年命如朝露⑼。

人生忽。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作品介绍】 《去者日以。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作品介绍】 《生年不满。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长巧笑,携手同车归。

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①。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②! 文彩双鸳鸯③,裁为合欢被④。 着以长相思⑤,缘以结不解⑥。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⑦? 【作品介绍。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

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⑤,泪下沾裳衣⑥。 【作品介绍】。

3.求先秦诗19首

先秦诗歌包括《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的诗歌的总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里面共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305篇。其中一部分是司乐太师所保存的祭歌和乐歌,另一部分––较多也较重要的部分––––是经过采集和整理的民歌。

这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以成功告于神明”的祭歌。

现存的“颂”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计40篇。这些诗,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的典礼,“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都是西周的乐歌。

其中有叙事诗,有抒情诗,有对前代英雄人物的歌颂,有对当时政治的讽刺。共105篇,大部分是高度现实性的作品。

“风”是民歌,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就是所谓“十五国风”。十五个地方是: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等,大都在黄河流域。

“风”共160篇,大部分是人民抒发自己感情的作品。这些诗在《诗经》中占主要地位,比“雅”、“颂”更富于现实性。

《诗经》中的名篇有: “七月”,控诉社会的不平现象。 “伐檀”,揭发寄生阶级的不劳而食。

“硕鼠”,表达对剥削者的憎恨和对朦胧的“乐土”的热爱。 “六月”,表现为祖国统一而战斗的意志。

“采薇”,表现在艰苦环境下对祖国的忠诚。 “无衣”,表现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关雎”,表现男女青年的热烈追求。 “静女”,表现真挚的热烈的爱恋。

“氓”,表现妇女被男子遗弃的哀怨。 《诗经》的形式是以四言为主。

一首诗分几章,章与章只变换几个韵脚字,每章押不同的韵。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赋”、“比”、“兴”三种。 “赋”,就是铺陈描写。

“比”,就是比喻。 “兴”,是先说一件事以引起所要说的事。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前两句就叫“兴”。 《诗经》在汉代以前只叫“诗”或“诗三百”。

“经”字是汉儒加上去的。如孔子说过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左传》中也常引《诗经》中的诗,常有“诗云”字样。 《诗经》和《尚书》、《礼记》、《易》、《春秋》一起合成儒家的“五经”,是儒家必读的经典。

孔子对《诗经》评价很高,如上边提到的那句,译出来就是“《诗经》中的三百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不纯正的”。对《关雎》,孔子这样评价:“《关雎》乐而不淫(放荡),哀而不伤(伤生)”。

孔子听了《关雎》的演唱之后,高兴地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译文:从太师挚演奏的开始到《关雎》的结尾,丰富而美妙的音乐充满了我的耳朵啊! 希望同学们找《诗经》来读一读,也可对照有白话译文的来看。比较好的本子有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

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就是后世所说的“楚辞”。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句子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当时写楚辞的人除屈原之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他们的作品大都散失了,只有宋玉还留下了《九辩》、《登徒子好色赋》、《风赋》、《高唐赋》、《神女赋》、《招魂》。

下面主要介绍屈原的作品。 屈原,名平,“原”他的字。

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很受楚怀王的信任。

但他后来被谗见疏,不被怀王信任了,以后又被流放,虽后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直到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

《离骚》是屈原的主要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最长的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即遭遇忧愁之意。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

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宏伟的抱负,想挽救楚国的危亡,这些都在诗中表现出来。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首。

它不是一时之作,西汉时才被人把它编在一起,加上《九章》的名字。这些诗大都是诗人被疏远或流放在外作的,其中多表现了思念乡土的感情。

《九章》里的诗,除《桔颂》外,主题思想大都与《离骚》相同,而表现手法却有很大差别,这突出表现了屈原作品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九歌》共十一首,“九”是虚指。

这些诗与祠神有关。古人认为这是屈原流放时,见了当地民间祠神的乐舞歌辞,而写了《九歌》。

《九歌》所祠的神有太阳神(《东君》),主寿夭的神(《大司命》),主子嗣的神(《少司命》),黄河之神(《河伯》),湘水之神(《湘君》《湘夫人》),山神(《山神》),东皇太一神(《东皇太一。

4.先秦以前文学有何成就

先秦文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其中神话一部分却是相当丰富的。神话的产生远在阶级社会以前。

它在广大群众中口耳流传,经过不断的修改补充,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富于艺术想象,这是口头文学的发展规律。不难想象:原始人创造的神话活在人们口头的历史时期是非常长远的,而神话被记录下来直至今天为止,不过是很短的时期。

毫无疑问,神话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古的宝贵遗产。它通过丰富、美丽、奇特的幻想,表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积极影响。

诗歌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一种口头创作,完全是属于全社会的文学艺术。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庭,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单独创作,这中间也有着漫长的过程。

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诗歌。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下来的很少,所以《诗经》三百篇便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国风”有一部分民歌是人民的口头创作,经采录后成为书面文学。它们是被剥夺了文化学习权利的人民大众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

另外一部分诗歌是“雅”和“颂”,基本上是贵族的创作。贵族作品主要是歌功颂德以及反映贵族统治阶级的生活,虽然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的有社会意义的诗篇,但并非替人民说话的。

因此,民歌部分是《诗经》精华的主要部分。它们揭露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代表人民的直接呼声,有强烈的人民性、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

它和贵族士大夫的诗歌形成鲜明的对照,充分反映两个阶级两种文化的斗争。 继《诗经》三百篇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出万丈光芒的诗歌就是“楚辞”。

“楚辞”主要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由于战国时代社会的根本变化,私人著书的风气大盛。

屈原的“楚辞”也就是在开始有了私家著述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

屈原“楚辞”的特点是一种骚体形式,这一形式是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习来的。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从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

这是诗歌的发展,也是文学的革新。不仅如此,在内容上也大量采用民间的素材,如神话传说和方言习俗等,在创作方法上也大胆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更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善于向民间文学学习的光辉榜样。

事实证明;我国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向优秀的民间文学学习,挹取其精华,作为自己的营养,反之,其成就则极为有限。屈原这种良好的创始,正说明文学史上作家创作方面一个重要规律。

屈原以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诗篇中洋溢着悲愤炽烈的感情,表现了崇高的政治理想,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 我们习惯向来是“风”、“骚”并称的,“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国风》和《离骚》在过去的确为我们指示了文学创作的两条光明大道,今后也还会继续起着应有的作用。《诗经》和楚辞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先秦的散文也和诗歌一样,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极其光辉的成就的。它的发展过程也很长。

殷商以来,既有甲骨的契刻文,又有竹木筒的记载。到了西周,金属范铸的铭文比殷商更发展。

历史方面,既有记言的《尚书》的训诰体,又有记事的《春秋》的策书体。春秋以后,既有杰出的历史散文,又有卓越的诸子散文。

由于那时文学、史学和哲学尚无明确分工,它们虽是历史哲学著作,同时也都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所以散文的发展,在先秦这一阶段也是百花齐放、丰富多采的。

先秦的历史著作有记言体,有记事体,有编年体,有国别体,体裁既多,文章又好,这对我国历史记载形式的多种多样以及历代史学的发达是有绝大影响的。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高潮及其巨大成就是在当时各种阶级、阶层和各个学派的斗争中出现的。

无可否认,没有春秋战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没有那时各式各样的思想斗争,那种光辉灿烂局面的出现是不能想象的。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构成了我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至于后世政治家、哲学家、学者的政论文和理论文,古文家、历史家的叙事文和传记文,很多取法于先秦的散文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即使在今天,先秦散文在艺术方面也还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