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没落的原因

1.当代诗歌衰败的原因

“写诗的比读诗的多”,颇能概括当今诗歌的处境。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认为是诗歌这一最古老文学样式,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本人对此不以为然,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其地位举足轻重。

若要究其诗歌衰微的缘由,我想主要还是好的诗作越来越少了,诗歌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诗歌是人类抒发和渲泄情感,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主要载体。

《尚书•虞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而《礼记•乐记》也写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而当代诗歌的最大弊病,就是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既很少看到言志的成分,也很少看到抒情的成分,倒是无病呻吟的多了,故作高雅的多了,非得把简单明了的意思,写得晦涩难懂,似乎不这样就不是诗歌似的,似乎不这样就体现不出诗人水平似的。这正是当今诗歌阅读人群越来越少的主因。

细心者不难发现,古往今来,流传至今的诗歌都是易于传诵的,《诗经•秦风》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简单十几个字,就传达出丰富的意境,以及恋人的思念,久远而优雅。到了唐代,诗歌达到鼎盛时期,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诗很讲究韵律,形成了一种音乐美。

即使到了现代,诗歌也是主张简洁的,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通篇都是很简单的词汇,却被当作典范。与徐志摩一个时代的诗歌闻一多就主张“三美”,1926年5月,他在《北京晨报•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文章着重倡导了中国现代新诗创作的规范化、格律化,指出诗歌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还应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而今,这些优良的传统被舍弃了,留下的是一些诗人的孤芳自赏,和在封闭区间中聊以**。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诗歌”。也就是说,诗歌应该是朗朗上口的,可以用来歌咏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已经有两千五百年了,至今读来依然韵致悠然。也因为如此,它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开始兴起,并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也因之提升。这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诗人喜欢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不确定性。

北岛、舒婷、顾城是这类诗歌的代表诗人。尽管这类诗“意象”运用得较多,但思想性是明朗的,语境也是明快的,因此很受欢迎。

如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就是一首优美而抒情的爱情诗,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出一种新型的爱情观。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生代”和“后新生代”流派,这类流派的诗歌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反崇高、反英雄,在艺术上反优雅、反意象,诗歌的概念被颠覆,几千年下来所承载的东西一去不返,语序颠倒,句子被强拆,不仅看不到音乐美,甚至读者阅读起来都有困难,这种于读者而不顾的诗歌潮流,自然会失去市场。

但当今诗歌真的没有市场了吗?真的无可救药吗?否也!今年汶川地震,就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诗作,这些诗歌的作者很多就是网民,他们原本不懂什么创作技巧,却写出感人肺俯的诗歌,这对当今诗坛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和一剂猛药。记得有一首这样的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在网络上到处被转载,在电视上频频被朗诵,催人泪下。

汶川地震,诗歌出现短暂复苏迹象,理由很简单——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著名作家赵本夫认为,诗歌是最快捷的表达方式,可以直白地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这次在震灾后就出现了“不会写诗也写诗”的现象,许多灾区的农民也以诗歌来表达情感,看上去就像顺口溜,但你不能否认,这是一种情绪非常饱满的表达,是不由自主的。

因此,只要诗人能重拾诗歌的优良传统,反映民生、关注民生,就不怕没有市场。

2.当代诗歌衰败的原因

“写诗的比读诗的多”,颇能概括当今诗歌的处境。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认为是诗歌这一最古老文学样式,已经不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本人对此不以为然,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其地位举足轻重。

若要究其诗歌衰微的缘由,我想主要还是好的诗作越来越少了,诗歌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诗歌是人类抒发和渲泄情感,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主要载体。

《尚书•虞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而《礼记•乐记》也写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而当代诗歌的最大弊病,就是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既很少看到言志的成分,也很少看到抒情的成分,倒是无病呻吟的多了,故作高雅的多了,非得把简单明了的意思,写得晦涩难懂,似乎不这样就不是诗歌似的,似乎不这样就体现不出诗人水平似的。这正是当今诗歌阅读人群越来越少的主因。

细心者不难发现,古往今来,流传至今的诗歌都是易于传诵的,《诗经•秦风》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简单十几个字,就传达出丰富的意境,以及恋人的思念,久远而优雅。到了唐代,诗歌达到鼎盛时期,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诗很讲究韵律,形成了一种音乐美。

即使到了现代,诗歌也是主张简洁的,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通篇都是很简单的词汇,却被当作典范。与徐志摩一个时代的诗歌闻一多就主张“三美”,1926年5月,他在《北京晨报•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文章着重倡导了中国现代新诗创作的规范化、格律化,指出诗歌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还应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而今,这些优良的传统被舍弃了,留下的是一些诗人的孤芳自赏,和在封闭区间中聊以**。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诗歌”。也就是说,诗歌应该是朗朗上口的,可以用来歌咏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已经有两千五百年了,至今读来依然韵致悠然。也因为如此,它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开始兴起,并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也因之提升。这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诗人喜欢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不确定性。

北岛、舒婷、顾城是这类诗歌的代表诗人。尽管这类诗“意象”运用得较多,但思想性是明朗的,语境也是明快的,因此很受欢迎。

如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就是一首优美而抒情的爱情诗,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出一种新型的爱情观。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生代”和“后新生代”流派,这类流派的诗歌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反崇高、反英雄,在艺术上反优雅、反意象,诗歌的概念被颠覆,几千年下来所承载的东西一去不返,语序颠倒,句子被强拆,不仅看不到音乐美,甚至读者阅读起来都有困难,这种于读者而不顾的诗歌潮流,自然会失去市场。

但当今诗歌真的没有市场了吗?真的无可救药吗?否也!今年汶川地震,就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诗作,这些诗歌的作者很多就是网民,他们原本不懂什么创作技巧,却写出感人肺俯的诗歌,这对当今诗坛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和一剂猛药。记得有一首这样的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在网络上到处被转载,在电视上频频被朗诵,催人泪下。

汶川地震,诗歌出现短暂复苏迹象,理由很简单——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著名作家赵本夫认为,诗歌是最快捷的表达方式,可以直白地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这次在震灾后就出现了“不会写诗也写诗”的现象,许多灾区的农民也以诗歌来表达情感,看上去就像顺口溜,但你不能否认,这是一种情绪非常饱满的表达,是不由自主的。

因此,只要诗人能重拾诗歌的优良传统,反映民生、关注民生,就不怕没有市场。

3.诗歌为什么衰落

我在今日头条看到有人问:“为什么现代诗歌总是超越不了唐诗宋词?”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在回答诗歌为什么被边缘化了?

诗歌的边缘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原因是什么,莫衷一是。

首先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从唐宋到今天,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就是艺术多样性的变化!这个观点很重要,我先来说一下。

相比于古代,现代人的生活娱乐方式要丰富的多。之前文学艺术,是供人们消遣快乐,精神生活的重要活动。那么文学就一定是很火热的。可现在时代不同了。文学艺术的竞争者多如牛毛

人们的关注点,从文学被分散于各种艺术活动中。绘画,摄影,舞蹈,电影,音乐,游戏,陶瓷……每一种艺术,又可分为很多小类。但人一天只有24小时!

4.中国当代诗歌为什么会走向没落

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学精髓,诗歌,到了当代无疑走向没落。特别是从90后,中国优秀诗歌和诗人几乎已销声匿迹。为什么?我想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旧的诗歌时代已经过去,现代诗歌还未与新时代接轨。所谓诗人和不同形式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之中。

诗歌,最早产生于诗经时代,那时它作为一种歌谣被人们吟唱,其作者大部分都是劳动人民。楚辞时代,骚体诗歌以屈原为代表,这与当时国家战乱,宦官当道,怀王却亲佞远贤的种种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汉赋时代,集铺承之能势,辞藻之华丽正如大汉盛世。大唐迎来了诗歌的黄金时代,与其以诗取士密不可分。后来宋词元曲,看似在形式上改头换面,实则诗歌的演变,宋重文轻武,国家内忧外患。随着市民文化的膨胀,才出现小说,它完全脱离诗歌这种文学形式。直到近代,帝国入侵,国家沦落,顽强抗争时代又催生了新诗的萌芽。以及经**的挫折,终于磨练出像冰心。徐志摩。席慕容等一批新的诗人。他们的诗歌,融入了大量的西方诗歌的元素,因为近代及当代中国逐渐走向了世界。至于现代,诗歌还没有发展方向。

因此,当代小说大享郭敬明。韩寒等说,90后无诗人。看似武断,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第二:诗歌遭受中国教育冷落。我想,诗歌的命运和前途不是把握在那些死去的人手里的,而是寄希望于后人的。然而不幸的是,现在的诗歌,只是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摆设,对历史光辉的一种纪念,已成为一种可望不可即染了历史的沧桑的烟花。

现在,只要你翻译下学生的试卷,看看作文的要求你就明白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是当代教育的要求,要学生学诗,不让学生学写诗。你想90后哪有诗人呢?( 文章阅读网: )

教育无论怎样改革,作文还是言志,诗也是言志,那么为什么诗歌这种文体被排挤在外呢?这一杠子,是不是打死了当代的大部分诗人?

教育方面给的理由是,诗歌这种文体讲究的是精炼,以及如何如何。。。总之学生现在还不具备驾驭者这种文体的能力。那么,我是问,是人本身就是诗人?他们又说,现在青年写诗,就只能写些无病呻吟的文字!那么,我只想问,写诗不写现实,不写作者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那要写什么?

第三:诗歌遭受“商业文学”的猛烈冲击。

以郭敬明。韩寒为首的小说大享,公然向诗坛挑衅。与之前后五个回合“大战”,打得诗人这边落花流水,然后便全身而退了。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而是放出话来,“把人踩死总是不好的!”呢?

他们不愧是现代文坛的智者,这一仗他们是有备而来的。他们联合了那么多粉丝和崇拜者,还有商业传媒为后盾,有着千千万万人之手,还有千千万万人之张口,能吃得了败丈吗?

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三番五次地去排挤这些诗人呢?他们的小说风靡全国,是限量版,价值不计啊!对于这些无名小辈,还有这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应该是不屑一顾呀!

相反的是,他们搅得诗坛鸡犬不宁,他们这些“现实派”是在为诗歌鸣不平吧!他们是在告诉世人,什么才叫诗歌,什么才叫真文学!看看韩寒诗歌《走路》,你便知道什么叫诗歌了,那才叫真含蓄,别具一格的新诗啊!再看看他们批判现实的小说,你就知道什么是真文学了,它们可以迎合中国大部分青年的精神需要呢!

这三个原因最简单不过了,连我这双没有什么智慧的眼睛都看出来了。中国当代诗歌没落,显而易见。试想,百年后,诗歌在中国已是历史的辉煌了吧!或者,也将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5.诗歌为什么衰落(上)

自从编者给我定了这个专栏的名称后,尽管再三说明内容可以相当宽乏,不受栏名的影响,但我总得想一些多少与此有关的题目,以免风马牛不相及让读者讥笑。

岂料写了几篇后就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于是千方百计,只要与小城市甚至城市多少有些关系的,想到就写,居然拖到现在。中间一度想到过这个题目,为什么?礼失求诸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衰落往往是从中心或最发达的地方开始的,然后逐渐波及其他地方,等到周边都已如此,就寿终正寝了。

但总会有若干边远或闭塞之处,因为与外界没有或极少联系,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像化石一样被保留着。记得以前曾在破败的茅舍中见到颇有来历的字画,衣不蔽体的老农写得一笔好字,小市镇中流传着当地人的诗文集,因而设想,诗歌也会在中心地区、发达地区、大城市以外存在或兴盛更长的时间,至少可以衰落得慢些。

可是留意了一段时间后,却没有发现多少迹象,或者我了解的地方还是不够“野”,或者现在交通和信息太发达,以至无野可求了。我从小爱读古典诗词,看了许多,也背了不少,还曾妄想写诗。

高中时买了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不管懂不懂,硬是一页页地读完了,却从此不敢做诗,知难而退。近年来偶然看到几首被“当代第几大诗人”评为佳作的诗词,除了格律严格,对仗工整外就毫无印象。

年轻时读到一首好的古诗,往往大体就能背诵,至少记得住其中的佳句。**期间将**的诗词背得烂熟,还能唱各种不同的曲调。

最近二三十年来,几乎没有哪一首新发表的旧体诗能引起我的兴趣。曾经有人将一位小孩写的诗给我看,数量之多、遣词作对的圆熟堪称神童,但同样没有什么作品给我留下印象,总觉得似曾相识,又缺少了什么。

前年高考,有一位考生作的一首诗被评了满分,我看后却觉得没有多少诗意。至多说明一位高中生学了不少历史知识,并且记住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在一段押韵的文字中。

这首诗能评为满分,我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它远不是完美的。例如称李鸿章为“逆臣”,实属用词不当。

对李鸿章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你可以用现代汉语继续称他为“卖国贼”,却不能用文言称他为“逆臣”,他生前是清朝的忠臣能臣,死了也获得“文忠”的谥号,他签订《马关条约》完全是秉承朝廷旨意,何“逆”之有?如果你认为他出卖了国家利益,或“逆”了人民,显然也不适合称之为“臣”了。估计考生的本意也是要称李鸿章为卖国贼,却不知道或找不到在旧体诗中应该用哪一个词。

这正是传统的文体、包括诗词曲在内,往往无法确切地表达现代社会的内容的原因。由于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不少现代词汇无法运用,或者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词汇。

二十多年前,胡道静先生为新编的《松江县志》写序,是典雅的文言文,但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看后,却对文中的称谓提出异议,因为胡先生称县长为“邑侯”,对县委书记就直接用了“书记”。先师以为,如果此文放在称“邑侯”的年代,“书记”的功能和地位至多只等于秘书长,连放在“邑侯”的前面也没有资格。

但要为今天的县委书记在古代社会找一个相应的名称,无论如何都会不伦不类,因为古代根本没有这样一类的地方长官。前些年有人编《新三字经》,要将历史续写至当今,但限于每句三字的格式,连“改革开放”也只分得为两句。

不久前,有语文教师呼吁高考语文应允许写诗,认为诗歌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高考语文时不重诗歌。此论一出,批评迭起,我也不敢苟同。

且不说阅卷教师无法掌握标准,就算出现了像那首被评了满分的诗,对诗歌的兴旺能起什么作用?快两年了,那首诗有多少人在传诵?不错,古代科举考试曾包括试帖诗,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命题内容和韵脚做一首格律规范、对仗工整的诗,在众多的试帖诗中也留下了一些名篇佳句。那么,现在为什么不能重复了呢?我说不出多少道理,却想起了1960年在上海一个区的少年宫中参加课余文学创作组时一位辅导老师的话。

当时正值“六十年代第一春”,**浪潮正高,连我们这些初三学生都敢想敢说敢干,想创作文学作品。那位老师告诉我们,好的作品应该是“道出人人心中所有,写出个个笔底所无”。

我一直没有查过原话是谁说的,因为进高中后我的兴趣就转移了,但这句话却一直记住了,并且认为这是包括衡量诗歌在内的一切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所谓“言为心声”,如果只是就个人而言,是不可能得到广泛共鸣的。

文字技巧再高,只是游戏,或者只能提供八股式的范本。“忧患出诗人”,是因为有一大批人也在忧患之中,却无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旦有人代他们写出来了,自然会视为他们心中的诗人。

要是没有同样忧患的人,这样的诗就会被看成无病呻吟,或者被当作反动言论。“愤怒出诗人”,是由于愤怒的人很多,却无法显示自己的愤怒,或者敢怒而不敢言。

下一篇
诗经博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