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发展意义

1.诗歌的发展史

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发展历程如下:

1、历史演变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5、明代的“复古”与革新

明代初期,诗歌复兴,代表作家刘基、高启。明朝中期,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相继兴起,作品多为歌功颂德、复古、学习古人等。明后期诗歌成就不高。明朝词、曲成就不高。

6、清代的虚假“中兴”

清朝诗歌作品、作者数量巨大,滥作之多,触目惊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后期有龚自珍等人,诗作不佳。

清代词作较多,有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作品很多,号称中兴。然缺少佳作,内容无聊,境界不高。

7、近现代的虚大与危机

近代诗歌初,沿习古制,但产生了黄遵宪等怪胎。词作有王国维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诗歌创作一度陷于停滞。1978年后,十年内朦胧诗大为盛行,代表人物北岛等。20世纪开始以后,网络诗歌兴起,虽然水平错落,但是佳作频多。

扩展资料:

现代(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派、湖畔派、九叶派等。

1、“五四”派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其主体是用白话写作,以打破旧诗词格律为主要标志的新诗。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号上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2、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3、现代派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预言》等诗华丽,精致。

4、湖畔派

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是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等。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惠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5、九叶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诗歌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2.唐诗的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我们大家知道,从先秦的《诗经》算起,《诗经》的语言是以四言为主,接下来到了汉代是以五言为主,再接下来到了唐代是以七言为主,此外还有其它的种种文学形式。那么诗歌由四言、五言再到七言,它标志着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老百姓日常的文学创作也越来越丰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到了唐代,唐诗的创作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当中一个鼎盛时期。唐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高峰。在现在的许多海外华侨当中,他们以唐人自称,这个原因就是与唐朝有密切的关系。

唐朝建立以后,特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和唐玄宗这一段时间,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发展,加上由于科举制的实施,还有其它的文化交流以及各种思想的交融,形成了一个较好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当中,作诗的(写诗的),还有包括传播诗的,各种各样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地扩大。那么在唐诗的创作队伍当中,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的老百姓,创作人员的数量是在其他的朝代当中无法比拟的。

从诗歌的创作数量而言,在整个唐代留下的唐诗将近五万首。在这五万首的诗歌当中,不仅质量较高,作者队伍和诗人的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像我们所熟知的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不仅在当时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一个高峰,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他们的水平也是无法比拟的。

此外在诗歌创作的队伍当中,不仅有中国人,还包括像日本的这些国外的作者,那么诗歌队伍的扩大使得唐诗的内容更具有包容性,另外唐代社会,也是一个东西方交融、各种思想交汇的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里边,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佛家、道家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弘扬,所以诗人的创作风格也具有多姿多彩的特点。既有像“初唐四杰”的表现建功立业的方面,另外也有李白的豪放飘逸,同时也有杜甫的现实主义,这些诗歌的多姿多彩构成了唐代文化当中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3.对于诗词,时代发展有什么意义以及借鉴作用

我谈一下个人的见解,像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诗词赋都渐渐离我们远去,包括很多的诗人,现在也更偏向于散文诗,更多地像这方面发展和延伸,散文诗变得更加的随意和通俗,不讲究太多的文言和平仄,而我们学的诗词也更多的是要求去熟记和背诵,对于时代背景和诗人情感都渐渐成为一种格式和规模,诗词更多地被人所看为一种过去的迁客骚人的感怀和慨叹,不值得过多的借鉴,而是诗词的美丽的用词值得去学习,可是呢,现在的人都比较地喜欢滥用美词,使得本来很美的词反而变得虚浮和华丽.可是,诗词毕竟引领了一个时代,它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长盛不衰自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诗词推动时代的发展再明显不过了,哪一个昏庸朝代的换代没有诗人词人的牢骚?至于借鉴,我觉得不是盲目地去强学诗词,也不是滥用辞藻,而是把诗词之中的有意义价值的东西选出来学习,看诗词其实也算是一种有点偏向民生的看历史,但是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而学词藻呢,应该借鉴诗词的用法而不是说华表,学诗词不需要太过深入于骚人的情感,而是深入于诗词所阐述的思想和喻理.。

4.新月派诗歌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意义

(1)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理论出现在中国新诗艺术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新月诗派主张新诗创作态度的理性和严谨,倡导新诗格律化,化解了白话诗的生存危机和新诗坛的混乱。

(2)新月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应当说新诗艺术的真正建立是自新月派开始的,尤其是“三美理论”是在充分研究和尊重诗歌艺术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新诗的美学标准,是对新诗发展问题的最早的、系统的、科学的认识。

(3)新月派的诗歌理论和实践对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产生了像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等诗坛上耀眼的星辰,更在于催生了新的诗派——现代主义诗派 。

5.艾青诗作的中国新诗发展的意义

艾青的艺术选择的独特取向——无论是法国先锋派的反叛精神,叶赛宁式的深情,还是凡尔哈伦式的忧郁,马雅可夫斯基式的豪迈,所谓象征主义与充满中国情怀的现实关切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从“艺术自觉”的上世纪30年代进入家国忧患的40年代的必然,艾青几乎是完整而完美地呈现了这样的艺术过程,当然他在后来又继续奔向延安,成为知识分子时代选择的一种“典型”:我看见一个闪光的东西/它像太阳一样鼓舞我的心/……/我爱它胜过我曾经爱过的一切/为了它的到来,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交付给它从我的肉体直到我的灵魂/我在它的前面显得如此卑微/甚至想仰卧在地面上/让它的脚像马蹄一样踩过我的胸膛”.。

6.诗的发展史

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因此也没有用文字写的诗,而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

但往往这些歌谣只是靠口耳相传,没文字纪录,所以有些歌谣就因此而失传了。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这样的记载∶「昔氏春秋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记述了先民歌舞的情形。「操牛尾」是歌舞时手里拿著牛尾,「投足」是踏脚,一种舞蹈动作。

可惜这「八阕」歌词当时没有文字记录,已经不知其详了。 有了文字以后,流传於口头的歌谣便被记录下来,而成为诗。

这里我们把诗的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 《诗经》 (二) 《楚辞》 (三) 两汉诗 (四) 魏晋南北诗 (五) 唐诗 (六) 宋诗 (七) 宋代之后。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一一二二年至前五七零年)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它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前称「诗」或「诗三百」。

在汉代之后,才称为《诗经》。《诗经》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古人根据音乐性质把《诗经》的题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

《风》是带有各种地方色彩的民歌。一共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

十五个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的民歌。其时代,少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诗,大部分是东周的诗。

《雅》是西周中期或晚期宫廷的乐歌,是士大夫的作品。「雅」有正的思意,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冶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朝会之乐,凡三十一篇;《小雅》是宴飨之乐,现存七十四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诗,是「以成功告於神明」的祭歌。「颂」字就是「容」字,也就是「舞容」(舞态、舞形)的意思。

《颂》一共分三部份:就时代说,最古的是《周颂》,凡三十一篇,是周天子用的;《鲁颂》四篇,是鲁国国君表扬周公用的,产生於公元前七世纪;《商颂》五篇,是殷商后代宋国君主的歌,产生於公元前七、八世纪之间。 《诗经》的六义和四始: 《毛诗序》曰:「《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古人所谓《诗》之六义,有两类不同的组别:风、雅、颂指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则指诗之作法。而《周礼‧春官‧大师》则称之为「六诗」,次序相同。

《国风》头一篇是《关睢》,《小雅》头一篇是《鹿鸣》,《大雅》头一篇是《文王》,《颂》头一篇是《清庙》,这四篇合称为『四始』。 在体制方面,《诗经》主要是四言体,篇幅短小,分章,各章之间复踏。

(二)《楚辞》 《诗经》之后诗坛沉寂了三百年之久,到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才又出现了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这就是《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就是楚国诗人屈原。

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的美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英雄色彩,瑰奇浪漫,惊心动魄。

《楚辞》的美代表了战国时代一种新的审观念。战国是一个哲人的时代,怀疑、探索、思考,是那时的风尚,平庸、流俗、人云亦云,是为人所鄙弃。

那种百家争鸣的局面鼓励人在的领域里也进行新的探索,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品。 《楚辞》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在於:运用感叹词「兮」字和「其」、「以」、「与」、「於」、「而」等虚词相互配合,以调整句子的节奏,寓整齐於变化之中。

(三) 两汉诗 (1)《汉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的名称,它的职责是制乐演唱以及采集民歌,在加以整理后,於朝廷典体和宴会时演唱。后来乐府所采集、整理和演唱的民歌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简称「乐府」。

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辑录上向古谣辞,下至唐五代的新乐府辞,合共一百卷,是搜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书之一。其中汉乐府大约四十多篇,主要见於「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感於哀乐,缘事而发。」就是汉乐府内容的特点。

「缘事而发」是指有感於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发为吟咏,是为情造文,而不是文造情。「事」是触发诗情的契机,诗里可以把这事情叙述出来,也可以不把这事叙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十九首》 文人学习写作五言诗也是从汉代开始的。公认的说法,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叙述了汉文帝时孝女缇萦请求没身为婢以赎免父亲刑罚的故事。

东汉后期一些无名氏所写的五言诗共十九首,后来被收入《昭明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艺术水平,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抒写游子的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表现当时中下层士子对现实的不满和不平。 【古诗十九首内容欣赏】 (四) 魏晋南北诗 魏晋南北朝是五言诗兴盛的时期。

在汉魏之际代表著建安诗歌的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后来经过阮籍、左思、陶渊。

7.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公元前6世纪,《诗经》被编定成书,包括地方土乐的十五国风160篇,朝廷正乐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乐的颂40篇,共305篇,另有6首乐谱失传的笙曲。产生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北部。

《诗经》中有反映宴会享乐的诗,如《小雅·鹿鸣》;有反映战争的诗,如《小雅·六月》;爱情诗的名作如《郑风·子衿》;有讽刺现实的《魏风·伐檀》;还有一组反映周朝开国历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人屈原出生。

西汉末年的刘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当中收录肯定为屈原所作的《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离骚》,以忠君爱国为主题,以香草美人为象征,以缠绵悱恻的感情,反复迸发的愤慨,塑造出一个坚贞高洁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

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代的乐府诗登上诗坛,这些诗歌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乐府诗长于叙事,《羽林郎》叙当垆美女反抗强暴,《陌上桑》叙罗敷拒绝太守追求,《艳歌行》叙妻子为游子缝补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东南飞》叙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

诗人的笔触各自深入各自的阶层,合起来就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的真实面貌,既劝谏富贵又同情疾苦。汉代的乐府诗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东汉的时候出现了文人群体创作的诗歌,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甚至产生完整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诗是班固《咏史》,而他的《竹扇赋诗》是比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最著名的文人诗是没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诗十九首》,写的是游子羁旅和思妇闺愁,因此乡情和恋情就融汇在一起。同时当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讨论永恒和短暂、人的心态和生命周期、悲伤和欢乐等问题。

文人诗长于抒情,语言炉火纯青、一字千金,直接影响曹植和陶渊明。 东汉末年建安时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并世而出。

古直悲凉的曹操、便娟婉约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长的曹植,以及作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开辟了五言诗的广阔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体《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白马篇》。

建安诗人中曹植最受推崇,这是由于他文采华美,对五言诗发展有重大影响,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中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形成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悲凉慷慨的特点。

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成为建安诗风独具魅力的标志。 曹魏后期正始年间,司马氏掌权,一批文人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逸山林,以阮籍、稽康为首的七人,称“竹林七贤”。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开创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诗中充满孤独苦闷,但政治高压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兴、象征来寄托怀抱。嵇康的诗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独立。

总体来说,正始诗风转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 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西晋诗坛呈现出的艺术特色称为“太康诗风”,表现为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彩华丽,诗风繁缛。陆机的《拟古诗》就是华丽藻饰的代表作。

太康诗风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他们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大量增加,为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人的先导。

同时期的左思凭着《咏史》八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道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被玄言诗占据,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断了。

一直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位伟人陶渊明出现,才使这个脉络重新接上。他的诗歌源于《古诗十九首》,得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骨,魏晋诗歌甚至中国古代诗歌的古朴作风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为结束一。

下一篇
国学诗经6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