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洛阳诗经

1.求含”洛阳”的诗词 越多越好 谢谢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始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增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贾生

王安石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

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登郢州白雪楼

白居易

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

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送应氏

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2.有关洛阳的诗词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唐·刘克庄《莺梭》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挂林风景异, 秋似洛阳春 。

唐·王绩《野望》 6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刘禹锡 8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唐 欧阳修 9当春天地争奢华, 洛阳园苑尤纷拏。 唐 韩愈 10香车倾一顾, 惊动洛阳尘。

唐·韩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头少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唐 王建 12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唐 韦庄 13争得大裘长万丈, 与君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 14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16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宋 司马光 17何人不爱洛阳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清 刘灏 18曾为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唐 欧阳修 19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李白 21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唐 欧阳修 22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唐 王维 2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 独上洛阳桥。 唐 李益 24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唐 李颀 25洛阳吹别风, 龙门起断烟。 唐 李贺 26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在三湘。 唐 贾至 28今我不乐思洛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语洛阳使, 为传边塞情。 唐 崔颢 30悠悠洛阳去, 此会在何年。

唐 陈子昂 3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唐 李白 32汉有洛阳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34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吴均 35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晋 萧衍 36既乏琅邪政, 方憩洛阳社。

唐 谢珧 37悠悠远行归,经春涉长道。 幽冀桑始青,洛阳蚕欲老。

唐 崔颢 38洛阳三月梨花飞, 秦地行人春忆归。 唐 崔颢 39传闻合浦叶, 远向洛阳飞。

唐 江左 40洛阳谁不死? 戡死闻长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门前四五树, 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 黄金枝映洛阳桥. 唐 白居易 42风起洛阳东, 香过洛阳西. 三国 曹邺 43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业, 永怀河洛间. 宋 陆游 4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 46长安重游侠, 洛阳富财雄。 唐 卢照邻 47欲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 司马光 48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三国魏 曹植 50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晋 左思 《三都赋》 51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汉 司马迁 52人间佳节惟寒食, 天下明园重洛阳。

宋 邵雍 53洛阳牡丹甲天下。 宋 54汉魏文章半洛阳。

汉魏 5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三国魏 曹植 56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唐 57洛阳名园歌舞沉, 乱鸦啼破林几深。 宋 58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59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晋 潘岳 60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唐 白居易 61洛阳访才子,江岑作流人。 唐 孟浩然 62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古诗十九首之三》 63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唐 李白 64华林满芳景,洛京遍阳春. 唐 李世民 65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 唐 李隆基 66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

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唐 王昌龄 67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唐 许敬宗 68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唐 张九龄 69京洛皇居,芳禊春馀. 唐 崔智贤 70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唐 武则天 7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 72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唐 徐凝 73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 唐 白居易 74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 唐 李隆基 75洛京千里近,离绪亦纷纷. 唐 武元衡 76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 唐 张九龄 77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 唐 苏颋 78缘忧武昌柳, 遂忆洛阳花。

唐 李商隐 79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 宋 文及翁 80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宋 杨万里 81千娇百媚看不够,魂牵三月洛阳花。

唐 木兰花 82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 唐 于邺。

3.洛阳城里风光好的诗词

山水诗是唐代诗歌流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派。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诗歌多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山水诗: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中》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谁知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洛阳,这座东方文明的圣地,自然孕育了东方文学。

一、诗歌渊源于洛

诗歌与音乐同源,《吕览•古乐》所记帝喾时的《九韶》、《六列》、《六英》等古乐,并称为“声歌”,其实都是上古的歌曲。《吕览•音初》论音乐的起源时,把帝喾次妃有娀氏所作《燕燕往飞》称之为北音,禹之妃涂山氏的侍妾所作《候人兮猗》称之为南音,夏后氏孔甲所作《破斧之音》,称之为东音,殷整甲(即夏后氏胤甲)徒西河,犹思故处,乃作西音。由于帝喾、禹、孔甲、胤甲均立都于河洛地区,因此四音实为上古的洛阳诗歌。商周之际,四音化为十五国风,西周设有采诗之官,采入庙堂,与庙堂之歌小雅、大雅、颂一起并称为“诗”,经孔子删定后,称为《诗三百》或《诗经》,计305篇。风是诸侯各国的乐歌,其中大部分是周代民歌,是《诗经》的精华。

著名学者闻一多撰著《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对近世文明影响最深最大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约在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个国度里,人们都歌唱起来,并将他们的歌记录在文字里,留传到后代。在中国《诗三百》里最古部分——《周颂》和《大雅》,印度的《黎俱吠陀》(Rig-veda),《旧约》里最早的《希伯来诗》篇,希腊的《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都约略同时产生……四个文化猛进的开端都表现在文学上。”洛阳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学创造以上古神话启其端绪,先秦诗歌接踵而起,直至明清小说,无不反映中国古典文学的源脉。而先秦至唐宋,洛阳作为历代建都之地、政治文化的中心,这段时期内的文坛代表人物必然以洛阳一带为活动中心。因此,文学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与载体,使我们仅从洛阳文学的发展,就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精神风貌与民族特征。一部洛阳文学史,就是中华文学史的缩写。

中国文学的首唱是诗,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500余年的诗歌创作。《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最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的杰出艺术成就,首先在于它卓越地映射出时代的心声,通过风、雅、颂各种诗体和赋、比、兴的手法,以美丽的辞藻和婉转含蓄的比喻,表达了作者的情志。

《周南》产生于西周末年、东周初年,产生的地域在洛阳。《王风》10篇,大约是东周初年间的作品,也是产生于周都洛阳的。雅又分为大雅与小雅,是朝廷的正声,是周王朝京都乐歌,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可以说《诗经》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以河洛地区为代表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开篇第一首便是与洛阳有关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因为是《诗三百》的第一篇,《关雎》自古以来特别受读者青睐。正统的注解者甚至附会说,这是歌颂“后妃之德”。但从诗句本身就可以看出,这其实不过是一首普通的情歌。君子、淑女都只是对主人公的一种美称,人总是会美化自己的意中人,兼带着也会美化一下自己。从诗里描写的景象看,爱情的产生似乎和水边的劳动有关。关关叫的水鸟,发出的是一种爱情的信号。采荇菜的姑娘,腰身苗条,姿态娴雅,左一把,右一把,采摘着随水漂漾的青青荇叶。见此情景的青年男子,止遏不住心中的爱慕,做着成双成对的美梦,醒着梦里都在追求她。爱情受挫的夜晚是漫长的,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滋味既苦涩又甜蜜。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她是传统诗歌的源头和根。

二、散文开启于洛

夏商周三代都洛,其历史文献结集为《尚书》。《尚书》不仅是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还开辟了古代散文的先河。《尚书》记言叙事,绘声绘色,生动形象。不少篇章已出现成熟的辞格,如《梓材》用种地,建房,做器三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比喻,说明创业和守成的关系,自然贴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尚书》为后世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此外,记述周代历史的《逸周书》和洛阳出土的钟鼎铭文都是早期散文的优秀作品。

5.关于洛阳的爱情诗句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6.说说古诗中关于“洛阳”的诗句

登郢州白雪楼——白居易 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

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洛桥晚望——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行人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别诗——范云 洛阳城东西, 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

行路难——吴均 洞庭水上一株桐, 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耀白日, 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 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 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 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 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采女弃鸣篪, 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 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 至今千年犹未知。

莫愁歌——萧衍 河中之水向东流, 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 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 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 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 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 平头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 恨不嫁与东家王。

7.什么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原名《诗》,因 其收录了305篇作品,人们又称它为“诗三百”,后来被儒家尊奉为经典之 一,故而称为《诗经》。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诗经》即已编订成书, 而其具体作品的产生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孔子曾云:“吾自卫反 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看来孔子 对《诗经》的编订有过一定的贡献。

“诗三百”均为配乐演唱的乐歌,主要来源于民间采集和公卿列士的投 献,再经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而成。《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

这是根据入乐时音乐特 点的不同而划分的。《风》,亦称《国风》,共包括15国风,按当时不同地 域的诸侯国命名,因而所谓国风即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地方乐曲。

这一部分共收诗160篇。《雅》即“正”,是指王畿内宫廷贵族所用的标准音乐,它们 相对于各地的“土乐”自然要以“正乐”相标榜。

其中因又有一些具体的区 别,故而又分《小雅》和《大雅》,分别收74篇和31篇。《颂》是祭神祭祖 时所用的歌舞曲,是典型的庙堂乐章。

三类中以国风和小雅中的部分作品文 学成就最局。《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美刺(赞美和讽刺)诗、爱情婚姻诗、农 事征役诗、周民族史诗等等,其中尤以前两类成就最高。

美刺诗表现了诗人悯时伤乱、愤世哀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 批判性和斗争性。它们或借史讽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 雅•荡》),或直斥佞臣:“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吴!” (《小雅•巷伯》)甚至直接把奴隶主剥削阶级 比成贪婪可憎的大老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魏风•硕鼠》),对他们的不劳而获发出了愤怒的抗议:“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姮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伐檀》)婚恋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各言其情”,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 惑男之语”,也无论是写青年男女思慕幽会,还是写弃妇的悲伤悔恨,都情 真意挚,感人至深。 如《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描写男子对“窈 窕淑女”的狂热追求已到了 “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的地步。

又如《郑 风•溱洧》,描写男女青年在郊外幽会曰:“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充 满了甜蜜和温馨。又如《鄘风•柏舟》,一方面写女子对男子的痴情曰: “之死矢靡它!” 一方面又写她对父母干涉的不满:“母也天只,不谅人 只! ”这些描写全从胸中涌出,使人感到中华民族于远古时期,在爱情上曾 是相当热烈开朗、真率执着的。

《诗经》在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它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朴实 自然的艺术风格。

它的创作原则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 羊传》卷十六)和“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咏歌,各言其伤”(《汉 书•食货志》),因而写的都是眼前事,心中情,朴素自然,真实生动。 它善于使用生动形象的赋比兴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卷一中解释道: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先目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其中,赋当然是一^切文学最基本的描述手 段,而比兴则是构成诗之特色的重要手段。

《诗经》用比,得心应手,“或 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 如《卫风•硕人》形容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瓤 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兴是为了起兴 发咏,故而带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的意味,如诗经的第一篇 《关雎》就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鸟儿雌雄的和鸣来起兴,引出对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男女之情的感发,十分生动自然。

诗经在语言句式和篇章结构上也独具特色。在词汇上它多用虚词、语 气词、双声叠韵词。

在句式上它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杂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短以取劲,长以取妍,疏密错综,最是文章妙境”(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在篇章结构上它常采用联章复沓、回环往复 的手法,再加之韵脚和谐,声调铿锵,非常便于入乐,并能产生强烈的音乐 美。

凡此种种都对后世的诗歌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尤其是注重现实描写的传 统成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更具有深远意义。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