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诗歌的源流清代诗人数量之多,超过以往各朝;清代诗人创作之富,也是历代诗人无法相比的。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了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即使一度仕清的文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稍后的诗人及其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痛,但也感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诗篇。清代诗歌在艺术上不满元诗的纤弱、明诗的肤廓和狭隘,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1. 遗民诗人 清朝入关后的一段时间,诗坛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诗人的作品。据大致统计,遗民诗人达到四百多人,诗歌近三千多首。著名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濬、钱澄之、归庄等。这些诗人都能面对现实,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的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唤醒人心,复兴家国,包含着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着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篇章,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军,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他们的诗作矫正了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和公安、竟陵诗人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顾炎武从事抗清斗争多年,以恢复故国为志。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他的诗共存四百多首,大部分是五言诗,以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为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诗作不假雕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于杜甫,在清代评价很高。 屈大均曾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白和杜甫。无论在诗歌风格,还是在人格上,屈大均对李白都极为推崇。他的诗肆扬奔放,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他的诗也常有逼近李白风范之作。屈大均诗在清初影响极大,和陈恭尹、梁佩兰号称“岭南三大家”。 2.求助 诗歌源流(练习册上的题)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详情:/view/656.htm 3.关于古往今来有关“读书”的诗句或名言一、关于古往今来有关“读书”的诗句 1、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偶成 【作者】朱熹 【朝代】宋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译文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3、观书 【作者】于谦 【朝代】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译文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4、白鹿洞二首·其一 【作者】王贞白 【朝代】唐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译文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投入钻研中。 5、劝学 【作者】孟郊 【朝代】唐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二、关于古往今来有关“读书”的名言 1、事在人为:一年可以等于二年、三年,例如每天用十七、八小时读书;反之,二、三年也可以等于一年,甚至比一年还少,例如每天只用五六小时以下读书,我决心每天用十六到十八小时翻阅中国历代文集。 —— 中国蔡尚思 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 中国叶圣陶 3、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中国顾颉刚 4、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中国孙中山 5、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 英国培根 4.叶燮《原诗》的主要诗歌主张是什么原诗》四卷(分内、外篇,又各分上、下),论述了诗歌的本质、源流及创作、批评诸问题,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全面性,超出一般的诗话诗论。 原诗》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4卷。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诗的发展,下卷论诗的创作。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拙美恶。关于诗的发展,叶燮主张文学的进化;关于诗的创作,提出能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他继承宋人吕本中的活法论,以死法为“定位”,以活法为“虚名”。关于诗的批评,他重质轻文,强调“诗之才调、诗之胸怀、诗之见解”。其诗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以及辩证法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帮助正统文学继续延展方面颇多可取见解。《原诗》以理论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居于清代众多诗论专著之上。 5.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源流先秦文学 上古歌谣与神话 一、《尚书·尧典》、《吕氏春秋》、《毛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古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辞》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周易·贲辞》:贲如,蟠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三、神话的性质 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基本特征有: 是想像的、幻想的。 是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是被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反映了初民解释自然、社会,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只能产生于远古时代。 四、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产生比传说早。 神话是传说的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而传说含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五、神话的劳动起源说与宗教起源说: 不论神话如何神异,总是表现着劳动生活,或者与劳动生活有关。 原始宗教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当初民从崇拜变成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就产生了。 六、我国神话的基本特点: 围绕人的生存这一主题。 人物充满激昂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以及英雄气概。 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像力丰富。 集体创作。 七、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提示了方向: 人的生存这一主题成为后世文学的主流。 情感、形象、想像力方面的特征影响着后世文学发展。 神话故事成为后世文学发展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另有笙诗6篇,有目无辞,不在305之列。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出自汉代,见于《汉书》。 献诗说出自先秦,见于《国语》。 删诗说出自汉代,见于《史记》,不可信。 三、《诗经》的分类,系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 风:地方音乐。 雅:京畿附近的音乐。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四、《诗经》在先秦的作用。 祭祀、宴享时奏唱。 作为外交辞令。 教育。 五、《诗经》的流传: 秦火之后被毁,但因为是乐歌,在学者的记诵之中得以保全。 汉代有四家:鲁、齐、韩、毛。 毛苌晚出,且是古文经,未得立。东汉开,由于郑玄作注而大昌,其他三家亡,毛诗独传。 六、社会政治诗。 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如相鼠、伐檀、君子于役等。 官员表达不满的诗,如北山(对劳逸不均的愤懑)、正月(六月降雪、忧虑百姓、担心国运,说明了政治昏暗)等。 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园有桃(不被理解的苦恼)、黍离(叹西周沦亡)等。 称颂统治者的诗,如甘棠(对召公的怀念)。 七、情爱诗。 有大胆直爽和温文典雅两种风格。 《将仲子》等诗说明: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之间的矛盾。 《氓》、《谷风》等诗说明:当时的婚姻制度男女不平等。 八、史诗及其他。 五篇史诗依次序是: 《生民》:周始祖后稷出生、种植五谷等。 《公刘》:远祖公刘率族人迁居,开荒定居。 《绵》: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率族人迁居、兴国。 《皇矣》:太王迁居、王季传位、文王伐密伐崇。 《大明》:王季生文王、文王生武王、武王灭商。 史诗的特点:不叙述全部历史,而是有选择的描绘具体事件。 写心理感受、欢快的场面。 农事诗。 《七月》内容梗概:全诗八章,按月歌唱,写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劳作。 《芣苢》艺术特点:词语简练浅白、反复吟唱、情韵悠长。 九、《诗经》的文学成就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基于: 情感真实。 表达感情坦率。 叙事饱含感情。 形式与语言方面的特点: 重章复沓。 四言为主,参差变化。 节奏鲜明,音韵天成,灵活多变。 语言方面有:词汇丰富,多记山川草木之名。联绵词和叠字。 十、赋、比、兴。 朱熹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李仲蒙: 赋:叙物以言情,情尽物。 比:索物以托情,情附物。 兴:触物以起情,物动情。 先秦散文 春秋时期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经济原因:铁器、初税亩等革新。农业发达带动工商业发达。 政治原因:周室衰微,诸侯并起,豪强兼并。 文化原因:贵族的垄断打破,文化下移。 因此: 一些读书人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思想,游说君主或聚徒讲学。百家争鸣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另一些读书人撰作史著,希望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造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 二、《尚书》是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今文尚书为伏生所传,后来亡佚;古文尚书于出孔壁。《逸周书》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是伪书。 《春秋》为鲁国编年史。 三、《左传》 一般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尚存争议。 《左传》的文学特色。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人物形象生动,有立体感。 场面描写生动,细节传神。 善于描写外交辞令,富理文美。 四、《国语》 国别史。 相传作者为左丘明,但不可信。文学成就不如左传。 五、《战国策》 作者不可考。为刘向编定。 文学特色: 铺张辩丽。 6.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九叶派是一个“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后来便围绕着在当时国统区颇有影响而终于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的诗刊《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在风格上形成”①的流派。 这个具有同人性质的流派活动于动乱年代,“所能接触的读者终究是有限的”;“建国三十年来,由于大家现在都知道的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也和国统区其他许多具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诗篇一样,长期没有获得与广大诗歌读者见面的机会,以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诗创作缺少较全面完整的评价。”②直到1981年因为以《九叶集》为书名结集出版他们有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人才被人们冠名以“九叶诗派”。 由于环境的限制,无论是九叶诗人活动频繁的四十年代,还是其后的建国三十年,九叶派诗歌与读者接触的机会都不多。接触尚且不多,何况对这些诗歌作出批评,更何况批评的批评? 作为风格迥异的批评理论家,九叶诗派的袁可嘉和唐湜对九叶诗派的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批评理论,不仅是对九叶诗歌的评价、总结,更是九叶诗歌创作方向的指引、修正。特别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等系列论文,对当时与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九叶诗人重新浮出水面,九叶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对九叶派批评理论的批评则在八十年代后才真正展开。 纵观形形色色的批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多从诗歌创作艺术方面进行讨论,而批评的批评在讨论中处于从属地位,是作为对诗歌创作艺术的补充提出的;第二类批评文章注意到了九叶派的现代主义背景,但无视百年来现代主义流派更迭的事实,统一以“现代主义”称之;第三类批评文章,注意西方诗人、理论家如艾略特、里尔克、奥登、叶芝、瑞查兹、燕卜荪对九叶派的影响,但未能梳理其流派关系,把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流派与英美新批评等批评理论混为一谈;第四类批评,综合九叶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及其本土化特征进行评论,但着眼点主要在后者,强调时代局限性,未能站在全球文化观立场剖析九叶派理论与创作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选择。 根据本文对批评理论的侧重与现存批评文章的特点,对九叶派理论接受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研究综述工作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九叶诗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或九叶派的现代主义风格;二是九叶诗派理论的本土化特征。 一 陈维松的《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③是一篇较早的评论,他在文章中指出“回顾中国诗坛,我们便会发现,九叶诗歌冷峻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当时,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 他还指出九叶诗派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哲学诗化的审美趋向;诗歌对象审美选择的都市化;诗美传达的戏剧化原则。在这篇文章里,陈维松指出九叶派诗歌受到艾略特、波德莱尔、里尔克、奥登的影响,并指出“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但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汇入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毛迅的《论九叶诗派的现代主义背景》④较详尽地剖析了九叶诗派与现代主义的关系。这个讨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九叶诗派取向现代主义的动因。 毛迅认为,九叶们的艺术选择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在九叶之前,现代主义已获得一定的认可。另外一个外部原因是九叶诗派的大学教育背景。 至于其内因,是通过对西方现代诗艺的引进来超越当时中国诗坛的历史缺陷。二、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观念调整。 毛迅认为袁可嘉的“最大量意识状态”的论点来自瑞查兹现代批评的代表观点,还就“九叶诗人基于‘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致’这一现代主义理想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观念的调整”作出分析,对九叶理论所接受的戏剧主义理论和瑞查兹“包含的诗”的观念进行简要评述。三、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毛迅的这篇文章,特别第二部分,从理论批评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批评理论(特别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瑞查兹)对九叶派的影响,但还未能站在一个全球文化观的高角度,辨析其源流关系。 游友基的《距离审美与深度模式――九叶诗派流派特征论》⑤指出九叶诗派“感情内敛,不致外溢,感情寓于意象之中”的所谓“保持距离的综合审美把握”,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注意到了诗的多层结构,“这便是袁可嘉所说的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也就是郑敏后来所说的‘多层结构’”,游友基认为“深度模式在诗里必须有个载体,诗的结构便是这个载体”。 可以说,游友基已注意到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理论核心,如“感情内敛”“立体结构”“诗的多义性”等,但他没有主动地辨析九叶诗人对外来理论的接受,而更把其当作九叶派理论自身的积淀。 同样,谭楚良主编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⑥在《九叶诗派》这一章里指出“九叶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刻意追求的艺术手法是‘思想知觉化’,不但创建了新的理论,《九叶集》中的诗歌也多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事实上,这也就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略特所谓的“客观对应物”手法。 谭楚良把它看成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