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抒情特征上有什么不同一、总的评价: 地位和评价.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裴斐观点) 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天宝三年(744年)被迫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失意和痛苦中的诗作仍表现出豪放洒脱的风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表现出乐观主义天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表现了在失意和幻灭之中的反抗和放达,一个平民的傲骨和自由不羁的天性.“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不同意象的运用 袁行霈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 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各有什么特点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选、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白居易除了讽喻诗的成就,白居易的闲适诗也有不小的成就,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以其平易的语言风格,淡薄悠闲的情调,屡屡为后人所称道.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形成这种诗歌的创作风格和主张,显然和白的身世遭遇是不可分开的.白居易和李白杜甫年少时生长于安稳富足的家庭不同,他小时候因避战乱,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也象这一时期的其他文人一样,对参政有极高的热情,屡次上书,指陈时政,锋芒所向,达官贵人为之色变.元和六年,因母丧而回乡改制.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对整个人生进行了思考,佛道思想开始占上风,对政治的热情开始减退.接着,白居易被贬,使其更坚定“独善其身”的道路.后虽又重回朝,但已无原先的热情,闲居与洛阳履道里,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会昌六年卒.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选、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白居易除了讽喻诗的成就,白居易的闲适诗也有不小的成就,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以其平易的语言风格,淡薄悠闲的情调,屡屡为后人所称道.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3.杜甫诗歌有何特点1、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2、思想方面 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 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3、手法方面 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4、语言方面 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 5、体裁方面 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6、风格方面 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扩展资料: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4.杜甫的诗歌特色杜甫的叙事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在他的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都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寓主观于客观。 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是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 因为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克制自己激动的情绪,具有冷静的头脑。 善于运用对话并将人物语言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杜甫继承学习了汉乐府民歌的表现手法,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采用俗语。 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是写人民生活的,采用一些俗语更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 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 5.杜甫诗词特点一、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 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 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二、兼容并蓄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三、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四、内容深远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 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 扩展资料: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6.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一、李白 1、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2、风格:李白偏向于浪漫,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 3、擅长的体裁: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 二、杜甫 1、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2、风格:杜甫偏向于写实,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3、擅长的体裁: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扩展资料 唐诗发展过程: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初唐诗人沿袭南朝的“浮艳”诗风,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和充实内容。陈子昂出现在文坛后,极力主张诗歌风格改革,其诗歌,内容充实、感情丰富、语言刚健质朴,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陈子昂也被誉为唐诗革新的先驱者。 盛唐时期,是古典诗歌的繁荣时期,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派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有高适、岑参;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分别代表了两派的最高峰,人称“李杜”。 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艺术手法夸张,韵调清新激越,风格豪迈雄奇,语言明快生动,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峰;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从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风格沉郁雄浑,艺术成就高超,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李白的《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千古绝唱。 中唐,白居易主张诗歌改革,提出“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诗歌语言通俗,传播广泛,在古朝鲜、古日本,广为流传。 晚唐,唐帝国已经日薄西山,诗人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杜牧、李商隐,人称“小李杜”,他们的咏史诗歌,借古讽今,感人泪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