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品茶的长诗茶诗词 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诗的祖国,早在中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孔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植物的名称出现的。真正就茶咏茶,而不是顺带言及茶者,则要到两晋时期,左思的《娇女诗》可谓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茶诗。茶诗全盛于唐,宋代达到顶峰,历代都有佳作。估计:唐代约有500首,宋代多达1000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总数在2000以上,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了。 (一)魏晋南北朝茶诗 张载《登成都楼诗》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 临太墟。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 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少城中,岌岌百姓居。 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王候。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 。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此为以茶入诗的最早篇章之一。该诗描述白菟楼的雄伟气势以及成都的商业繁荣、物产富饶、文人辈出的景象,其中除赞美秋橘春鱼、果品佳肴外,还特别炫耀四川香茶。诗人认为茶为全中国人所喜爱的饮料,甚至超过“六饮”。 孙楚《出歌》 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 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 姜桂荼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 蓼苏出沟渠,精 出中田。 左思《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晰。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有姐字惠芳,眉目粲如画。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心为茶舛剧,吹嘘对 。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池,难与沉水碧。 诗中对两位娇女的容貌举止、性格爱好的描写细致传神,而茶饮对她俩的强烈诱惑及有关茶器、煮茶习俗的记述,使该诗成为陆羽《茶经》节录的中国古代第一首茶诗。 杜育《舛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舛草,综合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舛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类作品。这篇茶赋加上前面四首构成了我国早期茶文化和诗文化结合的例证,也极其典型地具体描绘了晋代我国茶业发展的史实。 王 微 《杂诗》 桑妾独何怀,倾筐未盈把。 自言悲苦多,排却不肯舍。 妾悲 陈诉,填忧不销冶。 寒雁归所从,半途失凭假。 壮情 驱弛,猛气捍朝社。 常怀云汉惭,常欲复周雅。 重名好铭勒,轻躯愿图写。 万里度沙漠,悬师蹈朔野。 传闻兵失利,不见来归者。 奚处埋旌麾,何处丧车马? 心悼恭人,零泪覆面下。 徒谓久别离,不见长孤寡。 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 待君竟不归,收言今就 这里还有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2.中国古代品茶的长诗茶诗词 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诗的祖国,早在中国的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孔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植物的名称出现的。 真正就茶咏茶,而不是顺带言及茶者,则要到两晋时期,左思的《娇女诗》可谓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茶诗。茶诗全盛于唐,宋代达到顶峰,历代都有佳作。 估计:唐代约有500首,宋代多达1000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总数在2000以上,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了。 (一)魏晋南北朝茶诗 张载《登成都楼诗》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 临太墟。 高轩启朱扉,回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 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少城中,岌岌百姓居。 街术纷绮错,高甍夹长衢。 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王候。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 。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此为以茶入诗的最早篇章之一。 该诗描述白菟楼的雄伟气势以及成都的商业繁荣、物产富饶、文人辈出的景象,其中除赞美秋橘春鱼、果品佳肴外,还特别炫耀四川香茶。诗人认为茶为全中国人所喜爱的饮料,甚至超过“六饮”。 孙楚《出歌》 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 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 姜桂荼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 蓼苏出沟渠,精 出中田。 左思《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晰。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有姐字惠芳,眉目粲如画。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心为茶舛剧,吹嘘对 。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池,难与沉水碧。 诗中对两位娇女的容貌举止、性格爱好的描写细致传神,而茶饮对她俩的强烈诱惑及有关茶器、煮茶习俗的记述,使该诗成为陆羽《茶经》节录的中国古代第一首茶诗。 杜育《舛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舛草,综合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舛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类作品。这篇茶赋加上前面四首构成了我国早期茶文化和诗文化结合的例证,也极其典型地具体描绘了晋代我国茶业发展的史实。 王 微 《杂诗》 桑妾独何怀,倾筐未盈把。 自言悲苦多,排却不肯舍。 妾悲 陈诉,填忧不销冶。 寒雁归所从,半途失凭假。 壮情 驱弛,猛气捍朝社。 常怀云汉惭,常欲复周雅。 重名好铭勒,轻躯愿图写。 万里度沙漠,悬师蹈朔野。 传闻兵失利,不见来归者。 奚处埋旌麾,何处丧车马? 心悼恭人,零泪覆面下。 徒谓久别离,不见长孤寡。 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 待君竟不归,收言今就 这里还有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荼”总共出现了几次《诗经》中的“荼”字,是指茶吗? 2500年前,中国出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 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注:荼,苦菜也。周礼掌茶,以供丧事,取其苦也。 苏东坡诗云:‘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议论纷纭之处,实是多如河沙。 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定,我们还得返回其始,从《诗经》之文本研究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诗经》的产生年代与茶事活动出现时间之比较 关于《诗经》产生的年代这一问题已在文学史研究界得到一致的认同,认为《诗经》的创作时间距今应该有二千五百多年,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时候的作品。 这也就是说,《诗经》的发轫之作也只能是在西周初年,即公元前十六世纪。那么再让我们来对比一下“茶”进入世人生活的年代。 撇开“神农氏”与茶的故事不说,因为有众多学者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可充当论据使用,我们来看看史书中的记载,《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可见西周初年时茶已用作贡品,人们视茶为珍贵、稀有之物才会把茶作为贡品。 那么在此之前,把茶作为用来祭天、祭神、祭祖的祭品也是合利情理的。随着古代文献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相信将有更多的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这一点。 那么,也就是说,在《诗经》创作之前已经有了茶的身影在中华大地飘荡。 二、《诗经》流传的区域范围与茶文化传播范围之比较 研究者们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诗经》中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流域,这可以从《诗经》的内容分类上看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所占比重很大的“风”又分为十五国风,绝大部分都是黄河流域一带民生的歌谣反映。 而“雅”则是周王室都城区域内的人们生活的文学反映。“颂”就更不必说了,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之词。 所以说《诗经》主要歌说的是黄河流域的生活习俗。 而茶事活动,则产生于南方的巴蜀之地。 在当时而言,这一区域,相对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是“蛮荒之地”。因而有的学者以此为据,认为流传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当中不可能有反映南方巴蜀之地茶事生活的诗歌篇章的。 而《诗经》当中的“荼”字自然只能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苦菜”一类的植物。 事实上,虽说巴蜀山水是滋养茶树最早的土壤,但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就业已出现了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中就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当然,当时传入的茶叶还只是作为菜肴一类的食用之物,而并非是品饮之物。 那要等到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才受其影响,饮茶之风才开始流行。“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顾炎武《日知录》)。 由此可知,并非茶叶产自巴蜀,就说明在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就没有茶事活动。 三、《诗经》中有关“荼”字诗句的解读 前已说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经过翻检,找出有“荼”字诗句的诗篇共有七首。下面分别根据《诗》学研究专家之言,按照“风”、“雅”、“颂”的顺序进行解说。 1、《邶风·谷风》,这是弃妇自叙悲怨之情的诗。诗中写被弃情节,出自故夫喜新厌旧,不说故夫相待之薄,却说待新婚之厚,言外隐照。 对于治生持家之道,低回呻吟,几不成声。一旦生活好转,反被遗弃,可见故夫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对她是绝情负义的。 其中有“荼”字之诗句为: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句的大意是指:被赶出门步子慢,心里有恨气难散。路并不是那么远,你只送到大门坎。 谁说苦菜味儿苦,比我痛苦荠还甜。新婚快乐迷着你,更比兄弟还缠绵! 此例之“荼”,一般释为“苦菜”。 因毛传载:“荼,苦菜也。”汉王逸《九思·伤时》句:“堇荼茂兮扶疏。” 清代曹寅《和孙子鱼食荞诗寄二弟》之二:“平生哺餟意,未改茹园荼。”荼荠皆菜名。 荼味苦,荠味甘,因以两者对举而成比较。故又有以“荼荠”喻小人与君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 2、《郑风·出其东门》,这是写一个青年的爱情是专一的,虽说东门游女如云,也不能打动他的心,转移他的目的,他还是深深地爱着那位“缟衣綦巾”装饰朴素的姑娘。其中有“荼”之诗句为: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耳。缟衣茹芦,聊可与娱。 诗句的大意是指:走出东城重门下,游女多如白茅花。虽然多如白茅花,可我都不去牵挂。 白衣红巾的那位,愿同游乐恋着她。 此处之“荼”,指茅、芦之类。 4.为什么喝茶叫吃茶在华东一带盛产品质好的茶叶,所以华东地区的人们喝茶时,不小心把茶叶喝到嘴里,是不会吐出来的,而是把茶叶嚼碎,吞入腹中。吃茶即喝茶一义由此而来。 补充: 相传,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中国。据说,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农,他曾尝百草,中毒后用茶叶来解毒,因此将茶判断为一种药,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会时期,茶一直被作为药品服用。 而《诗经》中曾有记载:“堇荼如饴,皆苦莱也”;唐·颜师古《匡谬正俗·苦菜篇》中说道:“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茶草,治疗疾病,功效极多,陶弘景误当为茗,茗豆有此效乎。”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人认为茶起于上古,有人认为起于周,也有人认为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等。但因唐代以前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陆羽将“荼”字减一笔而成就了如今流传的“茶”字,因此后人将茶起源定于唐代。 唐代,饮茶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放到水中去煮。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茶为苦口良药。而在唐以前,茶均使用药用煎法,被称为“吃茶”。又因自唐代以来,福州作为福建省,乃至中国的主要茶产区,其对茶的饮用方式沿袭了当代的饮茶时尚——“煮”之。因此,古时福州话中,饮用茶非“喝茶”,而是“吃茶”。 5.人生如茶,你会品吗中国的茶文化渊深博大,从诗经里的茶歌茶谣到陆羽的茶经、温庭筠的采茶录,甚至还有宋帝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 从茶花茶叶,到茶具茶艺,从茶经茶道到茶论茶歌,纷繁驳杂,可见茶文化在中国之深之远之悠久。 茶为草木中人,茶有心,亦有魂!我喜欢它的清,它的淡,它的雅,以及它的灵气,这些始终是我不能割舍和忘却的. 听茶,听茶的传说,听神秘和渊远,听的是茶的文化。 看茶,看的是茶的礼节和礼貌,是对茶和茶文化的耳濡目染。而喝茶,是用茶来交友待客,用茶来消渴,用茶养心养性,茶从文化符号过渡到了实际生活中,茶就是实实在在的颜色和气味,茶就是平常自然而又浓淡相宜的生活和心情。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悟到许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 当它放 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 己的全部价值。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 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 茶本无心,品者有意。长于历史的自然爱说茶史,爱于诗歌的肯定喜欢茶诗,善于经商的讲究以茶生财,能于种植的醉心品种谱系又有谁对谁错,谁高谁低?每个人喝的茶只在自己的杯里。 茶就是茶!茶本无言,品者有语。能言者为茶言,能文者为查文,皇皇茶史就是人的历史,条条茶经就是人的经典,这个世界上只有不喝茶的,没有不懂茶的,每个人懂的茶只在自己杯里. 杯水如名淡,雅兴自然浓。 浓浓淡淡的茶常让人想往老守竹篱茅舍,袖手尘澜浮泛,任岁月湮逝,向往三山五岳散淡人物,三杯两盏香茗。酒长饮可以当歌,茶浅尝亦能小醉。 浓茶淡水,细斟慢酌,品的是茶,品的也是生活,也是人生。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水岁月,就在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