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训诂学

1.怎么学诗经

学习《诗经》,要一步一步来。

诗三百,虽说字义易懂,但是真正吃透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读诗最大之弊端,我认为在于以今论古,不能够还原诗经本色。

还原本色,源于训诂,此处清人用力最勤。可参看清诗经训诂学三大家之著作,若胡成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书尚无点校本,三种之中,我倾向于马瑞辰之书。

成书在后,采两家之长。明训诂,接下来当明诗意。

我建议参考闻一多《诗经通义》甲乙和《诗经新义》,以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阐述、解读《诗经》,我认为最得《诗经》之本义。不过上述之书,皆不太好读,涉及训诂者,枯燥、乏味。

可以以蒋见元、陈俊英《诗经注析》作为入门读物,有分析、有解读,而且采众家之长,很有学术价值,又方便易读。中华书局有繁体竖排版。

总之,读诗最紧要之处,在于回归诗经时代,以当时的眼光来观照诗经,所以必须熟悉当时的历史,这样,不能不读《左传》《国语》,以了解当时历史;不能不读《仪礼》《礼记》,以了解当时礼仪制度。 一部《诗经》,文辞简单,但读来是在不易。

2.什么是训诂学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 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是根据文 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着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 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训诂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 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 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的意义。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 “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 《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估合用始见于 汉朝的典籍。

3.如何学诗经

学习《诗经》,要一步一步来。诗三百,虽说字义易懂,但是真正吃透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读诗最大之弊端,我认为在于以今论古,不能够还原诗经本色。还原本色,源于训诂,此处清人用力最勤。可参看清诗经训诂学三大家之著作,若胡成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书尚无点校本,三种之中,我倾向于马瑞辰之书。成书在后,采两家之长。

明训诂,接下来当明诗意。我建议参考闻一多《诗经通义》甲乙和《诗经新义》,以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阐述、解读《诗经》,我认为最得《诗经》之本义。

不过上述之书,皆不太好读,涉及训诂者,枯燥、乏味。可以以蒋见元、陈俊英《诗经注析》作为入门读物,有分析、有解读,而且采众家之长,很有学术价值,又方便易读。中华书局有繁体竖排版。

总之,读诗最紧要之处,在于回归诗经时代,以当时的眼光来观照诗经,所以必须熟悉当时的历史,这样,不能不读《左传》《国语》,以了解当时历史;不能不读《仪礼》《礼记》,以了解当时礼仪制度。一部《诗经》,文辞简单,但读来是在不易。

4.请教有关训诂学的问题训诂学中有很多注疏的名称:“传、说”、爱问

训诂就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

注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专书注解”——就是把对某典籍的注解专门成书。你问题中“传、笺、注、训、诂、说、解、诠、释、记、通、学、述、订、正、微、隐、书、义、义书、正义、音义、章句、集解、补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

这样多的名称,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还解释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常见的注解名称: 传 就是“以今言传古言”,例如《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 说 解 说明解释词语。

如《诗》有《鲁说》、《韩说》,都是注释《诗经》的。 训 诂 也是注书的方法。

如:《鲁诗故》(故同诂),《尚书训》。 注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

例如我们熟知的《水经注》。 笺 和“注”相似,是把原文中隐晦和太过简略的,加以补充。

音义 (也称音训、音诂、音注、音释)辨音释义,通过对字的读音的辨析来推测字义。如 《尔雅意义》、《资治通鉴音注》 章句 分章析句来解说古籍的大义。

如:《楚辞章句》 集解 一类是跨典籍注解(两部书合起来注解),一类是集合各家之言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 后者如《庄子集解》。

补注 补充前人的注的缺失。举例:《楚辞补注》。

疏证 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校正、考证和阐释。 你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归结为“训诂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

因为前面提到的“传、证……”,只是训诂的方法。 那么,训诂学在学术上的的地位和贡献是什么呢? 简单说,训诂(主要指前人的训诂工作)是在古人和今人、古文和今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通过训诂工作对古籍的注疏释训补,不仅使古籍无障碍地传承,而且也更加丰富了古籍的内涵。没有训诂工作,没有训诂学,古与今之间就会出现断层,中国文化的历史就会被撕裂。

这是我对训诂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一、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

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

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二、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

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

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 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

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

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

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

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 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

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

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 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三、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

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

5.谁能告诉我《诗经七月》中,田畯至喜,的训诂意义啊,喜到底是什么

田畯至喜:田官赶来吃酒食。

田畯(jùn):农官。 喜:请吃酒菜。

其实这个字是通假字,通“饎”(左右结构字,左边是“食”(不简化)旁,右边是“喜”),读音:chì。郑玄对这句注释为:“喜,读为饎。

饎,酒食也。” 这首诗理解可参考以下: 【原文】 七月 七月流火(1), 九月授衣(2)。

一之日觱发(3), 二之日栗烈(4)。 无衣无褐(5), 何以卒岁(6)? 三之日于耜(7), 四之日举趾(8)。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9), 田畯至喜(10)。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11), 有鸣仓庚(12)。 女执懿筐(13), 遵彼微行(14)。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15),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16)。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17)。 蚕月条桑(18), 取彼斧斨(19). 以伐远扬(20), 猗彼女桑(21)。

七月鸣鵙(22), 八月载绩(23).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24),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5), 五月鸣蜩(26)。

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27)。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28), 载缵武功(29)。 言私其豵(30), 献豣于公(31). 五月斯螽动股(32), 六月莎鸡振羽(33)。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34), 塞向墐户(35).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36), 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37), 七月亨葵及菽(38)。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39).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40)。

九月叔苴(41), 采茶薪樗(42),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围,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43),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44)。

昼尔于茅(45), 宵尔索綯(46)。 亟其乘屋(47), 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48), 三之日纳于凌阴(49)。 四之日其蚤(50),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51), 十月涤场(52)。 朋酒斯飨(53),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54), 称彼兕觥(55), 万寿无疆。[1] 【注释】 (1)流:落下。

火:星名,又称大火。 (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

觱(bì)发:寒风吹起。 (4)栗烈:寒气袭人。

(5)褐(hè):粗布衣服。 (6)卒岁:终岁,年底. (7)于:为,修理。

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 (8)举趾:抬足,这里指 下地种田。

(9)馌(yè):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0)田畯(jùn):农官。喜:请吃酒菜。

(11)载阳;天气开始暖和。 (12)仓庚:黄鹂。

(13)懿筐:深筐。 (14)遵:沿着。

微行:小路。 (15)蘩:白蒿。

祁 祁:人多的样子。 (16)公子:诸侯的女儿。

归:出嫁。 (17)萑(huán)苇: 芦苇。

(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19)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21)猗(jī):攀折。

女桑:嫩桑。 (22)鵙(júe):伯劳鸟,叫声响亮。

(23)绩:织麻布。 (24)朱:红色。

孔阳:很鲜艳。 (25)秀葽(yāo):秀是草 木结籽,葽是草名。

(26)蜩(tiáo):蝉,知了。 (27)陨:落下。

萚 (tuò):枝叶脱落。 (28)同:会合。

(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ōng):一岁的野猪。 (31)豣(jian):三岁的野猪。

(32)斯螽 (zhō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

(33)莎鸡:纺织娘(虫名)。 (34)穹室:堵塞鼠洞。

(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

(36)改 岁:除岁。 (37)郁:郁李。

薁(yù):野葡萄。 (38)亨:烹。

葵:滑菜。 菽:豆。

(39)介:求取。眉寿:长寿。

(40)壶:同“瓠”,葫芦。 (41)叔:抬起。

苴(jū):秋麻籽,可吃。 (42)荼(tú):苦菜。

薪:砍柴。樗 (chū):臭椿树。

(43)重:晚熟作物。穋(lù):早熟作物。

(44)上:同 “尚”。宫功;修建宫室。

(45)于茅:割取茅草。 (46)索綯(táo):搓绳 子。

(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

(48)冲冲:用力敲冰的声 音. (49)凌阴:冰室。 (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

(51)肃霜:降霜。 (52)涤场:打扫场院。

(53)朋酒:两壶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54)跻(jī);登上。公堂:庙堂。

(55)称:举起。兕觥(sì gōng):古时的酒器。

[2] 【译文】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 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 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 把饭送到南边地, 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 黄鹏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 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 姑娘心中好伤悲, 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火星向西落, 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 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 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 我的红色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 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 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 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

6.什么叫训诂和训诂学

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 【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 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 ●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

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 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训诂常用的术语如下: 〔一〕、说义的术语: ⑴“犹” ⑵“之言”(凡说“之言”的,音义一定相通) ⑶“貌”(凡说貌是形容它的样子,这些字或是形容词或是副词。

⑷属、别。(凡说“属”或“别”的,是明其类别。

⑸辞。(说明某字是助词,往往用“辞”或“辞也”。)

〔二〕、拟音的术语。 ⑴读如 ⑵读若 《说文》云:“宄,奸也。

读若轨”。(注:①宄〔gui三声〕,奸〔jian一声〕:都是“奸邪、狡诈”的意思。)

〔三〕、改字的术语 ⑴读为、读曰:凡说“读为”“读曰”的,就是换了另外一个字来解释词义。 《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笺云:“泮读为畔,畔涯也。言淇与隰皆有涯岸以自拱持,今君子放恣心意,曾无所拘制”。

按泮的愿意为散,与本文不合,所以郑玄把它改读成畔字来训释它。(注:①淇〔qi二声〕:水名,源于河南淇山,流入卫河。

②隰〔xi二声〕:a:低湿的地方;b:所开垦的田地。③泮〔pan四声〕:a:散,解;b:通“畔”。

④畔〔pan四声〕:a:田地的边界;b:边,如“河边、水边、桥边、枕边”等等。⑤放恣:放纵任性。

⑥心意:心情,思虑。⑦拘制:牵制,固守。)

《汉书景帝纪》“减耆欲”注:“耆读曰嗜”。按耆的愿意为老,与本文不合,所以颜师古把它改成嗜字。

(注:①耆〔qi二声〕:年老;耆〔shi四声〕:通“嗜”。②嗜〔shi四声〕:爱好,喜好。)

⑵古字某同,古声某同。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

按郑氏改用哉字来解释材。 《诗东山》“烝在栗薪”笺:“骨折声栗裂同也”。

按郑氏改用裂字来解释栗。(注:①烝〔zheng一声〕:祭祀。

②栗薪:堆积木柴。) 〔四〕、正误的术语。

凡有“字误”或“声误”而必须改正的,则用“当作”“当为”: ⑴字误 《老子》三十一章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释文》“佳,善也。河上云:饰也。”

王念孙说:“案佳当作佳,字之误也。佳,古唯字也。

唯兵为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上言夫唯,下言故,文义正相承也”。

(注:①夫〔fu三声〕:发语词。②佳〔此处读“wei二声”〕:只有,因为。

③兵者:兵器。④物:他人,众人,人们。

⑤或:都,全都。⑥故:所以。

⑦不处:不使用。) ⑵声误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

按旧注:“拾级,涉阶之级也。聚足,后足与前足相合也。”

(注:①拾〔she四声〕:古同“涉”,历经,经由。如:拾级而上〔沿着台阶而上〕。)

Ⅱ【“广义的”训诂】:是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一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书面语中的训诂。 二训诂学的研究内容是:语义。

即古代书面语言中字(词)的含义。其中以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

重点是研究词义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三训诂学的任务是: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义例、方法和运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

四训诂学的著作大体有两类: ⑴专门解释某部著作,如《毛诗传疏》、《论语注疏》、《春秋左转集解》、《韩非子集解》等。 ⑵收集词语分类编排,进行解释的词典,如《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 详见: /view/440036.htm /view/210802.htm 另有辞赋训诂学:辞赋训诂学,是由辞赋训诂而形成的体系学——包括对辞赋训诂和对辞赋训诂自身的研究。

又称“辞训赋诂”,赋学词汇,是辞赋考证学的近邻。辞赋训诂,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代辞赋学文献语言。

“训者,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诂者,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蒋红岩语)。”“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训诂学,辞赋训诂学是训诂学的组成部分,和训诂学同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日不落语。

7.为什么清朝是训诂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汉语训诂学,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用作解释词语的泛称。

训诂的萌芽 训诂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百余年间的事,但作为训诂事实——解释词义的材料——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有依据字形说解字(词)义的,有依据字音推求字(词)义的,有用同义字(词)来做注释的。当一个字(词)赋予特定的某种学说或思想时,就用语句加以说明,如《孟子·离娄上》:“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子讲解恭、敬、贼三个字词),完全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上可以看成是训诂的萌芽。

汉代的训诂学 训诂发展于汉代。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 ,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 。训诂最先从经书注释开始 。《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本,四种不同注释,其他经书也有各种传本和注释。同时,在汉代产生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训诂专著?这一切为训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播迁流转,语言起了很大变化。而古书词义深奥,不易理解,于是注释之风日盛。在这一时期里,不仅儒家经典反复注释 ,而且还注释了《史记》 、《汉书》、《老子》、《庄子》、《楚辞》等书,其中精义颇多。南朝宋齐以后,出现既注释经义,又注释注文的“义疏”体注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这时的字书有《字林》、《纂文》、《字统》、《文字集略》、《玉篇》等书,但大多亡佚。

隋唐时期的训诂学 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义疏”体注释,儒家主要经典都有义疏,其中孔颖达《五经正义》最著名。孔颖达的义疏不仅有关于词义的注释,而且有对文法的说解,此外,这时期还大量注释子部书籍和史部书籍,如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义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等。这时期还有解释双音词的《兼名苑》、解释日常口语的《字宝碎金》、《俗务要名林》等。此外,继承发展了音义书。音义书产生于魏晋,唐代陆德明编撰的《经典释文》是音义书的集大成者,还有唐代高宗时玄应的《大唐众经音义》,唐宪宗时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上述注释书代表了隋唐时期的训诂学水平。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不墨守前人成说,常常另创新义。如王安石的《字说》,王圣美倡导的右文说等;②对古韵(两汉以前的韵部)开始有所认识,吴棫的《韵补》,郑庠的《古音辨》是研究古韵的先导;③明代朱谋?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是发展雅学的著作,在双音词和方言俗语研究方面有很多创见。

清代训诂学 清代是训诂学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前人已经注释过的经典著作进行再注释,而且还提出训诂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训诂大家,如:顾炎武、江永、桂馥、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阮元、朱骏声等。清代学者从事训诂研究的主要方法是:①依据对文字形体的分析确定本义,说明引申义。②依据音同音近的道理识别假借字,用本字去阐释文义。③用比证文句的方法考释词义。④因声求义,从同源词角度研究词义的系统性。

以章太炎、沈兼士、黄侃等人代表的近现代学者,宣告传统训诂方法的结束,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引进训诂学之中,最主要表现在推求字源和语根、研究同源字。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是第一个高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训诂一直附属于经学,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语言科学。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