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明代的诗歌

1.有哪些明朝的诗歌明朝的诗哈

〔明〕 程相 游少林寺 杖屦徒登礼少林,乱山佳气郁森阴。

松杉色露真如相,禽鸟声传梵国音。 可笑九年间面壁,却怜二祖与安心。

西来一曲调终古,白雪阳春和到今。 〔明〕 朱衡 宿少林寺 初祖开此地,香台空碧岑。

双泉湫德水,五叶散珠林。 钟定禅关夕,山寒宝塔阴。

空堂一片月,曾印折芦心。 〔明〕 黄晖 题钵盂峰二祖 涧响藤枝百折秋,万峰苍翠钵盂收。

轘辕鸟迹空山下,河洛龙光天下流。 石怒乱随狮子掷,塔灵高许雁王投。

眼看浩劫长如此,谁道真僧有去留。 〔明〕 李梦阳 少林寺 林深谷暝客子入,钟鸣叶落秋山空。

烟云细袅石涧底,峦岫乱积松窗中。 唐碑汉碣藓字剥,虎啼猿啸罗灯红。

独坐悠悠息尘想,少室影下月出东。 〔明〕 李梦阳 宿少林寺次韵 万山微暝一钟鸣,古寺深秋倦客情。

僧本折芦番面壁,人非骑鹤故吹笙。 寒催乱木风交响,白动虚岩月自生。

惭愧劳劳不成寐,丁丁卧听早樵声。 〔明〕 李昌祺 游少林寺 少林聂岧峣,有路达葱岭。

半生怀胜概,老乃践其境。 缁流远见迓,偏袒仍露顶。

升高纵遐观,颇觉痴缘屏。 蒲风翻卷帙,艾色侵衣领。

掇蔬僧具供,饮骑童汲井。 自拈清浮香,作礼蓺古鼎。

超超昔神师,顺寂同溟 。 而于片石上,留此不灭影。

竺夏虽异辙,皆贵能猛省。 寒崖许分坐,禅定毕余景。

〔明〕 黄洪宪 游二祖庵遇雨 迢递青山暮,崚嶒石磴斜。 孤云生杖履,细雨湿袈裟。

古井遇双柏,烟岚散五花。 何年辞轩冕,此地学丹砂。

〔明〕 黄洪宪 游达摩面壁洞 蹑屐上层岑,千峰带夕阴。 芙蓉青嶂合,芳草白云深。

洞回迷人径,坛空只梵音。 相看面壁处,聊足洗烦襟。

〔明〕 袁宏道 望嵩少 客程行尽太行山,又见嵩高紫翠间。 料得有人山上笑,红尘如海没朱颜。

〔明〕 周梦旸 登炼魔台眺望 二祖崖既奇,炼魔台益矫。 石磴上盘云,曲径羊肠绕。

扪萝陟其巅,身入星辰表。 四壁势削成,巉崖碍飞鸟。

把杯瞩远天,翻觉神州小。 黄河昆仑来,经过细入沼。

亦有伊洛流,茫茫一线渺。 西华与东岱,仿佛烟村杳。

中多白玉膏,服之轻且袅。 清晨如露溥,饮此世绝少。

我志爱餐霞,坐待天将晓。 〔明〕 俞安期 少室 嵩高中断并神邱,杖底泉开颍水流。

低度岚阴连太室,远分山色绕中州。 挂衣春树三花满,拥幔晴云舞彩浮。

遥傍星楼天半宿,少微永夜在峰头。 〔明〕 吴三乐 九日重游少林寺 少林佳丽地,乘兴又重游。

九日禅堂静,千年古洞幽。 群山苍翠合,孤峙白云浮。

故友黄花共,陶然一醉留。 〔明〕 公鼎 少林观僧比武歌 震旦藂林首嵩少,苾蒭千余尽英妙。

战胜何年辟法门,虎旅从兹参象教。 我度轘辕适中秋,晓憩招提到上头。

倏忽绀园变茇舍,缁徒挺立如貔貅。 袒裼攘臂贾余勇,抗声鼓锐风雷动。

蜂目斜视伏狙趋,距跃直前霜鹘竦。 迅若奔波下崩洪,轻若秋箨随轻风。

崖目高眶慑猛兽,伸爪奋翼腾游龙。 梭穿毂传相持久,穷猿臂接毚兔走。

李阳得闻下老拳,世随取偿逞毒手。 复有戈剑光陆离,挥霍撞击纷飙驰。

狮吼螺呜屋瓦震,洞胸斫胫争毫厘。 专门练习传流古,凭轼观之意欲舞。

自从武德迄当今,尔曹于国亦有补。 隅来初地听朝音,观兵何事在祗林。

棒唱岂是夹山意,掌击宁观黄蘖心。 彭泽载酒悃出赏,桂崖高梧对策爽。

一时佛渭散空华,庭音满院风泉响。 〔明〕 程绍 少林观武 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

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挟搏虎能。 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

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 〔明〕 傅梅 游少室五峰 望洛峰 山头瞻洛水,滔滔日向东。

洛京兴废事,都在逝波中。 石笋峰 山形真似笋,谁赐以嘉名。

常作含苞色,不闻解箨声。 明月峰 山本无消长,月自有盈亏。

此中觅少趣,月明山静时。 紫霄峰 高峰连紫霄,转眄别昏晓。

因见日月流,方知天地小。 灵隐峰 有山无人隐,山灵转自骄。

我向山林语,山林亦市朝。 〔明〕 傅梅 过少林寺 二室漓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

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

2.明朝诗歌有哪些

明〕 程相 游少林寺 杖屦徒登礼少林,乱山佳气郁森阴. 松杉色露真如相,禽鸟声传梵国音. 可笑九年间面壁,却怜二祖与安心. 西来一曲调终古,白雪阳春和到今. 〔明〕 朱衡 宿少林寺 初祖开此地,香台空碧岑. 双泉湫德水,五叶散珠林. 钟定禅关夕,山寒宝塔阴. 空堂一片月,曾印折芦心. 〔明〕 黄晖 题钵盂峰二祖 涧响藤枝百折秋,万峰苍翠钵盂收. 轘辕鸟迹空山下,河洛龙光天下流. 石怒乱随狮子掷,塔灵高许雁王投. 眼看浩劫长如此,谁道真僧有去留. 〔明〕 李梦阳 少林寺 林深谷暝客子入,钟鸣叶落秋山空. 烟云细袅石涧底,峦岫乱积松窗中. 唐碑汉碣藓字剥,虎啼猿啸罗灯红. 独坐悠悠息尘想,少室影下月出东. 〔明〕 李梦阳 宿少林寺次韵 万山微暝一钟鸣,古寺深秋倦客情. 僧本折芦番面壁,人非骑鹤故吹笙. 寒催乱木风交响,白动虚岩月自生. 惭愧劳劳不成寐,丁丁卧听早樵声. 〔明〕 李昌祺 游少林寺 少林聂岧峣,有路达葱岭. 半生怀胜概,老乃践其境. 缁流远见迓,偏袒仍露顶. 升高纵遐观,颇觉痴缘屏. 蒲风翻卷帙,艾色侵衣领. 掇蔬僧具供,饮骑童汲井. 自拈清浮香,作礼蓺古鼎. 超超昔神师,顺寂同溟 . 而于片石上,留此不灭影. 竺夏虽异辙,皆贵能猛省. 寒崖许分坐,禅定毕余景. 〔明〕 黄洪宪 游二祖庵遇雨 迢递青山暮,崚嶒石磴斜. 孤云生杖履,细雨湿袈裟. 古井遇双柏,烟岚散五花. 何年辞轩冕,此地学丹砂. 〔明〕 黄洪宪 游达摩面壁洞 蹑屐上层岑,千峰带夕阴. 芙蓉青嶂合,芳草白云深. 洞回迷人径,坛空只梵音. 相看面壁处,聊足洗烦襟. 〔明〕 袁宏道 望嵩少 客程行尽太行山,又见嵩高紫翠间. 料得有人山上笑,红尘如海没朱颜. 〔明〕 周梦旸 登炼魔台眺望 二祖崖既奇,炼魔台益矫. 石磴上盘云,曲径羊肠绕. 扪萝陟其巅,身入星辰表. 四壁势削成,巉崖碍飞鸟. 把杯瞩远天,翻觉神州小. 黄河昆仑来,经过细入沼. 亦有伊洛流,茫茫一线渺. 西华与东岱,仿佛烟村杳. 中多白玉膏,服之轻且袅. 清晨如露溥,饮此世绝少. 我志爱餐霞,坐待天将晓. 〔明〕 俞安期 少室 嵩高中断并神邱,杖底泉开颍水流. 低度岚阴连太室,远分山色绕中州. 挂衣春树三花满,拥幔晴云舞彩浮. 遥傍星楼天半宿,少微永夜在峰头. 〔明〕 吴三乐 九日重游少林寺 少林佳丽地,乘兴又重游. 九日禅堂静,千年古洞幽. 群山苍翠合,孤峙白云浮. 故友黄花共,陶然一醉留. 〔明〕 公鼎 少林观僧比武歌 震旦藂林首嵩少,苾蒭千余尽英妙. 战胜何年辟法门,虎旅从兹参象教. 我度轘辕适中秋,晓憩招提到上头. 倏忽绀园变茇舍,缁徒挺立如貔貅. 袒裼攘臂贾余勇,抗声鼓锐风雷动. 蜂目斜视伏狙趋,距跃直前霜鹘竦. 迅若奔波下崩洪,轻若秋箨随轻风. 崖目高眶慑猛兽,伸爪奋翼腾游龙. 梭穿毂传相持久,穷猿臂接毚兔走. 李阳得闻下老拳,世随取偿逞毒手. 复有戈剑光陆离,挥霍撞击纷飙驰. 狮吼螺呜屋瓦震,洞胸斫胫争毫厘. 专门练习传流古,凭轼观之意欲舞. 自从武德迄当今,尔曹于国亦有补. 隅来初地听朝音,观兵何事在祗林. 棒唱岂是夹山意,掌击宁观黄蘖心. 彭泽载酒悃出赏,桂崖高梧对策爽. 一时佛渭散空华,庭音满院风泉响. 〔明〕 程绍 少林观武 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 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挟搏虎能. 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 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 〔明〕 傅梅 游少室五峰 望洛峰 山头瞻洛水,滔滔日向东. 洛京兴废事,都在逝波中. 石笋峰 山形真似笋,谁赐以嘉名. 常作含苞色,不闻解箨声. 明月峰 山本无消长,月自有盈亏. 此中觅少趣,月明山静时. 紫霄峰 高峰连紫霄,转眄别昏晓. 因见日月流,方知天地小. 灵隐峰 有山无人隐,山灵转自骄. 我向山林语,山林亦市朝. 〔明〕 傅梅 过少林寺 二室漓岏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 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 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杨士奇(1365~1444),名寓,士奇是他的字. 。

三杨"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1.前期 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约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茶陵派: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鲁铎、石瑶等人.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 2、中期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

3.明清诗歌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约略可以分作四大时期、十个阶段:所谓先秦,是它的萌生与成熟时期。

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原始诗歌,只可称作前艺术;文明之幕拉开,约当夏商两代逾千年,诗歌仍处于萌生状态。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才开拓出《诗经》与《楚辞》两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诗歌。

抵春秋战国早期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诗歌美学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

明清诗歌从明初开始至清末。“明清八大家”依次为明代刘基(明代开国文臣,道德文章第一)、归有光(唐宋派之旗帜,韩、欧阳之后继)、王世贞(后七子派巨子,饱学兼擅诗文),清代顾炎武(清代学术开山,古文雄厚无敌)、姚鼐(桐城文派代表,义理、考据、文章)、张惠言(阳湖文派领袖,经术辞赋俱工)、龚自珍(不立文派大家,震撼晚清文坛)、曾国藩(开创湘乡文派,拓宽桐城堂庑)。

此八大家的散文创作代表了明清不同时期、不同文派的最高水平,亦反映了明清两代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丛书汇集了明清文派的各体佳作,也展现了明清散文的多元风格,足以开阔读者的眼界。

4.明代诗歌有哪些流派

约从弘治至隆庆(1488—1572)年间,诗文作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呈现一种稳定推进并趋向复杂的态势,出现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互相间有融合,亦有冲突。

贯穿于文学发展进程的主线,是在反对程朱理学、要求维护正常的人性、追求新的精神支点的社会思潮的推动下,文学逐渐摆脱官方政治的束缚,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明代前期的文学,无论宋、王的“文道合一”论还是“台阁体”,都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基础。

明中期文学的进步,首先是对此进行有力反拨,以要求文学的独立性。祝允明指斥宋濂的《文原》“腐颊烂吻,触目可憎”(《祝子罪知录》),态度十分鲜明。

针对前期文学以宋人为典范的立场,中期作家在反对宋代理学的同时,亦对宋代文学提出强烈的否定。所谓“诗死于宋”(祝允明(《祝子罪知录》),“宋无诗”(李梦阳《缶音序》),“宋儒兴而古之文废”(李梦阳《论学》),这些带有偏激的言论,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心态所决定的。

他们提倡“复古”、标榜“古文辞”的理论,首先也要放在这一前提下来看待。 “古文辞”又是与科举“时文”相对立的概念。

如文征明在《上守溪先生书》中,清楚地表示了他不愿“日惟章句是循,程式之文是习”,鄙视借以猎取功名利禄的科场之文,而“时时窃为古文词”,“欲追古人及之”,纵使被世人讥笑为“迂”为“狂”,也“排群议为之不顾”。 显然,提倡“古文辞”意味着通过接续古代文学传统的轨道,寻回被僵死的八股文章所破坏了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精神活动。

既否定文学是“载道”或“政教”的工具,那么就必须对文学的性质重新作出界说;而把文学作为人的内在需求,便成为明中期许多作家的出发点。 李梦阳《诗集自序》中说: “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

今途咢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谓之风也。”他在这里强调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祝允明在《祝子罪知录》中也说:“文也者,非外身以为之也。心动情之,理著气达。

宣齿颊而为言,就行墨而成文。文即言,言即文也。”

立足点也与前者相似。当然,文学毕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纯自然不假修饰的语言并不能够直接成为“文学”,这一点祝、李他们不是不知道。

他们这样强调,意义在于反对把来之于“道”的约束强加于文学。 所谓“文即言,言即文”,和朱熹或宋濂所谓“文即道,道即文”,构成直接的对立。

要求文学表达自然之情,也即反对文学中的虚伪现象。李梦阳的《空同子·论学》中一段文字,把载道之文显得丑恶的原因揭露得非常透彻:“而今之文,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传志其甚矣。

是故考实则无人,抽华则无文。”由于为文出于“合道”的目的,作品中就看不到真实的人格,因而不成其为“文”。

综上所述,明中期的文学复古运动的现实出发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使“复古”的口号本身反映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守旧心理,包含了严重的弊病,它在当时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是为了摆脱程朱理学。

5.古代必背诗歌39首

1.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2.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4.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5.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 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1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5.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6.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 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6.明清诗歌哪些比较著名

明代刘基(1311-1375)《水龙吟》

于谦(1398——1457年)《咏石灰》

文征明(1470-1559)《满江红》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陈子龙(1608-1647)《诉衷情·春游》

王夫之(1619-1692)《摸鱼儿》

朱彝尊 (1629-1709)《高阳台》

王士祯(1634-1711)《浣溪沙 红桥》

纳兰性德 (1654-1685)《蝶恋花》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临江仙 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鹧鸪天》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挪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归恨却休。

云澹澹,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浪淘沙》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泪咽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7.明代的古诗有什么

明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明初诗人虽然有的已表现出模拟唐人的趋势,但基本上还能“各抒心得”,做到“隽旨名篇,自在流出”。

其中成就较大者是一些经历过元末社会大动乱的诗人,刘基、高启最为著名。刘基以雄浑奔放见长,高启则以爽朗清逸取胜。

高启对诗歌的看法也较为全面,认为“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独庵集序》),做到体裁、内容、艺术的有机统一。

他主张创作应“兼师众长”,力争最后“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同前)。所以他的诗歌虽说“学无常师”,但还能自成一家。

这种诗歌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但面对明初文网渐密、文士动辄得祸的政治形势,许多诗人开始回避社会现实,更多地发出“位卑谏勿直,直谏君心疑”(杨基《感怀》)的个人感慨,抒写“世路剑关险”,“吾志在山林”(张羽《写怀》)的退隐情怀。

当时诗人除刘基、高启较有成绩外,像吴地诗人袁凯、杨基、张羽、徐贲,闽中诗人张以宁、林鸿,岭南诗人孙蕡,西江诗人刘崧,都是一定的创作特色。其时,诗人林鸿、高棅已以盛唐相号召。

长达百年之久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实已朕兆于此。第二时期为永乐至天顺年间。

此时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歌。三杨均是台阁重臣,官高爵显,备受宠信。

所以他们的诗歌充溢着大量应制和颂圣之作。表面看来雍容华贵,实际内容极为贫乏。

明初诗歌还只是略有些不敢正视现实,而此时诗歌却是粉饰现实,点缀升平。明初诗歌尚能抒发心中磊落牢骚的情绪,而此时多数篇什是志满意得的无病呻吟。

艺术上也是平庸呆板,了无生气。这种诗歌几乎垄断了当时整个诗坛。

不为台阁体所困而显示自己创作个性的诗人只是少数,如于谦、郭登等人。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尚能透过升平景象看到社会明显的矛盾,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有所同情。

第三时期为成化至正德年间。其时台阁体诗歌已为广大诗人所不满,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攻之于前,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反之于后。

李东阳论诗,推崇李白、杜甫,想以深厚雄浑之体,来替代啴缓冗沓的台阁体诗歌末流,他善长乐府,有些篇什笔力尚属雄健。但其论诗更多注意的是声调音节,认为“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为杜学也”,视此为开启诗歌奥秘的钥匙,实际上未免舍本逐末。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亦有“覃研不足”(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的贫乏症,调子实际上与台阁体诗歌相去不远。李东阳也是台阁重臣,周围有一批门生故旧学他的诗,如石珤、邵宝、顾清、罗玘、罗铎、何孟春等。

由于茶陵诗派在理论与创作上都存在弱点,所以并未能真正消除台阁体诗歌的影响。待到前七子崛然兴起,才完成了这个任务。

台阁体、茶陵诗派主要靠其首领官居极品而发生影响,前七子则主要以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而引起人们注意,故其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深入。恰如胡应麟所说:“一时云合景从,名家不下数十”(同前),其中最著名的除李梦阳、何景明外,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他们重视民歌,认为“真诗乃在民间”(李梦阳《诗集自序》)。推崇汉魏、盛唐诗歌。

在他们看来,要创造兴象造拔、神意雄丽的作品,必须复古。他们所定目标有一定号召力,但是所指的创作途径却大有问题,李梦阳甚至认为复古就是临摹古帖,连何景明也大为反感。

何景明认为拟古应“领会精神”,“不仿形迹”,做到“达岸舍筏,以有求似”(《与李空同论诗书》)。前七子大多是在政治上敢于与大官僚、大宦官作斗争的人物,所以他们能够面对现实,写出如《元明官行》、《岁晏行》等讽世之作。

就在前七子复古运动大盛之际,江南有一批画家兼诗人,如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作诗不事雕饰、自由挥洒。虽不免失之浅露,但其中亦有些生趣盎然、才情烂漫的诗歌。

第四时期为嘉靖、隆庆年间。嘉靖初,前七子复古运动中所暴露出来的模拟倾向日趋严重,“后生英秀,稍稍厌弃”(陈束《高子业集序》)。

当时诗人薛蕙与杨慎论诗时就认为:“近日作者,模拟蹈袭,致有拆洗少陵、生吞子美之谑。”(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所以,其时开始出现一些渐渐不满前七子诗风、尚能卓然自立的诗人,如“沈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的杨慎,“直举胸情,独妙闻雅”的高叔嗣,“温雅丽密,有王孟之风”的薛蕙,“才高一时”,“婉丽多讽”的王廷陈。

他们虽然不走前七子模拟汉魏盛唐的创作道路,但并未从生活中吸取诗歌营养,仍然是师法古人,只不过对象不同而已。加之他们在诗歌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因此影响不大。

待到后七子再度兴起,诗必汉魏、盛唐的复古主义又统治了诗坛。后七子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

他们当中最早提出论诗纲领的是谢榛。他主张出入于盛唐14家之中,兼取众长,自成一家,取径较宽。

但随着李攀龙首领地位的确立,他却将复古理论推向极端,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所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