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毛传诗经

1.现存最早的《诗经》注是“毛传郑笺”,“郑”指的是

郑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约五百多年(公元前1066年至前541年)间的诗作。秦汉之际,鲁人毛亨开始为这部诗歌总集做诂训,是为毛传;后人把附有毛传的《诗经》叫做“毛诗”。东汉人郑玄又为“毛诗”做注解。因为郑玄做的注解有阐明、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所以他的注解叫做“笺”。毛传、郑笺是《诗经》最古最有权威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两种注释,它们一直为我国历代注释、阅读、研究《诗经》的人所推崇。

2.什么是《毛序》与《毛传》,它们有什么区别

《毛传》:

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鲁国人申公,一是齐国人辕固,一是燕国人韩婴。但是这三家著作除《韩诗外传》,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诗。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现存的毛诗每篇都有一个题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现在一般都认为解说文字除少数几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诗序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所以《毛诗》就是《诗经》的《毛传》。

《毛序》——《毛诗序》:

汉人在诗的标题下写一篇类似于题解的文字,称为毛诗序,《关雎》篇为大序,其余为小序。《诗大序》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小序》则以史解诗,以诗证史。具体指出各篇的政治背景,或因某事而美某人,因某事而刺某人。所以清人程廷祚《诗论》说:“汉儒说诗,不出美刺二端”。

《毛传》与《毛序》,《传》释诗义与《序》释诗义基本相同者达83篇之多,明显相异者只有3篇,且在解释体例上,在内容的相互照顾,相互发明上都表明毛传与毛序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3.《诗经》国风·卫风·考槃的原文和注释还有陆德铭的分析体例

诗经·国风·卫风·考槃

原文:

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

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寤寐歌,永矢弗过。

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寤寐宿,永矢弗告。

注释:

1.槃 毛传:“考,成。盘,乐也

2.涧 (形声。从水,间声。本义:夹在两山间的水沟)涧,山夹水也。――《说文》

3.硕 郑笺:“硕,大也。”

4.寐 mèi ,卧也。――《说文》

5.寤wù ,寐觉而有言曰寤。――《说文》寤言(醒后说话);寤寐(指醒时和睡时);寤宿(醒而卧;躺卧);寤怀(睡不着而怀念);寤辟(醒来以手拍胸);寤叹(睡不着而叹息);寤迁(刚刚醒来就迁移);寤觉(睡醒)“寤,觉,”通“悟”。觉悟,认识到

6.永,长。

7.矢 shǐ ,誓。 通誓”。发誓

8.弗 fú “弗”为“不”的同源字 。:“弗,不之深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矫枉) 弗,矫也。――《说文》。

9.谖 xuān,忘也。本义:欺诈,欺骗 谖,诈也。——《说文》 谖,欺也。——《广雅》 弗谖:含有使明白之意。不欺不诈不忘既是明白。

10.阿,毛传:“曲陵曰阿。”王先谦曰:“谓山曲隈处也。”

11.薖 kē,毛传:“宽大貌。”(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12.轴,毛传:“进也。”范处义曰:“卷也,犹言卷而怀之。” 可以理解为旋型状态,是考槃的状态。

13.宿 sù 停宿, 永留。

14.苏辙曰:“涧也,阿也,陆也,皆非人之所乐也,今而成乐于是,必有所甚恶而不得已也。宽也,薖也,轴也,皆盘桓不行,从容自广之谓也。弗谖,既往之,戒不可忘也。弗过,不可复往也。弗告,不可复谏也。皆自誓以不仕之辞也。”

唐代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广泛录存了保存在前人经笺传注中的早期异读材料,是一部集汉魏六朝音义学之大成的杰出著作,历来被学者们认为是进行汉语言文字研究的资料宝库。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以上供参考。

4.〈诗经〉(关雎,蒹葭)的译文

《关雎》译文 蒹葭的译文 [译文]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5.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流传至今的是( )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流传至今的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授的诗经。古人做诗、写文章用典都爱用里面的解释。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毛诗故训传》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章句训诂,大抵采用先秦学者的意见,取自先秦群籍。如释《既醉》、《昊天有成命》等篇,取自《国语》;释《葛覃》、《草虫》等篇,义见《礼记》;释《行露》篇言“淄帛五两”,释《野有死麕》篇谓“凶荒杀礼”,都取自《周礼》。此外,还有不少说法,出于《论语》、《孟子》等书。这些都足以证明《毛传》释诗,渊源有自,是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

《毛诗故训传》在训诂体例方面,或统释全篇于首章,或统释全篇于末章,或明假借,或释虚词,或以今语通古语,或以今义通古义。在“赋、比、兴”三体之中,独标“兴”体,用以阐明诗篇的语言特点,帮助读者领会诗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使它的地位得以提高。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进一步详细疏解《毛传》、《郑笺》,使它更显重要。清代陈奂作《诗毛氏传疏》,疏解更为完备。但毛亨解诗,往往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对一些诗篇的主旨有所歪曲,是其缺陷。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毛传

6.列举《毛传》词语训释方面的条例,并为每个条例举两个例子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2]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

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白吃饭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

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12]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

包括两种情况: 1、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2、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在他所言的类型同他对诗本文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

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

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

则又成了“比”。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三、赋。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

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

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

《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

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

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

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但总之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

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

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

7.诗经蒹葭 关雎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编辑本段]注释 蒹葭(jiān jiā):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念.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沿着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ì):水边。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zāi)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编辑本段]【注释】 关关雎(jū)鸠(jiū):雎鸠鸟不停地叫。雎鸠,水鸟名,即鱼鹰。

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荇菜:水草名,一种可食的水草 逑:配偶 寤(wù):睡醒,寐:睡眠 寤寐:日日夜夜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芼(mào):挑选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欢乐 [1]:音帽,有选择之意 兴也。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

关雎,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尔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河,北方流水之通名。

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未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

逑,匹也。毛传云:挚字与至通,言其情意深至也。

――朱熹注 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先声后地,有情。

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用字: 异体:左右芼(覒)之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

“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逑,毛传:“匹也。”

按好逑,犹言嘉耦。 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

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自古供食用。

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流,毛传:“求也。”用《尔雅·释言》文。

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思,语助词。

服,毛传:“思之也。”《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朱熹曰:“悠,长也。”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芼(mào),毛传:“择也。” 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

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份语。

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

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你可以搜索一下百度就可以找到了。

8.诗经 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②。(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⑥。(三章) ①蒹,荻。

葭,苇。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

②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释文:“本亦作‘凄’。”

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凄,雨云起也。

’此诗应以萋为正字。”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

’《绿衣》诗传:‘凄,寒风也。’《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

据此,是读“萋”,可以读出景象;读“凄”,则并景中之情,或曰视觉中的感觉,亦可解得。 ④毛传:“晞,干也。”

⑤毛传:“湄,水赚也。跻,升也。”

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

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赚,崖也。”

崖,高边也。’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⑥毛传:“涘,厓也。”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

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读《蒹葭》会想到吴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这原是梦窗词中的警句,而此中韵致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

然而《蒹葭》之好,后人究竟不可及。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若赏鉴一派,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

如陆化熙:“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

‘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

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如贺贻孙:“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

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

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

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蒹葭》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如《卫风·氓》,如《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

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

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无论思贤臣还是思美女,这“思”都没有高尚或卑下的区别。

或者,这竟是一个寓言呢,正所谓“连水也是借话”。戴君恩说:“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

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这一份思的执著,读诗者也果然觉得这执著之思是这样可珍贵。

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这“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惟一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