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汇

1.出自《诗经》的成语汇释

1、【成语】: 哀鸿遍野【拼音】: āi hóng biàn yě【解释】: 哀鸿:哀鸣的鸿雁。

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出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举例造句】: 我记得历史上的罗马何等殷阗繁盛,怎么今日却是哀鸿遍野,春燕无归,满眼凄惶。

【近义词】: 啼饥号寒、饿蜉载道、民不聊生【反义词】: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2、【成语】: 爱莫能助【拼音】: ài mò néng zhù【解释】: 爱:爱惜;莫:不。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出处】: 《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举例造句】: 收到各处的回信,只是写些“爱莫能助”之类的抱歉话。

【近义词】: 无能为力、力不从心、鞭长莫及【反义词】: 鼎力相助、舍己救人、相濡以沫3、【成语】: 白驹空谷【拼音】: bái jū kōng gǔ【解释】: 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

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出处】: 《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举例造句】: 我本渔樵,不是白驹空谷。4、【成语】: 暴虎冯河【拼音】: bào hǔ píng hé【解释】: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诗经 载见 翻译与赏析

译文:

诸侯开始朝见周王,

请求赐予法度典章。

龙旗展示鲜明图案,

车上和铃叮当作响。

缰绳装饰金光灿灿,

整个队伍威武雄壮。

率领诸侯祭祀先王,

手持祭品虔诚奉享。

祈求赐我年寿绵绵,

神灵保佑地久天长,

皇天多福无边无疆。

诸侯贤德大孚众望,

安邦定国如意吉祥,

辅佐君王前程辉煌。

赏析:

和《周颂·雝》相同,《周颂·载见》也是写助祭的,只是祭祀对象和描写重点有所不同。

《载见》的祭祀对象是武王,《毛序》谓“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载见》的祭祀对象与《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旗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令人想起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参照/shijing/index.htm●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颉之。

○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从汉以来,注释《诗经》的著作,今天能见到的,还有不下千种,其影响较大的,有汉人注,称《毛诗郑笺》;有唐人义疏,称《毛诗正义》;有宋人注,称《诗集传》;最通俗的,有今人的选注本的和今译本。《毛诗郑笺》《毛诗郑笺》,《四部备要》本二十卷,《四部丛刊》作《毛诗》二十卷,是汉人的《诗经》注。

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 家,齐、鲁、韩三家说已散失。

《毛诗选》是汉毛亨所作《诗训诂传》的简称;亨,鲁人。后汉郑玄作《笺》;玄字康成,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是著名经学家。

《毛诗传》以解释《诗》的词汇为主,大抵保存了一些先秦的古义;每篇诗前又各有小序,阐明诗作主题,运用封建的伦理观点,宣扬封建主义,语多附会,不足凭信。《郑笺》以宗毛为主,遇毛义有隐略处,就替它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已意,并兼采三家诗说,加以疏通。

在思想内容方面仍然脱不了《毛诗传》所走的道路。《毛诗正义》《毛诗正义》,《四部备要》本七十卷,是把《毛诗郑笺》加上唐孔颖达的《正义》和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的《毛诗释文》三书合编成的。

《正义》对《毛诗郑笺》作了详尽的疏讲。《释文》是注释音义。

孔颖达,字仲达,唐衡水(今河北衡水县)人。官至国子祭酒,受唐太宗命作《五经正义》。

陆德明,名元朗,字德明,唐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唐高祖时为国子博士,著《经典释文》。

这书里包括了汉隋间人对《诗经》的解释,是研究《诗经》的重要参考书。《诗集传》《诗集传》,《四部备要》本二十卷,南宋著名思想家和学者朱熹(公元1130-1200年)撰。

熹字元晦,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这部书杂采《毛诗》《郑笺》和三家诗说,力图探求《诗经》的本义,对诗的解说,能突破《诗序》旧说,申以已意,不能解决的,则抱存疑态度。

有些看法,较《毛诗》《郑笺》中肯,但也有失于主观臆断之处。此处对《诗经》里涉及爱情的作品,都斥为“男女淫佚”之诗,它以封建道德观点衡量男女爱情,这就歪曲了作品内容。

这部书文字比较浅显平易,解释方式一般有题解,有章句训诂,有对于诗的表现手法的简单评论,还用反切标出读音,这都便于学习参考。《诗经选》今人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共选九十篇,计《周颂》两篇,《大雅》三篇,《小雅》十六篇,其余都属风诗。各篇都附注释,注文除解释词句外,于必要时串解,最后说明篇义。

所选各篇都是较优秀的作品,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各阶层生活的诗。注释中间有可商之处,但不失为便利初学读物。

《国风选译》今人陈子展编著,古典文学出版社本。本书从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里选择了八十篇,每篇有译文、汇注和解题。

每一组风诗的前后,又摘录清人顾栋高的《毛诗类释》。译文力求正确、畅达,而又保存它的原始风味、民歌体格,并和原作上下对照,便于浏览比较。

汇注酌取前人成说,特别重视清代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近人新解,。

6.劝学篇全文及翻译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编辑本段]【译文】 战国.荀子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

7.中华诗词学院在哪里

大型书籍简介 《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 叶千华主编 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7—5059—4941—1/I·3485 第一卷2006年1月出版(65印张),第二卷2008年1月出版(65印张),第三卷2010年1月出版(60印张),第四卷2012年1月出版(60印张)。

每卷书重2200多克,定价:285.00元。 该书大16开本(850X1168mm),豪华硬装,精美高雅,厚重大方,是同类书籍中最广泛、最全面、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文献,收录当代诗人词家数千人的代表作品,每人入选诗词作品5—30首,个人简介50—300字,是当今世界汉诗类书籍之最!是收藏、学习、研究和了解中华诗词的一部大型辞书。

先后多次登载“诗词大观”征稿启事及通知和书讯的刊物有《中华诗词》、《中华诗词学会通讯》、《江海诗词》、《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长白山诗词》、《新国风诗刊》、《乡土诗人》、《文化艺术报》、《上海诗报》、《文化月刊诗词版》、《江西诗词》等。“大观”编委会顾问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 芒——中国散文诗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中华诗词》顾问,著名诗人。

丁国成——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常务副主编。 马国征——江苏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原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江海诗词》主编刘 章——著名诗人,《中华诗词》编委,河北省诗词协会会长。

安迪光——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苏省诗词协会顾问,原江苏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羊 淇——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原常州舣舟诗社社长。

孙轶青——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沈道初——江南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南诗词》主编。

林从龙——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原河南省诗词学会会长。 郑伯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原《文艺报》总编辑。

星 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袁第锐——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甘肃省诗词协会会长。

顾 浩——江苏省文联主席,江苏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原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 秦子卿——中华诗词学会学术委员,全球汉诗学会顾问,扬州大学教授, 原岳麓大学校长。

钱明锵——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西湖诗社副社长,浙江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韩培信——江南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原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委书记。

雷树田——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霍松林——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第一卷编委会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主 编:叶千华。 编 委:丁 欣、丁慨然、王心潮、王培森、王德虎、王耀祺、卢俊杰、卢履范、叶千华、叶鹏飞、刘从文、刘希涛、羊 汉、朱 迟、朱竟若、牟 浚、冷景南、汪景璞、沈汉良、沈立新、李树先、芮金川、杨 弃、杨奇时、陈伦铭、陈钟石、吴心海、吴耀中、张中靖、张政权、张春堂、单德山、林志雄、范少华、范钦山、周昌武、金持衡、孟 超、项寿琼、柳 风、胡迎建、胡群一、高国发、徐中秋、徐兆峰、徐建群、徐星频(女)、梁知新、黄杏祥、黄拔荆、曾敬军、董芳桂、覃万安、葛 兰(女)、鲁 荒、舒贵生、谭 宇、蔡敦福、臧书国。

编 审:安 然、苏 鸿。 编 务:王玉红(女)、吉 人、宋志华(女)、周祥岚(女)。

责任编辑:苏 晶。 责任校对:吉 人。

装帧设计:山 水。第二卷编委会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主 编:叶千华。

编 委:丁 欣、丁慨然、王心潮、王老金、王培森、王德虎、卢白木、卢俊杰、叶千华、叶鹏飞、江 介、许焕英(女)、刘从文、刘希涛、羊 汉、朱建军、冷景南、汪景璞、沈立新、沈致和、李奎生、李树先、杨 弃、陈伦铭、陈钟石、张学党、芮金川、单德山、林志雄、范少华、周昌武、金持衡、洪佳宾、柳 风、胡迎建、胡群一、高国发、徐中秋、徐兆峰、梁知新、崔树勋、黄杏祥、黄拔荆、葛 兰(女)、董芳桂、舒贵生、蔡敦福、潘政通、戴 暾。 编 审:安 然、苏 鸿。

编 务:吉 人、宋志华(女)、周祥岚(女)。 责任编辑:苏 晶。

责任校对:吉 人。 装帧设计:山 水。

第三卷编委会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主 编:叶千华。 编 委:丁慨然、王德虎、卢白木、叶千华、叶鹏飞、江 介、刘希涛、羊 汉、朱建军、汪景璞、杨 弃、李树先、陈伦铭、陈钟石、张学党、金持衡、林志雄、胡迎建、柳 风、高治军、高国发、梁知新、黄拔荆、葛 兰(女)、舒贵生、蔡敦福、潘政通。

编 审:牛子儒、苏 鸿。 编 务:艾如春、吉 人、宋志华(女)、周祥岚(女)。

责任编辑:苏 晶、林悦音。 责任校对:业济时、乾 华。

装帧设计:山 水。诗家题赠作品欣赏 为“代表作大观”题 南京·丁芒 江南春雨浥清霞,万顷水光照远涯。

茉莉香催诗四卷,八千彩笔绘中华。 祝“大观”出版 南京·马国征 编辑大观成硕果,弘扬国粹集玑珠。

百花竞艳臻佳境,句满鸡林握瑾瑜。 祝贺“大观”第二卷问世 南京·马国征 煌煌佳构才问世,又见辛勤续锦篇。

诗苑繁荣增异采,骚坛盛事日中天。 贺“当代诗。

8.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好在那里啊

把少女的矛盾心情,写得非常生动,少女的一往情深和未经世事、天真纯朴,也由此而得到鲜明的体现。从她幽怨的倾诉中,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精神摧残。

将仲子

诗经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女子赠给所爱男子的情诗。封建社会中,婚姻不能自主,给青年男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首诗中的姑娘虽然热烈地爱着一个青年,但在父母、兄长、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却又不敢和他在家中相会。

此诗全是女子的口吻。开头三句是呼喊哀求所爱之人不要爬墙到家中去找她。“将(qiang)”是希望,请求。“仲子”一说是男子的名字;一说“仲”指男子的排行第二,“仲子”犹如说二哥。古代二十五家为“里”,里外有墙。诗中的“里”即女家外面的里墙。“树杞”即杞树,就是杞柳。二、三章“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要去女家,就要翻越里墙;爬墙就要攀缘墙下的杞树,容易把树枝折断,留下痕迹,相会的事就会被父母查觉,女子就要遭到责骂,所以她求所爱的人不要爬墙到家里来。谁不希望见到自己的恋人呢?这里的哀求是违心的,却又是强烈的;这“将仲子兮”的呼唤声,既无限沉痛,又无限深情;既饱含着对恋人的无限怜爱,又充满了对不得同恋人相见的无限怨恨,其中凝聚着辛酸的泪水,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她的呜咽声。正因为很爱自己的情人,所以又担心他误解,因此立刻起点忙解释。“爱”是惜的意思,就是舍不得。光是解释还不够,最后还明白表示,她是深深爱着他的,只是为了避免父母的责骂,为了不惹出乱子,才求他不要到家里来。也就是说,她的本心仍然是很想见到他的。可以想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矛盾。

按封建的伦理关系,女子除了必须绝对服从父母外,还要受到兄长的管教,所以兄长对她说来,也是可怕的。第二章就写这个方面。这章的墙也指里墙,“逾墙”与上章的“逾里”意思相同。末章写社会压力,“逾园”指爬过里墙跳进女家的后园。由于封建礼教的宣传,在当时男女私下相会,被看作可耻的事,一经传开,对女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难怪她一想到这点,就要胆战心惊了。此诗每章虽各写一个文意却有联系。明徐常吉云:“由逾里而墙而园,仲之来也以渐而迫也。由父母而诸兄而众人。女之畏也以渐而远也。”(见《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层层抒写,可以起到加强、加深文意的作用。

这首诗把少女的矛盾心情,写得非常生动,少女的一往情深和未经世事、天真纯朴,也由此而得到鲜明的体现。从她幽怨的倾诉中,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精神摧残。全诗三章,句式全同,但一章一韵,一章写一个方面,往复回环,情韵相生,读之扣人心弦,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杰作。

9.诗经 载见 翻译与赏析

译文: 诸侯开始朝见周王, 请求赐予法度典章。

龙旗展示鲜明图案, 车上和铃叮当作响。 缰绳装饰金光灿灿, 整个队伍威武雄壮。

率领诸侯祭祀先王, 手持祭品虔诚奉享。 祈求赐我年寿绵绵, 神灵保佑地久天长, 皇天多福无边无疆。

诸侯贤德大孚众望, 安邦定国如意吉祥, 辅佐君王前程辉煌。 赏析: 和《周颂·雝》相同,《周颂·载见》也是写助祭的,只是祭祀对象和描写重点有所不同。

《载见》的祭祀对象是武王,《毛序》谓“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

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

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

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

如此看来,《载见》的祭祀对象与《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旗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

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令人想起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

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

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参照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265399fe79.aspx。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