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傣族的诗句和歌曲,散文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已经译为汉文正式出版或在刊物上发表的傣族叙事诗有《召树屯》、《娥并与桑洛》、《线秀》、《缅桂花》、《葫芦信》、《松帕敏和嘎西娜》、《一百零一朵花》、《三只鹦哥》、《兰嘎西贺》、《九颗珍珠》和《苏文纳和他的儿子》等23部。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语叫做“赞哈”。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牙,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 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2.关于傣族的诗句《布桑该与牙桑该》、《傣族古歌谣》、《摘果歌》、《拾菌歌》、《农事歌》、《甘哈恒恨迈》、颂 歌》主要是对死者的悼念,有《祝福歌》、《招魂词》、《祭鬼词》等。德宏的《祭祀词》,包括为死者《滴水》、《哭丧》、《引路》、《划船》、《送别》、《献花》、《哀悼》、《论傣族诗歌》、《兰嘎西贺》、《吾沙麻里》,是由印度的一个小故事发 展演变而成、《兰嘎西贺》、《论傣族诗歌的内容及其价值》、《论 傣族诗歌》,都属傣族古典诗论。 3.找有关与傣族的诗词优美的傣族叙事长诗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十分丰富,据傣族360多年前的诗歌论著《哇雷阿塔乃甘哈傣》(即《论傣族诗歌的种类》)一书的统计,傣族人民“总共创作了458部叙事长诗”。 此后,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数十部叙事长诗,加起来就有500多部,这在中央民间文学的诗坛上是名列前茅的。 在这些民间叙事长诗中,长的达10万余行,短的也有1000多行。 其中,有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它反映地球、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神与人的关系;有歌颂正义战争、描写英雄传奇的《兰嘎西贺》(十头王);有反映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歌颂纯洁爱情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召树屯》、《召温帮》、《召烘罕与南拜芳》;有反映爱情悲剧的《娥并与桑洛》;有反映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讴歌贤明群主、鞭鞑暴君的《松帕敏与嘎西纳》;的反映佛祖如何修行成佛,最后达到涅 境界的《维先达腊》等。此外,还有《沾巴西顿》(四棵缅桂花树)、《康罕》、《相勐》、《章响》、《波欢板嘎》(千瓣莲花)、《吾莱》(花蛇)、《布罕》(金螃蟹)、《依南苗》(花猫公主)、《南波欢》(香发姑娘)等。 其中许多是讲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这些叙事长诗在傣族地区流传,大部分都在数百年以上,有的已达1000多年,经过不断地加工、修改和锤炼,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语言流畅、优美,比喻贴节,使人百听不厌,百看不烦,深受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建立后已翻译出版的民间叙事长诗有《召树屯》、《嘎龙》、《娥并与桑洛》、《松帕敏与嘎西纳》、《兰嘎西贺》、《相勐》、《巴塔麻嘎捧尚罗》等。 在傣族500多部民间叙事长诗中,《乌沙麻罗》、《沾水西顿》、《兰嘎西贺》、《巴塔麻嘎捧尚罗》、《章响》被誉为五大“诗王”。 《乌沙麻罗》这部长诗长达10万余行,被列为五大“诗王”之首,在傣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故事梗概是:乌沙是容貌极为丑恶的国家,麻罗是个容貌十分漂亮的美女,丑王乌沙与象王召掌相到争夺美女麻罗,由此而引起丑王与象王之战。乌沙的母亲,是荷花与地神相恋后生下的女儿。 荷花生下女儿后便凋谢了,在森林里修行的帕拉西抱养了这个女婴,女孩长到16岁时,出落得比她的母亲还漂亮。一天,国王召曼诺沙蒂到森林里打猎,恰好遇到她在摘野果,便把她强娶为妻。 帕拉西坚决反对这门亲事,认为召曼诺沙蒂是信仰巫师的人,没有资格娶荷花之女。召曼诺沙蒂不理睬帕拉西,命士兵把荷花之女抢走。 不久,荷花之女逐渐爱上了国王,帕拉西知道后十分生气,认定他们的婚姻违背天意,发誓赌咒,要让他们生下的儿子像个癞哈蟆。结果咒语变成了现象,荷花之女与国王生下的儿子,果然是个冬瓜似的肉团。 国王大怒,拔剑把肉团破开,从肉团里走出一个男孩子,模样果然像癞哈蟆。国王因儿子丑陋而日夜发愁,但国师摩古拉却说,丑王子长大后定能征服天下。 王子取名为乌沙,长大后果然武艺高强,力大无究并且刚愎自用,十分蛮横。父王召曼诺沙蒂还没有死,他就以武力夺取了王位。 从此,丑国王乌沙的名字便不径而走,很快就传开了。 由于乌沙比癞蛤蟆还丑,没有哪个女儿想嫁给他,全国的女人都东躲西藏,生怕国王选中自己,落得个“做癞蛤蟆妻子”的可悲命运。 尽管如此,乌沙仍扬言要找天下最美的女人为妻。不久,他到森林里游逛,果然发现了一个天下最美的姑娘。 这姑娘名叫麻罗,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女儿。她的容貌象鲜花一样美丽,全身闪闪发光,心灵也很善良。 她已经有情人,未婚夫是管辖森林里万头大象的象王召掌。乌沙是个粗暴、骄横的人,他不管麻罗姑娘有无未婚夫,硬要强娶她为妻。 麻罗姑娘从未见过这样丑陋的人,一见他就叫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乌沙紧紧追赶,非要将她抓到手不可。 麻罗姑娘逃到森林深处,躲在一个山洞里,以为已到安全处,便拿出针线开始绣花。谁知她身上发出的光芒从洞里透到洞外,乌沙见麻罗躲在山洞里,便向山洞猛扑过去。 他一步一步地逼近姑娘,姑娘大声呼救,但连洞外的小鸟也听不见,无人来搭救,尽管她拼命反抗也无济于事,结果被乌沙抓住,抱出洞外放在马背上,带回王宫去了。 召掌不仅是象群之王,而且也是森林之王,森林里的一切飞禽走兽均归他管辖。 当他得知丑王乌沙抱走自己亲爱的未婚妻麻罗时,大发雷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吼声。吼声就是命令,霎时,10万头大象甩着鼻子汇聚在他的身边,发誓要跟随召掌冲进乌沙的宫廷,去把麻罗姑娘救出来。 象王十分感激象群对他的忠诚,他带领着它们浩浩荡荡地向乌沙的王宫冲去。一路上,大树被拔倒,小树被踏平,大河被堵住,小河被喝干。 坝子里的人们见10万头大象如同乌云滚滚而来,惊恐万状,四处逃命。 乌沙听到象王来进攻的消息,急忙召集10万精兵强将出城抵抗。 一场争夺天下美女的战争爆发了,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丑王与象王的战争”。战争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结果象王召掌大胜,救出了他亲爱的未婚妻麻罗。 战争结束后,召掌与麻罗在森林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凤凰、孔雀、天鹅、大象、狮子、马鹿、麂子和一切飞禽走兽都来向他。 4.傣族的诗句和歌曲,散文傣族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关于开天辟地的最古老神话,在傣族群众中流传最广的是《布桑该与牙桑该》。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该与牙桑该称为“我们的祖宗”。 关于开辟西双版纳、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传说。在傣族地区,还广泛流传着召玛贺、艾苏和艾西等聪明人的故事。 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万能的本领和超人的智慧。 已经译为汉文正式出版或在刊物上发表的傣族叙事诗有《召树屯》、《娥并与桑洛》、《线秀》、《缅桂花》、《葫芦信》、《松帕敏和嘎西娜》、《一百零一朵花》、《三只鹦哥》、《兰嘎西贺》、《九颗珍珠》和《苏文纳和他的儿子》等23部。 傣族诗歌,包括歌谣和叙事长诗两大类,傣族中有职业歌手或半职业歌手,傣语叫做“赞哈”。古歌谣,是傣族文学的萌牙,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流传民间。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云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谣》中的许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时代的生活、劳动、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类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了客观世界;《打水歌》描述人类逐步改变自己的居住条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则是人类的劳动生活。这些诗歌形式简单,节奏明快。 5.描写傣族村寨美丽景色的诗句,一定要诗句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 诗词正文 《相和歌辞·采菱行》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 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绿岸扣舷归。 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注释: 采菱:采摘菱角。 白马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驿亭镇内,三面环山,环境恬适。东汉末年,秣陵尉蒋子文(官职相当于南京市市长),率兵追逐强盗至钟山脚下,英勇战死。到了东吴初年,有官员看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右跟随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样。 事隔多年后,他乘坐的那匹骏烈的大白马,还久久不愿离开主人战死的疆场,经常出现在紫金山坡,并昂首奋蹄,日复一日地刨出了一汩汩清泉,为居住于此的村民带来了福音。清泉汇聚便成白马湖。 屈平祠:屈原的祠堂。屈原,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辞赋家,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为殉国而投汨罗江自尽。 扩展资料: 傣家竹楼室内用篱笆将房屋分成两半,内室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内;外室较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是取暖、做饭的地方。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 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 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和歌辞·采菱行》 6.【傣族人名会干什么要傣族人民的知识急寒假作业快开学了急】主要分布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部.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西双版纳境内有景洪坝、勐海坝、勐遮坝、勐笼坝、勐罕坝等,德宏境内有勐焕坝(芒市)、勐那坝(盈江)、勐卯坝(瑞丽)、勐底坝(梁河)勐婉坝(陇川)等.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立足、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全球傣(泰、掸)总人口6000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