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慕少艾,执手偕老,投桃报李,我心伤悲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具体知慕少艾:少艾,美丽的少女。 少年人情窦初开,就知道爱慕美丽的少女。后来用来指少年人的美丽情感。 原文出处: 《孟子·万章上》第一章: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解释:人在幼年的时候,就敬慕父母,长大后就懂得追求女色,便渴望年轻美貌的姑娘;有了妻室儿女,便迷恋妻室儿女;做了官,便讨好君主,得不到君主的欢心,便内心焦躁;只有最孝顺的人才终身敬慕父母.到了五十岁还敬慕父母的人,我在圣人舜身上见到了.。 2.知好色而慕少艾,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出自《孟子 万章上》。 意思是“(人)长大了,知道男女之情后,就恋慕年轻貌美的人了。” 相关信息 全句为“。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於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见之矣。”。 【注释】 ①慕:爱慕,依恋。②少艾:指年轻美貌的人。③热中:焦急 得心中发热。 【译文】 人在小时候是倾慕父母的。长大了,知道男女之情后,就恋慕年轻貌美的人了。(男人)有了老婆孩子就会想着老婆孩子。当官的就一心想着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大孝的人终身都会想着父母。到了五十岁还想着自己的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看见了。 3.干品艾草放在枕头边可以安神吗可以的。 中医对于缓解睡眠不佳采用艾草枕头睡眠,可有效改善这种情况。艾叶可以用于医药,而且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 艾。”意指多年的痼疾,须以三年以上的陈艾医治。先人对艾还赋予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的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 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先人对艾的厚爱。 艾草药性,姜桂之性,因此孟子才会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它性辛温,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艾叶具有特殊的馨喷鼻味,做成馨喷鼻枕头,还能杀菌、抗病毒,安神帮眠解乏、祛风湿的功能,不管白叟或小孩都可利用。 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做用;平喘、镇咳及祛痰做用;行血及抗凝血做用;沉着及抗过敏做用;护肝利胆做用等。艾叶可做“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加强人体对疾病的抵当能力。 药用特征:艾叶取外国人的糊口无灭亲近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分是将艾放于家外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行痒,产妇多用艾水 洗澡或熏蒸。保守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无理气血,逐寒湿、温经、行血、安胎等做用。现代尝试研究证明,艾叶具无抗菌及抗病毒做用;平喘、镇咳及祛痰做用;行血 及抗凝血做用;沉着及抗过敏做用;护肝利胆做用等。 4.商纣王和妲己是怎么死的商纣王自焚而死。商纣王死后,周武王象征性的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妲己也被杀。 商纣王一般指帝辛(商朝末代君主),约帝辛三十年(约前1046年),周军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 周历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那一天(一说前1046年1月20日),帝辛的军队被打败,其原因可能与帝辛一方前敌部队倒戈有关。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 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白旗竿上示众,妲己也被杀。后世有学者认为,自焚与斩首存在矛盾,帝辛应是被斩首而死。 另一说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妲己赐予周公,不知所终。 扩展资料: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帝辛 5.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每个王朝的灭亡,几乎都与一个女人有关,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也不例外。 夏桀时的妺喜,商纣王时的妲己,周幽王时的褒姒。 传说周幽王为博褒姒的一笑,乱举烽火,导至西周的灭亡,留下倾国倾城的无穷思索,至今陕西骊山距华清池不远还保留有烽火台的古迹。 事实上,历史上这类女子多被冤枉,商纣王时的妲妃也算一个,把一个政权的灭亡完全算到一个女人的头上是欠公允的。 妲己这个女人是随着《封神榜》的流传而为人所熟知的。 《封神榜》上说她艳如桃李,妖媚动人,是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蛊惑纣王荒淫误国。周人灭商后,欲杀此妖姬,因被其美色所眩迷,举刀手软而不忍下手,最后在周武王的正气威迫下,终于现出原形,而被姜子牙擒住斩首了。 《封神榜》属于神话小说,还有许多稗官野史,传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具体的事实约有这么四条: 第一,纣王为了讨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第二,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 第三,妲己目睹一孕妇大腹便便,为了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第四,妲己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说法,结果什么也没能看得出来。 此外根据正史的记载,是纣王征伐有苏部落(今河南温县),俘获到美艳的妲己为妾,纣王非常宠爱她,为她作酒池肉林,天天与她酣饮作乐,更设炮烙之刑,使人裸体相逐,妲己于是大乐。 到武王代纣,斩妲己头,悬在小白旗上示众。 以上的种种记载及传说,久已家喻户晓,深植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使得我们对周代以前历史状况的认识,远较孔子、司马迁当时所能接触的资料为多时,才对妲己和纣王的真实面貌,有了接近事实的评估。 首先,“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脸上抹灰吧!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其次,帝辛暮年热衷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是事实,虐杀比干也有确切的记载,然而砍掉赤脚在冰上行走的人的脚,以及剖开孕妇的肚皮就有些难以令人置信了,特别是“唯妇人之言是听“这一条罪状,根本不切实际,因为商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休咎,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再说帝辛性情刚猛,好自用,不喜听人摆布,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侣,谈不上言听计从,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有苏氏的一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妲己的恶名是周人宣传的结果。 帝辛三十余岁嗣位,当时商朝开国已经六百年了,国力雄厚。物阜民丰,帝辛血气方刚,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又能言善辩,还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刚愎自用,于是凭丰沛的国力与自己过剩的精力,大举向东南方发展,征服了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日的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 他在位的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1047年,他又对有苏部落发动进攻。这时他已是六十开外的人了。 征伐有苏部落,载回的战利品之一就是妲己,当时帝辛已经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艾,骨肉婷匀,眉宇清秀,混身充满了几近爆炸性的火热气韵,加上游牧民族那种粗扩而开放的气质,迅速地在帝辛的内心深处,重新点燃起他生命的火焰。 当时的商朝,已经从游牧社会进入农牧社会,十分迷信鬼神巫卜为了酬神祭把,时常载战载舞,饮酒欢唱,甚至作长夜之饮,几至醉死,宫廷如此,民间也是这样。 妲己进入帝辛的生活领域时,正是商朝国力如月中天的时候,那时新的都城正在风光明媚,气候宜人的朝歌(今河南湛县)建造起来,四方的才智之士与工匠,也纷纷向朝歌集中,形成了空前的热闹与繁荣。离宫别馆,次第兴筑,狗马奇物,充盈宫宝,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丝竹管弦漫天乐音,奇兽俊鸟遍植园中,从此戎马一生的商纣王帝辛,终于在妲己这个小女人的导引下,寄情于声色之中。 就在帝辛宠爱妲己时,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周部族原是夏朝后稷的后裔,早在古公时代,便有了东下图商的企图,《诗经》中的《鲁颂》中有这么一段;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歧之阳,实始镇商。” 事实上对付强大的商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一直传到姬昌,力行仁政,国力日盛,附近的部族都非常信眼,才开始沿黄河东下,把触角伸向商都朝歌。 姬昌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文王,他的长子伯邑考曾因前往朝歌朝觐时,竟然感于妲己的美色,展开热烈的追求行动,因而触怒帝辛,把他剁成构酱,赐食姬昌,并把姬昌囚禁在安里两年,由于周部族的臣子们多方营救,并向帝辛纳贿,才获得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