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七月里包含的天文历法因为历法的规律和天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不相一致,导致了夏商周秦各代的历法一直多变。所谓三正就是人们探索历法规律的结果。按照司马贞的说法,三正是: 周正建子,夏正建寅,秦正建亥。周朝以今天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夏朝以今天阴历的正月为正月,秦朝以今天阴历的十月为正月。 《诗经·七月》的一个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就表现在它真实记录了夏周之间的历法变动轨迹。使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利用它来捕捉夏历和周历之间的嬗变。在整部流传下来的《诗经》中,《七月》是唯一的资料。 《国语》和《礼记》里都提到“夏之衰也,周弃继之。”《尚书》里周人也称自己是夏的传人。说明周可能确实是夏的一个分支。所以夏的历法最初是通过周弃来继承的。但是夏的历法中,一年只有十个月。我在《夏小正物候辨析》中已经作了论证。其中最有力的证明是:夏历五月夏至(时有养日),而十月有冬至(时有养夜)。我们知道冬至到夏至之间正好时隔六个月。周历在《礼记》中已经是每年十二个月了。《七月》中有两个“年底”: “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是夏历十二月的一个年底。”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这是十月底的一个年底。说明两种历法同时存在着。 《诗经·七月》是西周早期的作品,那时周人在公刘及古公亶父的领导下住在陕西泾河上游一带。从《诗经·七月》记载看,当时正处于夏历和周历的历法转型期。诗中有这样的一段: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说明每年的十月晒场上的粮食入库以后,周人有一个节日。这个节日类似过年,丰收节和狂欢节。夏历的十月是一年的终了,周历的十月不是一年的终结,但是在《诗经·七月》中却是被称为“改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这个改岁包括改岁时的把酒狂欢都应该是夏历年终改岁的遗存。在《诗经·七月》中十月以后不是十一月和十二月,它的十一月称作“一之日”,十二月称作“二之日”,正月称作“三之日”,二月称作“四之日”。而三月到十月的称呼不变,沿袭夏历。 西周初期的平民生活也是被分割成这样的两个部分,对应的非常整齐:从三月到十月,大家是住在田野里的家,从事农事,实行的是三月至十月的夏历。而从一之日到四之日大家是住在自己在都邑的家里,妇女和孩子在猫冬,而男子则为统治者服役,实行的是一之日到四之日的周历。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从四之日(周历四月夏历二月)开始,大家陆续回到自己在田野里的家,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所以这四个“之日”的历法是周人自己的创造。介于“四之日”和“四月”之间的是夏历三月(周历五之日)是最容易混淆的一个月,所以在《诗经·七月》中这个三月有两个别名作为过渡:以“之日”的延续被称作春日,以农事月份的开始被称作蚕月。因为在这个蚕月里,仓庚鸟叫了。这意味着女人们要开始孵化蚕卵了。而在《夏小正》里,仓庚鸟在二月就开始叫了。原因是《夏小正》的夏历二月底已经是《诗经·七月》里的三月半了。 但是由于历法从夏历的每年十个月改为每年十二个月,所以每个月从36天改为每个月30天了。所以在《诗经·七月》里记载的农事和物候与《夏小正》里的农事和物候就发生了明显的差异。由于将一年分成“农事的”和“皇室的”两个部分,实行起来难度很大。所以在《诗经》的其他篇章里,都不用这种西周早期曾经用过的历法。到了周公以后的《礼记月令》里就有了成熟的十二月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农时。但是《礼记月令》里,立春之月也就是孟春之月定在夏历的正月。可见还是回到了周人祖先的夏历,这说明西周早期的历法改革是不成功的。 2.《诗经·豳风》中的《七月》一文,周历“七月”指的是夏历几月我国古代有夏历、商历、周历之分。在汉代实行太初历以后,历法才基本固定下来。夏、商、周三历的主要区别,在岁首的不同,又叫“三正”。1、周历以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2、殷历以建丑之月,也就是冬至所在月的后一个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3、夏历以建寅之月,也就是冬至所在月的后第二个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但周朝是周历、夏历同时使用的。所以,《诗经》中出现了两种历法并存的现象。其实,夏历也就是现在的农历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是周历和夏月并用。 《诗经•豳风》中的《七月》一文中的“七月流火”之“七月”是指夏历的七月(相当于公历八月),“一之日”其实是“一月的日子”中的“一月”是指周历的一月,也就相当于夏历的冬月,即十一月。“二之日”、“三之日”可依此类推。在诗中,两种历法的表述是有区别的。 《诗经•小雅》中还有《六月》一篇,资料写“六月”为周历,夏历则为四月是对的。因为从该篇的意思上理解,说的是盛夏六月,按照上表,那就是周历六月,二不是夏历六月。因为如果是夏历六月,那么周历就是八月,八月是秋季。关于《六月》一篇是我自己的理解,有什么问题的话请大家指正。 3.古代各时期的历法(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赞同0| 评论 4.诗经中关于日全食的句子《小雅·十月之交》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描写关于日全食的句子如下: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释义: 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天上日食忽发生,这是凶险的征兆。往日月蚀夜光微,今天日食天地黑。如今天下众黎民,大难将临令人悲。 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 扩展资料: 这是周幽王时期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 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雅·十月之交 5.历法的相关问题一、基本概念a.日、月、年、岁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某一节气到来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正月初一至来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 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不够1个太阳年。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为闰月。 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 《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 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 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 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 如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c. 四季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历二月。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 《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 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二、节气a.节气名称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 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规定为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 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 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上述说的是大致情况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 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b.节气的确立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律历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和节气对照如下:1.星纪:大雪冬至2.玄枵:小寒大寒3.诹訾:立春惊蛰4.降娄:雨水春分5.大梁:谷雨清明6.实沈:立夏小满7.鹑首:芒种夏至8.鹑火:小暑大暑9.鹑尾:立秋处暑10.寿星:白露秋分11.大火:寒露霜降12.析木:立冬小雪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这个对照表是《汉书》提到的,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与后世二十四节气有所不同。2000多年前的天象和现代不一样,《律历志》中提到了交某节气时指太阳所在的星宿和度数,如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现代的冬至点在人马座。 c. 节气的演变24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 《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国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 6.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古代历法 选自《古代汉语》 古代的历法,起於商代以前,后来逐步改进。 经过天文学家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人的研究,到了清代,中国的历法已经到了完善的地步。这里简单地介绍中国古代的历法(1)。 由於历法和天文有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讲一些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常识。 一、年,岁 年和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2)。 十二个月为一年。闰年有十三个月。 平年有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六个小月),闰年有383日。 太阳一周天为一岁。 所谓太阳一周天,是设想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3),复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地球公转的一周期。 古人所谓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的回归年,又叫太阳年。这样,一岁就是365 1/4日(实际上是365.24199日)。 《书经.尧典》上说:“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是一周岁的意思,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说一个整数。 这实际上是阳历的年,中国历法上叫做“岁实”。 注:1.主要参考书:秦惠同《观象授时》(《皇清经解》第三十五卷) 2.年和岁,混用则不别。 《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3.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即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道。 年是阴历,岁是阳历,所以说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中国的节气是阳历(下文)。 中国的闰月是用来解决阴阳历的矛盾的(下文)。 岁的意义来源於岁星,岁星就是木星。 岁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岁星每年行一个星次。 十二次的名称是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岁在星纪”,《襄公三十年》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岁在大火”,都是以岁星纪年。 这是最早的纪年法。后人写文章,为了仿古,也采用这种纪年法,如潘岳《西征赋》有“岁在玄枵”。 由於岁星是逆时针由西向东运行,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方便。为此,古人设想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由东向西与真岁星“背道而驰”,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做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 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岁星纪年与太岁纪年见下。 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了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馀由此类推。 此外,古人又为十二辰造了一些别名,即摄提格(寅)、单阏(shan'e,音善恶,卯)、执徐(辰)、大荒落(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困敦(子)、赤奋若(丑)。《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是说,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寅日(1)。 注:1.最近林庚先生说,屈原并非生於寅年寅月。 据《尔雅》所载,摄提格等十二辰叫岁阴,另有纪年的十干叫岁阳。岁阳的名称是阏逢(甲)、旃蒙(乙)、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已)、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 甲子纪年起於东汉,较早的纪年法是以岁阳和岁阴相配,《史记.历书》有“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甲寅)”、“端蒙单阏二年(乙卯)”、”游兆执徐三年(丙辰)“、”强梧大荒落四年(丁巳)”(1)等等。后人仿古,也有采用太岁纪年法的,例如司马光《资治通鉴》。 木星绕天一周,实际上不是十二年,而是11.86年。所以每隔八十三年就会有一个星次的误差,叫做“超辰”或“超次”。 (汉代刘歆已经发现了超辰,但他说一百四十四年超一辰。)由於超辰的关系,汉以后的岁星纪年法渐渐与实际不合,误差越来越大。 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岁星纪年,实际上只等於甲子纪年。 注:1.焉逢即阏逢,端蒙即旃蒙,游兆即柔兆,强梧即强圉。 二、月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古人认为是日月相会,叫做辰(上辰下会,也写作辰),也叫做合朔。月球自合朔绕地球一周再回到合朔,所走的时间是29 499/940日(实际上是29.53059日),叫做一个月。 这个数目不够30日,又多於29日,所以阴历有月大月小。月大30日,月小29日,大月和小月相间,也就差不多了。 还差一点,所以有时候连接两个月都是大月。 古人有所谓月建,把一年十二个月和天上十二辰联系起来。 依夏历:斗柄(北斗的柄)指寅,叫做正月(一月),斗柄指卯,叫做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子是十一月,丑是十二月。但是依殷历,则丑是正月,依周历,则子是正月。 三代的历法不同。《诗经.豳风.七月》是夏历和周历并用,其中所谓“四月”,“七月”等,是指夏历,所谓“一之日(一月)”、“二之日(二月)”等,是指周历。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代末年,我国一直沿用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三、晦,朔,望,胐,弦 每月的最后一日叫做晦,最初一日叫做朔。朔就是日月合朔的日子。 古人很重视朔,因为。 7.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天文:战国石申关于星宿的记述(原著已失传,但其内容在《石氏星表》中可见)。 历法:《夏小正》;商朝的“殷历”(也就是今天民间的农历)。 医学:《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之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但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文学:《诗经》《论语》《离骚》天文:最早观测到哈雷彗星,且对一年的测量已经达到365.24天,现在一年是365.2425 立法:编成了夏立(即现在的农历)一直使用到现在 医学:扁鹊提出了中医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文学:1.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法 2.论语制成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8.中国古人是根据什么制定历法历法的制定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十二支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星历。 到皇帝时代,对上古星历进行修订,“盖皇帝考定星历,建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qi神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引自《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皇帝之前的星历不够完善,到了皇帝时期,皇帝又重新开始审查原来的星历,并建立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十二支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对应,又将十二消息卦(也叫十二辟卦)复、临、泰、大壮、决、乾、垢、遁、否、观、剥、坤(关于十二消息卦,下面作专题说明)纳入制定历法中去,设置闰月,从而使历法进一步地较前完善。 又设立了金、木、水、火、土五官,各斯其责,制定新的历法。此即阴阳合历。 又称十三月轩辕黄帝龟甲历(简称皇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