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建安风骨诗经

1.什么是建安风骨、正始诗歌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

“正始之音”又叫“正始文学”、“正始体”、“正始诗歌”,它主要是指曹魏后期20多年的诗歌创作。

2.建安风骨,三曹七子指的是谁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或魏晋风骨,指中国建安时代(196年-220年)作品(即建安文学)中慷慨悲凉、刚健明朗的风格.汉朝建安年间,三曹与建安七子等诗人继承《诗经》及东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朝末年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建安文学具现实性,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的实况,作品内容充实,表现慷慨悲凉的特色;建安文学亦具抒情性,表达作者个人理想,及其拯物济世的抱负,言辞恳切,有刚健明朗的特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其诗歌,大多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建安文学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如初唐陈子昂反对六朝华靡虚弱的文风,提倡追求汉魏风骨.“三曹”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他们由于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于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因此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又有与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合称“建安三曹”或“三曹七子”.曹氏父子的作品,明朝张溥辑录有《三曹集》.建安七子建安七子又号邺中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同时代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将他们相提并论,七子与“三曹”往往被视作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3.描写建安风骨的诗句

建安诗歌的时代风格:三国两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它之前的两汉时期,文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辞赋,诗歌大多是乐府民歌,文人创作不多。进入三国以后,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诗歌,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蓬勃发展。

三国两晋时期的诗歌,曾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依次是三国前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

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他们诗的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广泛的反映,产生了一些“诗史”式的作品。曹操、王粲、曹植、蔡琰等都有一些描写汉末战乱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同情人民所受深重灾难的优秀诗篇,如《薤露行》《蒿里行》、《七哀诗》、《送应氏》、《悲愤诗》等。

这些诗作,“感伤乱离,追怀悲愤”(范晔《后汉书·董祀妻传》),写得很有深度。建安诗歌既吸取了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的传统,又发展了“古诗”在抒情方面的优点,使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

建安诗歌还在汉诗质实朴素的基础上加之以采润,形成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论》)的风貌,使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的结合。建安诗歌还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程度不等地贯穿于建安诗人的创作中。

究其成因,同汉末以来的社会动乱有着直接关联。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

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

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或叙事状物,或抒情述志,极为得心应手。

其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杂诗》 6首、《送应氏》等。文人七言诗也兴起于建安时期。

曹丕的《燕歌行》,通体七言,是诗歌史上较早的比较完整而成熟的七言作品。在它出现之后,整个三国两晋长达 200年的时间里,继作者几乎寥寥,只有缪袭、韦昭、傅玄等曾写过少数几篇以七言为主的诗。

其原因是由于当时一般文人对七言这种来自民间的诗体存有相当成见,认为它“体小而俗”(傅玄《拟四愁诗序》)的缘故。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

正始诗歌的主要作者是阮籍、嵇康。当时正是司马氏父子擅权的年代,政治情势十分险恶。

阮、嵇对司马氏都持批评态度,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对黑暗现实都有所揭露,他们继承了建安诗歌重现实的传统。不过由于客观政治处境的限制,他们往往使用比较曲折的方式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尤其是阮籍,他的《咏怀诗》“志在刺讥”(李善注引颜延之《庭诰》语),却写得相当隐晦,以至“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卷上)。这与他比较软弱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

随着玄学的兴起,正始诗歌中开始出现玄理,当时虽不居主流,但成为后世玄言诗的滥觞。在体裁上,正始诗歌以五言为主。

阮籍的《咏怀诗》今存五言82首,四言13首。它们在抒述情志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曲折的内心活动上,以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部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

嵇康在四言诗方面造诣也颇高。 太康诗人主要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一说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还有傅玄等。

他们生活在全国得到短暂统一、门阀势力臻于极盛的时期,不少人以攀附权贵为手段去获取政治上的地位,因此有些人的诗歌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内容浮浅者居多。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大多追求辞藻的华美,开了中国诗歌史上雕琢堆砌的风气,尤以陆机、潘岳为最。

太康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是左思和张协。左思的《咏史诗》8首,借古人古事寄托自己的怀抱,对堵塞贤路的士族门阀社会表示愤慨,在当时诗坛上,表现了独具的“风力”。

张协的《杂诗》也抒发了自己的“高尚”“心曲”,批评“流俗”的“昏迷”。在诗风上,左思骨力苍劲,张协辞采华净,都与时尚有所不同。

西晋东晋之交的诗人,以刘琨、郭璞为代表。他们都生活于乱世,并直接卷入社会矛盾大旋涡中,因此诗篇的现实色彩颇为浓厚。

刘琨抒写自己在孤身救国逆境中的感受,“善为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钟嵘《诗品》);郭璞以游仙方式含蓄地表现自己感时惧祸,向往“高蹈”、“遗世”的心情。这些都是上承建安、正始之余绪,而与太康诗风有所不同的。

但刘琨、郭璞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志趣毕竟具有独特性,他们的清刚俊逸之气,未能扭转诗坛流俗。永嘉之后,东晋时期盛行玄言诗,这是当时士族耽溺享乐、以玄学作自我迷醉的风气的反映。

玄言诗作者有孙绰、许询等。他们以诗歌阐述玄理,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诗品序》),成就不高。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

4.文学史上“建安风骨”有什么内涵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 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代表作有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 《美女篇》《赠白马王彪》、王粲的《七哀诗》等。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

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骨”指文章的语言应准确、简练、明晰,从而使文章刚健有力。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 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 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七子滥觞于后。

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 。

5.建安风骨主要指什么

一 毫无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

"(1)虽然有学者指出今人与古人所讲建安风骨大有不同,(2)但刘勰《文心雕龙》既专论"风骨",似乎更有理由享有对风骨的解释权。奇怪的是,《文心雕龙》非但未许建安文学以"风骨"之名,相反在刘勰的一些批评话语中,建安文学风貌似乎更应被视为"风骨"的反面: 《明诗》篇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趋;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3) 案: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若其述欢宴,愍乱离,敦友朋,笃匹偶,虽篇题杂沓,而同以苏、李诗为源,文采缤纷,而不能离闾里歌谣之质,固其称景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4)我观《文心》效春秋一字褒贬,遣辞极精。

"腾踊"、"争趋"、"怜"、"狎"、"述"、"叙"、"任气"、"使才",绝非褒词,且前已云古诗乃"五言之冠冕",亦不得云建安"兼笼前美,作范后世"。刘勰论诗曰:"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建安诸子之"任气"、"使才",显然不合诗之古意,故此段应有微讥建安之意。 《乐府》篇云:"至于魏氏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志不出于〔淫〕滔荡,词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 案: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本译"气爽"句云:"他们的气质高朗,才华美妙,用古题乐府写时事,音节也美妙而和平(5)。

"显然不合彦和原意。"宰割辞调",范注云:"《宋书乐志》三:'《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

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

'彦和所讥'宰割辞调',或即指此。"这里显然有批评他们擅改古乐体制之意。

又注云"彦和云三祖所为郑曲者,盖讥其辞之不雅耳。"(6)周振甫注"音靡节平"为:"音律浮靡,节奏平庸。

"(7)范、周注解甚确。 《通变》篇云:"魏之〔策〕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

……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 不可否认,《文心雕龙》亦有多处褒赞三曹、七子,但大多是偏重才气的、个别的评价,少有对建安文学整体的认同。

或谓《时序》篇中所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一段为"建安风骨"之注脚。

我以为这不过重复《明诗》篇的评价,殊不合与刘勰"风骨"之意。 二 刘勰所谓"风骨",歧说纷纭。

学界大致有五种意见:إ 第一种看法,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以黄侃先生为代表。

(8) 第二种看法,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风骨篇是风格专论,专门论述"风清骨峻"这种风格特点。

(9) 第三种看法认为,认为风骨是对一种美学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是"传神"、"自然"等等。(10)إ 第四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

它包括两个方面:"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11) 第五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它一方面有情的因素(表现为风),另一方面有理的因素(表现为骨)。

(12)إ 我认为以宗白华先生为代表的第五种观点较为的当。他说:"我认为骨和辞是有关系的。

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他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理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

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

"(13) 为了避免将风骨简单地等同于情感与思想,张海明先生又继续申说其意:"所谓风是文气的一种特殊表现,用现代术语来说,它大致相当于作者的情感倾向。""骨,理当指作品中的思想倾向。

"(14)辨析渐趋精密。但我觉得若从刘勰作此篇意图立说,更惬人意。

"风骨"一词,本是当时品藻人物的流行话语。如《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云:"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

"《宋书·武帝纪》云:"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本义大致指人的内在风神。

刘勰将之用于诗文评,用流行的新词来申说旧意,是典型的"以复古为通变"的做法。他首先把"风"的意义加以深化: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 诗能感化人心,首在起情,所谓"诗可以兴"是也。能起情者谓之风,所以也可谓风是情之基。

那么骨又作何解释?《说文》云:"骨者,肉之核也。"风之核曰骨。

骨是理之基。若稍作引申,实际上刘勰认为"风"和"骨"都根源于人心对于"道"的两种领会:直观(化感)的领会叫做风;理智的领会叫做骨。

两者本是主体修养的两个方面,落实为文字内容就叫做情感和思想,而就二者在文章中所产生的效果而言又叫做"风力"(感发的力量)和"骨鲠"(逻辑的力量)。 刘勰并不停留于枯。

6.建安风骨主要指什么

曹操用自己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以其诗歌中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

1、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豪强割据,战乱频仍,赋敛繁重,连年灾疫,民不聊生。各地群众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使之名存实亡。

从初平元年董卓之乱到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国家分裂,田地荒芜,连续十九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不已,造成了“城邑空虚,白骨蔽野,旧土人民,死丧殆尽”的惨状,面对这种现实,曹操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的疾苦,因而他的诗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要求统一、反对分裂和安居乐业的愿望。他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但又往往不同于作为民间创作的乐府,而具有文人的特点,他往往以政治家的视角来反映现实,体察民情,因此立足点更高,视野更开阔。

他的诗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反映了军国大事;不仅有现实社会生活的特写镜头,而且有俯瞰全局、纵横古今的壮阔的历史大画卷。他的《苦寒行》、《却步东西门行》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难,真切感人,历历如见。

而《薤露行》里用“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来刻画野心勃勃的外戚擅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突出了董卓作乱京师,朝政混乱的局面;“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极写国家的残败景象;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再现了哀鸿遍野的惨象。《蒿里行》不仅直接反映了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灾难,而且直接落笔到征人“铠甲生虮虱”的征战之苦,更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作结,直抒胸臆,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的愤懑,表达了对人民痛苦的感慨和深切同情。

无怪乎被明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的。他对现实不是纯客观的刻板描述,而是寄托了自己的感情,从而铸成了这些史诗式的作品。

曹操及其他建安作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给后世,尤其是唐宋那些推崇“建安风骨”的诗人们以重大影响。同时,凄苦动乱的社会生活以及对这种现实的深刻感受,这本身就是建安风骨所形成的现实基础。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正是凄苦动乱的现实生活本身给当时的诗歌涂上了一层苍凉的色彩。

2、建安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秦汉以降,直至鸦片战争的两千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种虽有缓慢发展但日趋停滞的状态,其间以统一与分裂、安定与战乱、恢复发展与破坏倒退交替出现为特征,前者固然是主流,后者的影响也颇为严重。

在汉季建安以至其后近四百年分裂战乱的形势下,人民的意愿集中反映在统一与安定的要求上。曹操削平割据、致力于统一;实行屯田,抑制兼并;兴办水利,恢复生产;敢破敢立,唯才是举。

这些举措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他在《度关山》、《对酒》等诗中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政治态度。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更激发了曹操搏击中流、回转乾坤的英雄抱负。他作品中成就最高的那部分抒情诗,突出地表现了他积极用世、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些诗有如他进击中的豪迈宣言和悲壮号角,表达了他为理想事业的奋斗追求。《短歌行》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作。

诗中既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又表现了他钟爱人才、思贤若渴的心情。全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深沉的忧郁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

我们可以从中体察到混乱的现实中建功立业的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心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此诗气魄雄伟,情感沉郁,风格苍凉悲壮。

尾韵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直抒胸臆,一吐为快;锋芒烁烁,自况周公,毫无遮遮掩掩、忸怩作态,真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人笔下的大海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文如其人那吞吐宇宙、囊括八荒、“豪迈纵横,笼罩一世”的气势,正是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恢宏气度、壮阔胸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反映。

3、和一切封建地主的政治家一样,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也给曹操带来了一些不可克服的矛盾。他的一生也是坎坷不平、不乏失意与曲折的。

那种急于成就功名、实现理想与路途多阻、建业艰难的矛盾,使他“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进一步促成了他诗歌慷慨悲凉的抒情风格。英雄非无泪,原由自不同。

他的诗歌中也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类的年命之叹,表露出人生苦短、虚掷光明而功业未成的愁结,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他自身的阶级局限,然而就本质而论,这并非汉季文人中那种没落的伤感,而是一种追求的苦闷,他是“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他在《步出夏门行》的四解中,看到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却仍坚信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尽管已是“老骥伏枥”、“烈士暮年”,仍“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7.诸子散文、建安风骨、汉乐府、赋比兴的名词解释

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简单的答发: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即比喻。 兴, 即起兴、发端。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2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3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补充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4 汉乐府:汉代的乐府。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馀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其中多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8.【何谓魏晋风骨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 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有人认为风骨即风格,也有人认为风骨即形式、文辞与内容、思想的关系.《解说》中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的、结构严密的、刚健朗畅的美”,这才是后世人所乐道的魏晋风骨. 自古来,诗便有“言志”之说.所谓的“志”从《尚书》的实际讲应“是指作者的志向抱负”(朱自清《诗言志辩》),也就是一种个性的主张.而在后世的社会实践中,“志”的内涵逐渐开始包含有儒家的道德内涵,而个性化的含义越来越少. 西汉初,五言不盛,止于民间,士大夫多视作民间俚曲,不甚重视.后进于乐府,这才渐为吸纳.也正因为如此,乐府诗中包含了许多民歌的气息.其诗,天真率洁,不尚雕琢.辞风上自然古朴,保留了大量的民间语言.这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 魏晋诗歌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首先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这方面成就较高,具有代表性,众耳能详的莫过于“三曹”父子.关于“三曹”其它文章说的很多,这里不再多说.我只有一点想说明一下.曹氏父子不同于其它建安文人.“三曹”是诗人,但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角.这种显而易见的主角意识是旁人所不能比的.也正是这种主角意识使他们可以说旁人所不能说,想旁人所不能想.曹操的率直从里到外都透着大气.他的“悲凉”、“古直”(锺嵘语)不是一般文人的感叹人生短促,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眼光(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再有,曹植的《白马篇》中的游侠与一般文士的游侠也大不相同,没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感情高迈不凡”(见《汉魏六朝诗鉴赏大辞典》).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主角意识的深刻表现.在他们看来他们不只是在评说历史,创造历史的主体就是他们自己. 至于正始文学,则明显具有文人气的特征,但在表现个性上却与建安一脉相承.至若入晋之后,则渐少爽朗刚健的风骨.。

9.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扩展资料: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 “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

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安风骨。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