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氓》有:“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男人陷入对爱情的沉迷里,还可以逃脱出来;女人要是陷入爱情里,却无法逃脱了! 这句话出自《诗经·国风·卫风》中的《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诗经》中《氓》的全文1、全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释义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 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二、赏析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氓 3.诗经中王风兔爰内容上属于战争徭役诗吗小骆69998 :你好。 《王凤 兔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这诗是小民在徭役重压之下的痛苦呻吟。诗人觉得他从生到这诗上来就落在统治者的罗网里,天天做牛马,处处是灾难,逃脱的办法唯有一死。【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毛诗序》说:“《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 4.诗经 国风 中随便一首求翻译《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释】 ①镗:击鼓的声音。 ②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国:国中挑填混 土的工作。 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爱: 语气助同,没有实义。 ⑦契阔:离散聚合。 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感叹词。阔:远离。 ⑩洵:远。 【译文】 战鼓敲得咚咚响, 奔腾跳跃练刀枪。 国人挑土修漕城, 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 联合陈国与宋国。 不许我们回家乡, 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 哪里丢失我的马? 让我哪里去寻找? 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死别好凄苦, 先前与你有誓言。 紧紧拉着你的手, 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 想要生还难上难。 可叹生死长别离, 山盟海誓成空谈。 【读解】 在家伺候公婆养育子女的妻子心有怨尤,在外从军打仗的征 夫同样心怀幽怨。原来无论男女,两情相依,两心相许,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在从军打仗不知为哪般之时,身上的铠甲刀枪便 成了沉重的枷锁镣铐。一旦身死疆场,还不知魂儿变成了谁家的鬼。 对平民百姓而言,除非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外,相见以兵刃, 全都是肉食者谋之的神仙事。肉食者偏偏把受苦受难卖命送死恩 赐给小民百姓,能不有怨尤吗?看看中国古代的诗史,诉说征夫 怨妇哀愁的歌诗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蔚成奇观。这足以说明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的悲剧实在大多了。 这让人想到二十世纪西方有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 明威。此君也写过类似中国古代从军打仗的小说,比如《永别了, 武器》,主人公受伤之后迷惘不知为谁而战,悟到不知为谁的残酷 战争与追求个人幸福是两码事,于是偕了漂亮女护士逃离了肉食者们以为神圣的战场。 如果用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豪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代 的征夫们的儿女情长,岂不是这世界上最早的“迷惘的一代”! 这可不是自作多情的牵强附会,硬往名人身上靠,说不定也 可以说他学的是咱们的祖先呢?(!)平心想来,战场上的刀光剑 影、血污尸骨,到底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有魅力。虽说好男儿又 怎么不可以躬耕事父母,与妻白头偕老呢? 战争的策划者和发动者有他们自己的逻辑,而卖命送死的征 夫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怨恨。道不同不相与谋。平民百姓的儿 女情长,夫妻恩爱情深,恐怕更能让平常人、平常心(与野心相 对立)产生共鸣。因此,也应当为征矢怨唱一曲同情的赞歌。 5.形容逃跑的词语有哪些形容逃跑的词语有: 1. 抱头鼠窜 bào tóu shǔ cuàn 成语解释 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成语出处 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 2. 仓皇出逃 cāng huáng chū táo 成语解释 仓皇:匆忙,慌张。慌慌张张地外出逃跑。 成语出处 南唐·李煜《破阵子》:“最是仓皇离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3. 大败而逃 dà bài ér táo 成语解释 指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成语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9回:“斗了多时,李孝逸被余承志一枪刺在腿上,大败而逃。” 4. 丢盔弃甲 diū kuī qì jiǎ 成语解释 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成语出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样子。” 5. 逃之夭夭 táo zhī yāo yāo 成语解释 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成语出处《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6.诗经中有一篇【葛覃】中有一字【薄】读什么【葛覃】(葛之覃兮)——将回娘家的喜悦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bó )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回娘家是《诗经》中再三吟咏的主题,而这种主题的反复出现,我觉得并非是为了倡颂后妃之德需要,更多的是因为此题裁在民间的大量流传,然后采风者秉笔为之,自然缕缕见于讽咏。为何此题材可以大量流传?则必曰关乎妇人之生活环境,关乎妇人之心性矣。 我想由于环境的束缚,古代妇女回娘家的喜悦心情要远远大于现代人,那心情不啻球队回到主场。在娘家是疼自己爱自己的爹娘,护自己哄自己的兄弟,家务活不多做——有嫂子弟妹呢,有什么好吃的也要“先倩小姑尝”——地位还很高,尤其是争吵起来,绝对的常有理。“灼灼其华”的年纪,蓦地被父母说一声“宜其家人”,“将尔车来,以我贿去”就落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一大家子人全靠自己照料,见谁都要陪着笑脸和小心,“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就是要还债的时候了——所以我们在《诗经》中从未看见有关妇人婚后幸福生活的歌颂。当心情被熬煎的“女也不爽”的时候,忽然得到自己可以归宁的喜讯,那感觉就该是“天亮了!解放了!” 顺便说一句,那时候的封建礼教可能还没那么邪性,所以更多的归因于生活环境。 至于“妇人心性”之论述,在此先按下不表。前面说到球队回到了主场我们接着这个比喻说下去记着有人说过,比赛的喜悦,三分之一在赛前,三分之一在赛中,三分之一在赛后。那么《葛覃》集中论述的就是这“赛前”的三分之一。 当其时也,这位“美丽的小媳妇”正在“采葛”,满脑子都是疲劳和对娘家人的思念,“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但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周围的一切景色都变得美丽了。纠结的葛藤变得“维叶萋萋”,烦人的鸟叫变得“其鸣喈喈”了。正所谓“以我之心情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哎这位读者,就说你!把心思从小媳妇的脸蛋上挪回来,我们这儿讨论的是诗词!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称~布。 ~巾(葛布做的头巾,古人不分贵贱常服)。 ~履。表面有花纹的纺织品,用丝做经,棉线或麻线等做纬。 以葛为兴,取其枝条蔓延而总不离其根之意,“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嘛。新嫁娘的思绪翩翩,自然从眼前的景物蔓延到了回家的准备上,“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即是对葛用途的说明,又自然而然的贯穿到了“服”上,准备着要“著我旧时裳”了。贵妇人的出嫁总带着许多陪嫁者,“庶姜孽孽,庶士有朅”,条件稍差的也可以有个老妈子——“师氏”,侍侯起居,自然也就比较亲密,所以这个好消息当然要告诉她。告诉她“赶紧着!把这件内衣,那件罩衣先洗出来,回家见爹娘是定要穿它的!” ——哎这位读者,就说你!把心思从小媳妇的内衣上挪回来,我们这儿讨论的是诗词! 《毛诗序》:“《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师氏”被毛大爷当作是“师傅”,我们且不理它。但毛老爷子的话还是有道理的,从文学意义上,我们自然关注对景色、对心情的生动描写,但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治意义上,这番阐释却是基于事实的合理发挥。采葛刈濩,体现了“志在于女功之事”,“为絺为绤,服之无斁”体现了“躬俭节用”,“服浣濯之衣”则洁身以自好,在做好自身“妇道”的基础上,归宁父母,确实值得提倡。作品只反映了主人公的喜悦,并没有“怨”与“尤”,深和温柔敦厚之旨。嗟乎,妇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最后,我们把“妇人心性”这一头给捡起来,夫“妇人口兮,一喇叭兮。妇人三兮,一戏台兮”,传串是妇人的天性,想象一下这种深刻反映妇女内心的作品,在劳作的场合由这一个唱出来,如何能不群雌粥粥,万口流传?采风者如不恭谨录之,如何能逃脱自己夫人青铜搓板陶夜壶之种种荼毒?呜呼,《葛覃》位居《诗经》其二,夫人之功欤?吾不可归之他人也! 7.<诗经>中"氓"有: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怎么这两句出自《《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释义: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着布匹来换蚕丝。其实并不是真的来换蚕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呀。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垣,遥望那复关。没有看见复关,我的眼泪簌簌不断地掉下来。终于看见了复关,我就有说有笑。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驾着你的车子来把我的财物迁走。 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唉,姑娘啊,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摆脱;姑娘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自从我嫁到你家后,多年来一直忍受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浪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又没有什么差错,但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男子的爱情没有标准,总是三心二意。 多年来作为你的妻子,家中的劳苦活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你的生活过得顺心了,就逐渐对我凶狠起来。我的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够独自悲伤。 原想与你白头到老,老了使我多怨恨。淇水再宽总也有个岸,低湿的地方再大也总有个边。(回想我们)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真挚诚恳,没有想到你 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让这份爱情了结了吧! “士之耽也”四句,是说男子沉溺于爱情之中,还可以摆脱;姑娘沉溺于爱情之中,就无法摆脱了。 郑笺:“说,解也。士有百行可以功过相除;至于妇人无外事,维以贞信为节。”钱钟书引斯大尔夫人言一一“爱情于男只是生涯中一段插话,而于女则是生命之全书”,谓此差可为“士耽”与“女耽”之第二义。 8.诗经中经典的句子,以及解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