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习

1.汉代传习诗经的是哪四家

汉代传习《诗经》的“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

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

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扩展资料三家诗均为今文诗学(今文经学的一支),即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时称今文或今字)记录,而没有先秦的古文旧本的诗学。 秦火(秦始皇焚书)以后,许多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失传,而《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兴盛一时。

“毛诗”晚出,却属古文诗学:“毛诗”相传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据称其学出于孔子弟子子夏(宋以后一般认为为伪托)。“毛诗”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东汉时始盛行于世,当时的大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都治毛诗。

三家诗自魏晋后即无传者,并最终先后亡佚-“齐诗”亡于三国魏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南宋之后,仅存《韩诗外传》-而毛诗独盛。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家诗。

2.为何初高中语文都学习的是诗经中的《风》,而不是先习《雅》《颂》

《风》是收集的是民歌,题材包括爱情、劳动、思乡等等,具有比较高的价值。叙事技巧、艺术技巧均比较出色,富有一定的思想内涵。高中生也比较好理解。

但是《雅》主要是歌颂统治者的,《颂》更不用说了,都是祭祀时的乐歌。可想而知《雅》、《颂》并不适合高中生对《诗经》的学习。

至于你说世人学诗先学颂,那应该是因为在古代,宗庙祭祀是很重要的事,因此要先学习《颂》。而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重要是体会其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因此学习《风》。

望采纳,谢谢!

3.赏习是什么意思

欣赏与学习。

1。人生是痛苦与快乐的组合体,事业是失败与成功的交响乐。

2。说有上辈子的人是在骗自己,说有下辈子的人是在骗别人。80句值得学习与欣赏的经典语录。

3。纵然是游戏人间,也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你要谨谨慎慎,不要稀里哗啦。

4。人在世间行,岂能一路顺。忍耐一时苦,将来富贵人。

5。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80句值得学习与欣赏的经典语录。

6。脾气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

7。人生顺境时,你不必忘乎所以;人在逆境时,也不必垂头丧气。

4.《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哪十五国

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

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十五国风的主要内容 :

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例如《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奴被剥削、压榨,终年辛勤劳动和痛苦和生活。《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抗议。《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唐风·鸨羽》写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压榨下人民痛苦的呼号。《豳风·东山》描述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与劳动生活的渴望。而《王风·君子于役》则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示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陈风·株林》还揭露了陈灵公的荒淫无耻,《相鼠》则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④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如《周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于生活情趣。

5.关于写习的论语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

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6.《诗经》是怎样搜集的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美刺诗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二,《诗经》的编定 我们可以想象通过这三种渠道汇集起来的作品数量一定很多,然而今传的《诗经》只有三百零五篇,那么,《诗经》的编选整理者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是司马迁最早提出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司马迁认为孔子对古代搜集来的三千多首诗进行了删选,编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并未曾删诗.论据如下:(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出使,鲁国乐工为他演奏的十五《国风》名称与顺序都和今传的《诗经》本子基本相同.这说明当时《诗经》已经编集成书了,而那一年,孔子只有八岁.(2)《史记》载孔子删诗在自卫返鲁之后,而《论语》载,此前孔子多次提到《诗三百》.(3)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出自今本《诗经》,可见当时已经有通行的《诗经》定本,而此风在孔子之前便已流行.孔子虽未曾删诗,但是他曾经对《诗经》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过整理修订,并且将《诗经》用于教育,这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诗经》最后的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诗经》的流传 关于《诗经》的流传,首先要掌握四家诗和今文三家.所谓的四家诗是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韩人燕婴所传,毛诗则为鲁人毛亨,赵人毛苌所传.四家诗中齐,鲁,韩三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在汉武帝时已经立于学官,合称为三家诗或今文三家;而毛诗属于古文经学,到东汉才立于学官.东汉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释.此后,三家诗逐渐衰亡,而毛诗独传. 关于《诗经》的分类,曾经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等多种说法.四始说: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 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始"之意义,一说分别为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一说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四诗说:又称二南独立说.所谓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十五国风中有十三个以"风"为名,惟独二南例外.因此,到了北宋,苏辙在他的著作《诗集传》中首次提出了二南独立说,认为《周南》,《召南》应该从《国风》中独立出来,另立一类.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南"是乐歌之名,诗之一体,相应的,《诗三百》也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这也就是所谓的四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诗经》本子是依照风,雅,颂的体例来编排的.那么风,雅,颂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呢关于这一点今人多认为是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中国有音乐文学的传统,在《诗经》的时代,诗和音乐是融合为一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在当时都是歌词.所以按照诗歌的音乐来划分风,雅,颂应该是合理的.对于风,雅,颂的具体含义,前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这里的民俗歌谣之诗是相对于朝廷诗乐而言的,在作者的阶级身份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诗经》共十五国风,160篇作品.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正如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小。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