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天道诗经系列

1.谁知道天道为何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中国古人对天充满了热情和崇拜之情,天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是天所养育的子民。

这种感情到了哲人手中,便抽象出“天道”的观念。 天道是天的原则、规律,是对人的绝对命令,决不可违背。

因此,古往今来,多少大思想家穷尽毕生心血来破译天道的密码,他们的成果最终也成了需要人来破译的密码。 老子是其中的一位。

他发现世界是有,天道是无,而有生于无,无中生有。进而,他把无拓展为无为、柔弱之道,试图以此逃避人世的苦难。

但他执著于、最终归于虚无,或流变成法家的刻薄少恩、重刑酷杀。 庄子则不然。

他也不反对有生于无,无比有的层次要高。但他反对对天指手划脚,胡说八道,他要人敬畏天道,要人观照天地之美,体悟天地之心,不执于有,不执于无,而要“无无”。

“无无”是即有即无,即无即有,也就是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而然地言说…… 二十世纪的人类已经把神秘的天字看得很透了。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在九星拱日的太阳系中,太阳系是银河之一粟,银河系在有限无边的宇宙中也很微不足道。

苍茫的天空不过是环抱地球的大气层,迷人的蔚蓝色不过是太阳在大气中的折射光,连太阳也不过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依靠氢核聚变散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之光。 最伟大的也许是征服月球。

当宇航员沉重的双脚踏上那片神往已久的土地,却发现那里竟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广寒宫。“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的动人神话,一下子失去了美丽的主人公。

现代科技枪毙了我们对宇宙的玄想,现代哲学消解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使我们很难理解中国古人对天的哲学思考。但事实上这些思考是非常伟大的。

人生于世,顶天立地。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你看,这不就是人头顶苍天的样子吗?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天,颠也。

至高无上。”“颠”就是头顶,我们现在还把头盖骨叫“天灵盖”,把额上两眉间的地方称为“天庭”。

“天庭饱满”可是“吉人天相”啊! 天有日月,有风雨,因此大地之上才有壮丽的山川,丰富多彩的花木虫鱼。有了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才可能繁衍生息,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

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说:“惟天地(是)万物父母,惟人(是)万物灵长。”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不得不靠天吃饭,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作,时刻提防着天灾人祸。

终年辛劳,所得却不多。因此人们便祈祷上苍,赐福生民,并把劳动所得都视为上天所赐,对天地充满了无限敬意。

《尚书》中还说:“天佑之民,作之君,作之师。”天不但赐五谷农桑于民,还赐给他们君 王和老师。

老师也就是君王,君王就是天子。“君,天也,天可逃乎?”(《左传·宣公四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上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在天地间,天是最高的权威;在人间,君王是代表天意治理百姓的最高权威。尽管后者往往名不符实,往往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暴君” 在此基础上,古人进一步认为天有大德,即生育万物,生生不已,无为而无不为。

这一点无论儒道两家都是赞同的。并且认为在这“无为而无不为”中,一定有天道。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是古人对天的最深刻的哲学思考。

体认了天道,人类才能按照至高无上的天道行事,自觉地把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致力追求幸福生活。 所以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第二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羞愧)于人”。

所以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 因此,中国人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且是被赋予了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 有人从青碧一色的万里长空中体味出了人生的真谛;有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人感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在上为星辰,在下为河岳”(文天祥:《正气歌》);有人叩天而问,千里招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天问》。遂古,远古。)

大化流行,天道无为。但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却有不同。

在庄子看来,各家各派都是“闻其(道)风而悦之”者,道术分裂于天下。 儒家发扬了天“无不为”和“刚健有为”的一面,要求君子像天一样“自强不息”。

这种“有为”是推行仁义之道,于己则求仁得仁,朝(早晨)闻道,夕死可矣,于天下则讲求仁政。天地泽被万物,怎么能说不是仁义呢? 那时天下滔滔,礼崩乐坏,浊浪滚滚,战乱频仍。

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拍案而起,面对物欲横流而丧失本心的世人,争夺权柄以攫取实利的诸侯,倡导邪说而混灭良知的辩士,鸣鼓而攻之。虽然世人不赞同他,不宽容他,但他不忍离人群自享天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忍天下陷溺,冷眼旁观,嬉笑怒骂而不援之以手;不忍放浪形骸于滔滔乱世,终老山林,与鸟兽同群而独善其身;不忍天下大乱,杀人盈野,生灵涂炭而独清于世;不忍政。

2.人道渺渺 天道莽莽出自哪部典籍

我提供的应该是正确的,里面包括你想知道的,也包括扩展你的知识面的,你一定喜欢。

仙剧对原游戏的原有情节基本都是符合的,只是对原游戏简单化的一些人物---比如拜月、巫后、剑圣等等,重新编了个上一代情怨纠结的故事,连带把阿奴也完全改头换面,同时突出了阿七和十四这两个人物。这样一变,许多仙迷就觉得不好理解---许多人认为的剧情bug基本都在这之中。

尤其是从20集开始,剧情往苍凉悲郁的路上走,编剧大抛书袋,特别是在蜀山上,人物台词大多直接引经据典,许多年纪小的玩家大呼看不懂。其实这些东西大多是我中华文化精华所在,只是中国大陆历次事变,几使传承断绝,所以也就看不懂了。

我在这里把一些书袋指出来,供仙迷们参考。1.电视剧21集,李逍遥和阿七、十四去喝花酒,后两人皆醉,李背他们回去。

阿七状元拿李逍遥的名字开玩笑,吟了一首诗经: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这是《诗经·国风·桧风》中的第一首诗,大意是处江湖之远的老百姓无忧无虑,逍遥自在;而居庙堂之高的大人们为了地位名利等时时劳心,结果并不快乐。阿七其实是很羡慕李逍遥仗剑江湖的逍遥日子的。

2.拜月去阿七家质问他:你是念过《孝经》的人。

见儒家13经之一的《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拜月一个西陲小国的国师,胸罗万有、学究天人,是我在仙剧中最佩服的人。3.蜀山群弟子聚集的时候常一起颂念的类似剑诀的诗是道家道藏之首的《灵宝天君度人经》,传说是元始天尊传于老子。

引用的是这一段:人道渺渺、仙道莽莽···剑圣逼灵儿现原形,要姜明杀九尾狐时众弟子都是念的这首经。 4.姜明带九尾狐上山,和师傅辩论;后来女苑诱惑姜明,姜明念经以自摄精神;都是出自道家《中极300大戒》,这是修道者必须遵守的戒律。

前面师傅:第八十一戒者,不得男女群居。 第八十二戒者,不得与女人同食交错衣物。

第八十三戒者,不得亲教女人。 徒弟:第一百十四戒者,不得薄贱人老病残疾。

(师傅搞辩论不是徒弟对手啊!)后面第二百三十六戒者,当念信守经戒无有疑贰。第二百五十五戒者,当念我宿命因缘根断。

第二百五十六戒者,当念我胎根己绝不复世生同缘种亲。 (这一句只说到一半,姜明的嘴巴就被女苑的堵上了^^。

剧中胎作太,疑有误。)5.姜明在抵御女苑诱惑时还念了另一首经,后来姜明的师傅要他杀女苑,师徒俩再次辩论的时候,他又提到了。

以及蜀山两代掌门姜明的师傅和剑圣在讲“道”的时候都反复提到的“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万法从自性中生”出自《初真戒》,这一段是:万法从自性中生,一念思量,保为变化。思量作恶,化为地狱恶鬼。

思量修善,化为天堂善神。邪淫化为犬豕(shǐ=猪),躁暴化为兕(sì雌犀牛)虎。

嫉妒化为蛇蝎,仁慈化为圣贤。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自性变化,故曰:千百亿化身。

6.讲酒剑仙、剑圣悟道时反复提到的“道”等,多出自于《老子》(道德经)。酒剑仙初次上蜀山,其师傅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老子》第三十二章 剑圣练水上漂(?),师傅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八章剑圣下山,师傅送18字真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7.女苑在姜明死前为何要两人齐颂佛号?两人躲入锁妖塔,姜明死前,女苑要两人齐念“南无阿弥陀佛”。

姜明是人,道士念佛号等于判道改变信仰;而女苑是妖,念佛号等于是叛逆,惩罚是马上七窍流血。念佛经得救这在古小说中常有描写,比如聊斋中就有书生黑夜迷途,颂金刚经四周大光明而脱困。

《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更是有: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等等。他们念佛之时,天空乌云顿开、祥光一束笼罩二人。

要是一直念下去,不去理会蜀山弟子,能够得解脱也未可知。可惜的是最后关头,姜明心头恶意陡生,终化厉鬼。

这也是“君子小人一念思量”吧。

3.雨蓝在诗经里面的含义

中的君子形象解读内容摘要: 是中一篇优秀的颂赞诗,里面赞颂了一位品貌兼美、充满理想色彩的完美君子,充分展示了男子真正的美在于内在的气质品格和才华修养,深刻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优秀人士的尊敬之情。

“君子”在我们民族的思想意识里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的文意理解和意象分析,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中的君子形象作初步的探讨,最后讨论了“君子形象”的现代意义——对生命和生存现状的思考,对心灵和理想的感受。

关键词:《淇奥》 君子 生态美学 中庸之道 现代意义一、关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淇奥》收录于中,是一首人物颂赞诗,《淇奥》全篇共三段,反复吟诵了在那淇水弯弯的岸边,有一位高雅的德才兼备的君子。关于这位君子的人物原型,据说:“《淇奥》,姜武公之德也。

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的卿士。

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针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的意蕴。

我们知道,先秦时代,我们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统治地方,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大一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

赞美他们,实际上是我们先民表达的一种生活向往。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君子的优秀形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外部形象:“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深刻地写出了这位君子相貌堂堂,仪表庄重,神态威仪,衣服也整齐华丽;“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君子连衣服和帽子上的装饰品都是很精美。外部形象的描写对于塑造一位高雅君子形象是很重要的,这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写好了,全篇的内容才会丰满。

2、才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光写了这位君子的外貌,深层次的含义也写了这位君子的文章学问很好,赞美了这位君子的行政处事能力。“猗重教兮,善戏谑兮”则写出了这位君子不俗的外交能力。

诗歌从内政外交两个方面来赞美这位君子杰出的个人才能,突出了良臣的形象,丰富了全篇。3、个人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写出了这位君子虽然地位显赫,但是心胸宽广,纯厚朴实,平易近人,的确是一位高雅的品德高尚的贤人。

诗歌从这三个方面由外到内高度赞颂了这位君子,谦和、沉稳、雍容、学识、气度、人品,无一不具,而且样样都好到不能再好。当然,或许这位君子地位不够显赫,衣着也不够华丽,但是他平易近人、纯朴如水,仿佛朗月普照大地。

他是个贤人,他是个良臣,再加上雅致的外部形象,人们更尊敬他了,所以诗歌第一、二段结束的“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君子的高度赞扬。也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古人的笔下,“君子”竟然这般完美!二、《淇奥》的意象解读《淇奥》运用了多个内涵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对塑造诗中的君子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题目“淇奥”是诗歌的中心意象,“淇”,淇河,在今天的河南,“奥”是通假字,通“隩”,读作yù,意思是河岸弯曲的地方,“奥”和“玉”又同音,则可取义“淇玉”,这是一块物华天宝的风水宝地。“淇奥”是淇河河岸弯曲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清新淡雅、安静生态、人杰地灵的生活环境。

“绿竹”四季常青、生机勃勃,象征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深层次的含义是彰显和衬托君子的高雅节操。“切”、“磋”、“琢”、“磨”四个动作说的是如何治玉的。

玉生在石头里面,所以要先把石头锯开,拿出玉,这就是“切”;切开石头拿出来的玉还有许多碎石,要把这些碎石去掉,所以要“磋”;玉磋好之后,我们把它加工成我们想要的器物,就是“琢”,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把玉加工成器物的最后工序就是要给玉抛光,以增加玉的光泽度,使玉器看起来更精致,这就是“磨”。用“切”、“磋”、“琢”、“磨”来写一个人,说明这样的人并非普通的凡夫俗子、肉眼凡胎,他是经过“切”、“磋”、“琢”、“磨”等工序锻造而成的,这样的人治学修身,才佩称得上“君子”。

“圭”和“璧”都是上好的精致的玉器,“金”和“锡”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加工很困难,用罕见的珍贵的物品来形容一个人,说明这样的人学精行法,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受尊敬。第二段中的“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来写这个君子的耳坠和帽子这些装饰之精致漂亮,这些审美意象更增加和丰富了这位君子的内涵。

《淇奥》全篇基本上都是用“玉。

4.仙剑系列经典名句

“金铁之剑,因锋锐而易折,精七之剑,源天地而不毁”,我之前那是靠魔剑、靠镇妖剑,靠大家,今后我要靠自己了,十年后,我就凭自己的力量胜他!-景天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唐女侠我们后会有期!-景天

“相见不如不见,有缘还似无缘.我知道她平安就够了。”-重楼

我命由我、不由天!-云天河

长生之法,人人艳羡,却又有几人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梦璃

人生已如枕梁一梦,我们所以为的“幻境”,说不定仅是梦中之梦,生死则是一场更大的梦。 -紫英

人生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 -紫英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人能够按自己的愿望选择生死,不管对错,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天青

在无尽的天地间,人是那样渺小,许多原本看得很重的东西,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夙瑶

欲求仙道、先修人道,不明是非,何以为仙!-九天玄女

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年,只要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也好过一个人孤孤单单过上百年千年……那样的日子,不是更让人痛苦…… -梦璃

真心为一个人好,就是要让她天天高兴,就算那个人不喜欢自己,甚至根本不认识自己也没关系。 -天青

都是自己收集的,望LZ喜欢

5.《诗经里面雅小雅白华》的意境是怎么样的

《白华》是《诗经》中为数颇多的弃妇诗中的一首,从诗中语气来看,主人公应是一位贵族妇女。

《毛诗序》说:“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

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朱熹《诗序辨说》云:“此事有据,《序》盖得之。

”并认为此为申后自作。这是颇可征信的。

从《诗经》保存的众多弃妇诗可以看出,无论在民间还是在上层,婚姻中的女性都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如果遇人不良,被遗弃的命运就在所难免。《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以及本诗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表现了这样的史实。

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刚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进化而来的阶级社会里,一切旧道德都在社会巨变中接受着考验,男女地位也是这样,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指出的那样:“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正因为如此,《诗经》中的弃妇诗比后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具有更为深沉的心灵震撼力和历史认识意义。

全诗共八章,章章转换比兴之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有可玩味之处。 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

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本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现在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而让人心寒的悲剧基调。 第二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背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

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矛头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 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

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主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

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

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叹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故王先谦云:“诗人每以薪喻昏姻,桑又女工最贵之木也。

以桑而樵之为薪,徒供行灶烘燎之用,其贵贱颠倒甚矣。”(《诗三家义集疏》)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现在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然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

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对比中弃妇的善良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明。

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洁白柔顺和鹙的贪婪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

“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主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诗最后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苦命运。

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能不忧思成疾吗?朱熹《诗集传》以为“扁然而卑之石,则履之看亦卑矣。

如妾之贱,则宠之者亦贱矣。是以之子之远,而俾我疡也”。

此说可备一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的首章以咏叹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咏叹终,亦以“兮”字结句。

中间各章语气急促,大有将心中苦痛一口气宣泄干净的气势。缓急之间,颇有章法,诵读之时有余音绕梁之感。

6.帮忙提供一下《诗经》中的祭祀诗及其赏析

祭祀诗是《诗经》中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用来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

祭祀诗的篇目虽然比不上弃妇诗和情诗,但其题材独特,民族特点鲜明,并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文化价值,在“诗三百”中占有重要位置。祭祀诗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类诗篇主要以《周颂》为代表,其中心内容是赞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 从远古时代到周代,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进步许多,但原始社会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为一种深层次文化积淀下来。

祭祀活动是为了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把整个社会通过集体活动联结起来。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转化为权利的象征,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显,实际上是说明其政权受命于天,祭祀先王维护宗族组织,又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

摘要:祭祀诗的文学特色一向为人们所忽视,甚至有人否认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事实上,祭祀诗具有模糊的人物形象、虔敬的思想感情、盛大的场面描写以及叠字、复沓、反复、设问与反问等多样的艺术手法等特色。

其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关键词:祭祀诗 文学特色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选集,祭祀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是周代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祭祀渗透到了周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祭祀,指的是古代人们按照一定仪式进行的敬鬼事神的社会活动。

祭祀的对象,总的来说,不外乎祭祖与祭天(泛指大自然)两大类。祭祀活动源起于原始氏族社会,至周代才发展完备。

祭祀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

广义的祭祀诗指的是一切写到祭祀或用于祭祀及赞神颂神的诗歌,不但包括纯祭祀诗,而且还包括颂赞诗、部分农事诗和史诗。本文探讨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所涉及的对象为广义的祭祀诗,大约有六十篇左右。

说到《诗经》的文学特色,人们大都喜欢拿国风以及小雅中的篇章来进行分析。至于祭祀诗,往往仅从文化(礼仪)方面来展开研究,文学方面的论述少之又少。

平心而论,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是不如国风及小雅突出,成就上也比不上国风、小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祭祀诗在文学方面仍有其特色。下面本人不揣浅陋,试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场面描写以及艺术手法四个方面剖析之。

一、模糊的人物形象 祭祀诗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关人物,这些人物大都属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诸侯,下至卿大夫与士,不像国风中的人物多为平民百姓或者奴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与诗歌的题材内容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周代的祭祀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家族大宗)手里有关,祭祀权在当时即意味着特权,掌握了祭祀权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权力。

祭祀诗中的人物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试看《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诗,整首诗只是笼统地赞颂文王的“纯德”,并未对其性格与德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文王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又如《周颂·执竞》,该诗是一首“祀武王”之诗,文中写及武王以及参祭者的句子就“执竞武王,无竞为烈”、“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等几句,人物形象同样单薄而模糊。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的是古希腊神话中对神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如多情的宙斯,嫉妒的赫拉,勇敢的普罗米修斯等等。

古代中西方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这种差别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审美情趣。二、虔敬的思想感情 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从神致福。

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准备丰盛洁净的祭品、严格按照程序之外,再有就是态度要严肃,心要诚,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后都要怀着一颗虔敬之心。心不诚,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读《诗经》中的祭祀诗我们是不难体会古人祭祀前后的神圣与恭敬之心的。祭祀的神圣性首先体现在祭祀活动进行的环境是庄严肃穆的,可以把人在未开始举行仪式的时候就感受到神圣庄严的气氛,使人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 (《閟宫》)举行祭祀之礼的天子诸侯态度严肃而谨慎,端庄而有序。

“于穆清庙,肃祊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清庙》)“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威仪反反”(《思文》)、“君妇莫莫”。

(《楚茨》)从“雝雝”、“肃肃”、“穆穆”、“反反”、“莫莫”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参祭者严肃认真的态度。三、盛大的场面描写 本文所指的场面包括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

在约六十首祭祀诗中,以祖先为祭祀对象的最多,占到所有祭祀诗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占份量仅次于祖先祭祀的是农事祭祀诗,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便。

下一篇
冬雨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