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中国是一个诗乐的国度,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 在中国人思想中,文明的进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节奏的一种呈现,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就表达了中国文化史一种有节奏的美的运动。 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在文字上都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在内容上体现天地节奏和人类心音。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自我独立,形成了一部美的乐章,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构成中国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 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 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歌特别繁荣。唐代诗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代诗歌的繁荣造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他们有的被后人贴上了“标签”,成为“品牌”,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怪李贺等。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人生悲欢的;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唐代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美丽,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唐代的生气。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灼着自由和欢乐。 唐诗有着生龙活虎腾踔的节奏,在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即使是感叹人生孤独、描写边关征战的诗歌也是流畅、优美、轻快。 唐代诗歌的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唐诗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到现在在中国还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 "的口头禅,可见中国人对唐诗的热爱。 词,又名近体乐府、琴趣,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这许多名称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并与汉乐府、唐诗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宋之词就是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的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相当于现代歌曲的歌词。 词是在汉乐府曲调和唐诗格律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用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变化多端交替迭代的格律和音韵,表达出轻巧尖新或豪放雄阔的意境与缠绵绮靡或慷慨激昂的人生情感。北宋后期词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成为被之管弦的歌唱文体。 宋词唱法早已失传,现已成为失却"声情"的半璧"哑词"。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 2.【唐代作为我国诗歌创作高峰的具体表现,并举例说明格律诗的特点】这个问题你可以从审美、诗歌形式和内容三个方面来看.唐代给我们的整体印象就是热情、乐观、进取,这与唐代的社会环境十分不开的.表现在诗歌里就是多慷慨激昂,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严重.当然杜甫以下及受杜甫影响的诗人们除外,他们关注现实,比较受同志们看好.但其实杜甫前期也是比较积极乐观的.即使他写丽人行啊什么的也是有积极入仕的想法.既然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就不会在诗歌中过多议论,过多附带社会理想啊、儒家道德啊什么的.这也是唐诗与宋诗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唐诗强调风骨,也就是要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不要空发感慨,要有内涵,这个是从陈子昂开始的.形式上嘛就是你说的,格律诗体制完备啊,各种修辞手法,结构等等都成熟啊,太多了,你多读点自然就明白了.内容上唐诗在山水诗啊、边塞诗啊、送别诗啊,还有杜甫、白居易等等开辟的现实主义诗歌啊都达到了巅峰,后来人只有学他们,再不可能超过他们了.你像及时现在一说唐诗那诗人是一溜啊,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翰、常建、崔颢、初唐四杰、文章四友,我还只举了初唐和盛唐的,以后也有很多.大概我们知道的唐代诗人比的上其他朝代诗人总和了,是吧.格律诗的特点嘛,我知道的也不多.一条就是字数,律诗绝句,每一联最后一个字要押韵,近体诗压平声韵,首联出句可压可不压都知道就不多说了.再就是黏式律,即上一联的对句(就是后面那半句)最后一个字与下一联的出句(就是前面那半句)第一个字要平仄相黏(也就是平仄相同),同一联中出句最后一个字和对句第一个字要平仄相对(就是平仄不同).并要求这种规律贯通全篇.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规律了.其实还有很多很细的地方.比如那些字是平声字,那些是仄声啊?当然和现在的不同了,不是阴平阳平的就是平声,上声去声的就是仄声.还有黏式律在什么地方必须严格,什么地方可以通融啊,什么叫失黏、失对啊,什么叫坳、救啊.我就知道这么多,还有问题再联系我吧.我尽力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