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问题分析秦风无衣 【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指周王,秦国出兵以周天子之命为号召。一说指秦君。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出处】 出自诗经国风中的秦风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可是《毛诗序》却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 陈奂《诗毛氏传疏》也认为:“此亦刺康公诗也。”《诗经》固然讲究美刺,但这里明明是美,却被说成刺。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据今人考证,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拜托了大家,有关于《诗经》的一些问题《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 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 《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 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江汉流域。 体例分类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 、《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 “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 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 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 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 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 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 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 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 ,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 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 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2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 》71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 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 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 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 、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 商颂》5篇,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现存篇目 国风 国风是《诗经》中的前160篇,收各诸侯国民歌(“风”)。 章次 章名 注释 所含目次 01 周南 东周王朝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 、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内受到“南 音”影响的民歌 001-011 02 召南 召国及其南部之民歌 012-025 03 邶风 邶国民歌 026-044 04 鄘风 鄘国民歌 045-054 05 卫风 卫国民歌 055-064 06 王风 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 区。和周南不同,王风所含的是东周国当地的固有音乐。 065-074 07 郑风 郑国民歌 075-095 08 齐风 齐国民歌 096-106 09 魏风 魏国民歌 107-113 10 唐风 唐国民歌 114-125 11 秦风 秦国民歌 126-135 12 陈风 陈国民歌 136-145 13 桧风 桧国民歌 146-149 14 曹风 曹国民歌 150-153 15 豳风 豳国民歌 154-160 小雅 小雅是《诗经》中的第161到第234篇诗歌的章目总称,共71首。 《小雅》多为朝廷公卿大夫等在较私人场合的作品。 章次 章名 所含目次 01 鹿鸣之什 161-170 02 白华之什 170-175 03 彤弓之什 175-185 04 祈父之什 185-195 05 小旻之什 195-205 06 北山之什 205-215 07 桑扈之什 215-225 08 都人士之什 225-234 注:《南陔》、《白华》、《华黍》三篇今佚,仅余篇名。本部 分另有其他分法:鹿鸣之什、南有嘉鱼之什、鸿雁之什、节南山 之什、谷风之什、甫田之什、鱼藻之什 大雅 大雅是《诗经》中的第235到第265篇诗歌的章目总称,共31首。 《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多歌颂周王室祖先,主要用 于较为严肃的场合。 章次 章名 题解 所含目次 01 文王之什 235-244 02 生民之什 245-254 03 荡之什 255-265 颂 颂是《诗经》最后40篇诗歌的章目总称。 章次 章名 题解 所含目次 01 周颂 西周王朝的颂歌。据考证,为周武王、成王、 康王、昭王时代近一百年间(约前1046—约前977年)的作品。 266-296 01a -清庙之什 266-275 01b -臣工之什 276-285 01c -闵予小子之什 286-296 02 鲁颂 《鲁颂》是春秋时代作品,产生于春秋鲁国首 都山东曲阜一带地区,是鲁国的宫廷音乐。 297-300 03 商颂 传说为商朝的礼乐。 前三篇的创作时期较早, 为祭祀礼乐。后两篇歌颂宋襄公(前650—前637年在位)伐楚国 胜利,皆分章,产生的时间较晚。 据魏源、皮锡瑞、王先谦、王 国维等考证,本章实际上即《宋颂》,是春秋时代的作品,产生 于宋国首都河南商丘地带。陆侃如、冯沅君所著《诗史》说《商 颂》“一仿《周颂》,一仿《二雅》”。 301-305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 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 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